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国梦”的光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4:17:49
守护“中国梦”的光芒
张颐武
几年前,在《纽约时报》的评论员弗里德曼的名作《世界是平的》里看到这样一段,他在讲到世界的竞争激烈,未来的挑战众多的时候,对他的女儿提醒:“女儿,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这一段我直到今天仍然难忘。我看到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梦”的奋斗的精神的延续,也看到了对于个体的生命的发挥的激励和要求。我想,一个世界的最大的国家的著名的评论员,一个年人均GDP4万美元的社会中的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地强调竞争,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这确实给我们启发。当然中国的年轻人不必去抢别人的饭碗,但是一个年人均GDP不过3千多美元,还正在崛起的过程中的国家的年轻人也应该为自己造饭碗,应该更加努力地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这还是必要而且正当的。当弗里德曼用我们的年轻人来激励他的女儿的时候,我们的年轻人自己怎么能放弃奋斗呢?怎么能失去竞争的意识呢?弗里德曼能那样说,中国的父母或长辈有什么理由不向自己的“80后”“90后”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的发展,中国的整个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社会对于满足人们的幸福感和提升社会的福利和保障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回应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有了更大的承诺。对于社会的公平和福利有更高的要求无疑是正当和必要的,增加国民的幸福感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要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些年轻人中也确实出现了只要求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好的生活,却忽视和忘记了个体的奋斗的重要性,忽视和忘记了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的潮流。对于社会的问题提出严厉的批评和要求当然是必要而又合理的,但在网络上的不停的抱怨、相互传递消极的情绪,用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的种种问题来作为个人无能为力、消极等待和抱怨的“正当性”的表达却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批评和呵斥、嘲笑和挖苦社会问题却忘记了自身的责任的状况也确实有延伸。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抱怨文化”,一种以对社会问题的否定达到对于社会的否定,以对幸福感的要求合理化和正当化个人对于社会的不负责任的消极心态的状况,确实在一些年轻人中发展。这种“抱怨文化”的特点是一是将对于幸福感的要求和个人的奋斗对立起来,二是将社会的责任和个人的责任对立起来,用强调前者来消解后者。
这让我感到一丝担忧。我担忧的是三十年前中国开始走向繁荣的时候所建立的“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在新的条件下被一些年轻朋友忽视和忘却,我担忧我们走向“新新中国”的历史中全体人民的共同的艰难的努力被忽视和忘却。尽管今天的中国确实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今天和我们三十年前开始走向开放和繁荣的那个起点相比,我们的进步和发展其实是让全世界惊叹的。不能由于社会有不公正,就否定了我们共同的努力;不能由于社会还存在众多严重的问题,就否定了今天我们所达到的高度。正视问题,正是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总比三十多年前我们起步的时刻更加有能力解决问题。
我们的前辈们在三十多年前那样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中国的伟大的变革,那个起点给了我们当下“中国梦”基本的内核。我以为,“中国梦”正是这个社会的许许多多的个体通过自己胼手砥足的劳作,通过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到最大来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好的未来。当年我们的先辈正是冲破了计划经济对于个体的创造力的压抑,找到了一个社会前行的梦想。这种梦想不是幻想,而是在困难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和坚定,是将自己的能力尽情发挥的勇敢和激情。今天的中国当然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但如果我们当年没有这梦想,我们不会有今天的高度。问题是现实的一面,但中国的新的平台所展现的希望也是现实的同样重要的另一面。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那个起点所展现的中国梦的基本的内核。
在今天,社会有责任为年轻人创造更公平、更理想的环境,但年轻人也有责任为付出自己的努力。社会应该给人基本的保障,也应该关切一切人,但每一个个体的美好的生活还是只能由自己来创造。社会应该有更好的保障,让面临困难的人和没有能力的人有温暖的地方住,有饭吃,但任何社会都永远不可能保障所有人不需要努力就过上舒适美妙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就连美国和日本的年轻人,成家立业,有自己的房子和相对较好的生活,也需要十五到二十年的奋斗,这毕竟是全世界的通例,中国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例外呢?当然社会应该让年轻人的梦想有更多实现的机会,但年轻人也需要用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幻想来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打拼和努力。如果社会有不公正,那不仅仅是别人的事情,也需要你来努力让它更公正,如果社会不够繁荣,那也不仅仅是别人的责任,你也有责任来让它更繁荣。我们今天需要超越“抱怨文化”,把幻想变成梦想。让正面的、积极的梦想来超越消极和颓丧。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中国的机会还很多很多,中国的平台今天已经是世界性的。我们其实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我们需要走得更远,为自己的前程,也为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前程。
守护“中国梦”的光芒,也是守候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