中国太阳能海外放光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4:13
中国太阳能 海外放光芒
  
  南方周末   2007-07-19 15:36:57
  
  自无锡尚德在纽约上市以来,共有8家太阳能企业蜂拥到欧美上市——
  中国太阳能 海外放光芒
  
  □本报记者 胡天舒发自上海  
  
  中国太阳能企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明星股”,但是也面临产品同质化、核心技术仍为欧美企业掌控的系列问题  
  
  在国内A股进入调整期、个股表现平平的酷暑天,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却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创造出令投资者兴奋的成绩。
  曾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创造了中国首富神话的无锡尚德公司,目前股价走出了历史最高价45美元。今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JASOLAR)”,从17美元的发行价一直大涨到42美元。在纽交所上市的“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从去年12月初上市的18美元左右,现在达到了73美元。
  中国太阳能企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明星股”。从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尚德开始,此后又陆续有7家太阳能企业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CSI阿特斯、常州天合、林洋、晶澳、天威英利、南京中电、江西赛维。而另外一家太阳能公司浙江昱辉则选择在英国上市。
  太阳能产业的优异表现,引来了汹涌的资本热潮,实力雄厚的国际投资机构纷纷携大量资金投入太阳能产业。西班牙普凯投资基金就是尚德、南京中电的投资者之一,而高盛、JP摩根等投行早已将长三角地区的太阳能企业研究得非常透彻,积极寻找具备投资价值的企业。
  短短两三年时间,9家中国的太阳能企业蜂拥至欧美上市,带动了全球资本市场太阳能板块的启动。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条非常成熟的太阳能产业带。
  “财富效应——只有这个解释。”东方证券研究所电力分析师邹慧评价说。
  明星股的生存空间
  苏州、无锡似乎是“太阳能”这个新产业诞生的福地。这里有两个出名的“海归”: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苏州CSI阿斯特太阳能公司董事长瞿晓铧。
  施正荣是江苏人,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并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籍贯苏州常熟的瞿晓铧则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半导体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两位博士一前一后在无锡和苏州创办了太阳能企业,并先后在美国上市。
  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国家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极大需求,使得尚德和阿特斯的产品订单源源不断,业绩增长惊人。尚德上市以后不久,资本市场的追捧就创造了一个首富神话,而CSI阿特斯公司2006年销售额仅仅是6800万美元,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预估已经达到2.2亿美金以上。
  “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瞿晓铧在公司上市后首次见投资者的时候自信地说。
  专业为太阳能企业做财务咨询顾问的道杰资本的一位分析师则这样形容2006年和2007年的市场:“印钞机!太阳能企业就像印钞机,他们生产多少产品出来,国际市场就能吃下多少。”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长三角地区迅速诞生了一批太阳能企业。常州天合、林洋、晶澳、天威英利、南京中电只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小企业混杂其间。而做出名堂的企业则引来高盛、JP摩根等投行的银行家们一趟趟地前往拜访,这些投行不仅争取成为它们上市的承销商,更希望入股以获得资本市场丰厚的回报。
  欧美市场一直是太阳能企业产品销售的主要地区。去年,欧洲光热市场以超过35%的比率迅猛增长,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增长速度更是超过这个比例。国际订单的保证,使得长三角的太阳能企业欣欣向荣。
  虽然亚洲市场不是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主要消费地,但这里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年增长率已超过30%,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则接近40%,是亚洲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研究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国政府也一直构想由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发电模式,一些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部分具体规划。
  明星股背后的风险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太阳能产业带。目前中国80%-90%的太阳能企业都在长三角地区,以苏锡为中心,围绕在周围的三四小时经济圈内。
  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认为,很多产业带的兴起,往往是“无心插花”的结果。其实世界上很多产业的群聚都是没道理的,也许就是一个“点”开始做得好,于是就扩散开了,逐渐形成其他地区很难超越的产业。
  另外一方面,这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在此前的二三十年已经聚集了相当的制造业人才和经验,以及相当的民营企业家和资金。所以一旦有产业机会发生的时候,就会产生效应。
  “太阳能产业是有制造业成分的高科技产业,和网络业完全不一样,”瞿晓铧说,“阿特斯刚上市的时候全公司是260多个职员,现在已经700多个职员了。”
  一个产业带一旦形成,行业发展的力量将推动每家企业没有选择地往前走。阿特斯在2001年底的投资只有200多万美元,但现在苏州地区已经有了包括研发公司在内的5家独资企业,此外在洛阳还设了一家公司。尚德更是不断在扩张产能、收购其他公司。
  太阳能是高科技企业,但是同时还具备制造业的很多特点。对于这种类型的产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短时间内诞生的这些太阳能企业,它们的产品差别有多大?
  瞿晓铧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就承认,自己的“有些产品”和其他企业是“类似的”。
  中国9家太阳能企业蜂拥在欧美上市,已属财经界一大景观,如果它们的产品并无自身特色,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据了解,在后来上市的常州天合、林洋、晶澳、天威英利、南京中电等企业中,很多技术骨干都是原先尚德出来的。
  道杰资本一位分析师表示,目前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很大部分从事的其实就是“制造业”,优势即是成本低,因此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太阳能企业的估值普遍偏低。
  国际资本市场根据2008年太阳能产业的盈利预估,给中国企业的PE(市盈率)大约是20-30倍。如果就制造业来说,这个估值是正常偏高的,但对于一个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的行业,这个估值显然偏低。
  美国著名的太阳能企业FirstSolar在2007年的PE是350倍,SunPower则是70倍。而实际上,这些世界领先企业越来越对中国低成本的组装能力感兴趣,现在SunPower的最后一道组装工序已经在深圳的太阳能公司“珈伟”完成,据说还有更多的美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想把组装或者更多的工序移往中国。
  
  瞿晓铧认为,9家企业集中上市并不算多,“现在互联网企业有多少?”他反驳道。他认为如果全球市场每年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各国的政策逐渐理顺的话,长线来看9家企业并不算多。问题恰恰在于现在太阳能行业还不算很大,企业之间非常害怕重复上马。
  
  此外,太阳能行业的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不断上涨。由于生产多晶硅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日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必须从它们手里采购多晶硅。随着国内太阳能企业产能的不断扩容,多晶硅的国际价格不断上涨,目前已经达到每公斤300美元左右。
  国内已经有一些厂商上马“多晶硅”。但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目前还生产不出多晶硅——或者说,国内还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大批量生产出多晶硅。
  “在美国上市的太阳能板块市值最大的是中国企业,它们主要做电磁片,总体能力比美国还强。但是中国还不能大规模做出原材料多晶硅,”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谁拥有原材料(多晶硅等)和技术,谁就赢。”
  
  亟待政策支持
  
  太阳能虽然是可再生无污染能源,但是前期投产的成本很高。东方证券分析师邹慧表示,太阳能产品每度电的成本是火电发电的好几倍,发电成本太高造成国内大量“简单加工制造”的太阳能企业,而这个过程的利润很低。
  邹慧认为,太阳能产业需要政策的扶持,而我国的政策力度不是很够,国内市场的需求也不大,大部分企业都是出口。
  
  企业家们则总是能看到积极的信号。瞿晓铧乐观地指出,最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公开提及“太阳能强制并网”,他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发改委这一层面上做的最明确的政治宣誓,反映了一个大的趋势”。
  
  瞿晓铧认为,太阳能在中国走进千家万户是完全没有悬念的。在他看来,德国从示范开始到普及太阳能用了近20年的时间,那么中国用20-30年也能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
  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认为未来电价只会越来越便宜。虽然政府已经制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但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他期待政府能进一步出台措施扶持这个新兴的行业。
  由于太阳能产业投产成本高,这个产业非常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欧洲各国政府在近几年一直对新能源产业进行财政税务补贴。欧美企业近年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发展非常迅速,如美国的FirstSolar就增加了生产线,立志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模块生产商。其他太阳能电池供货商纷纷扩大产能,以满足全球家庭和企业的巨大需求。
  太阳能发电成本约是传统方式发电的三倍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相信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将在未来十年内与传统电力持平。
  “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三,如果政策不扶持,中国长期没有本土市场的话,对于这个行业的投资和就业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