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主权争端之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6:58
         本月23日,东盟(亚细安)轮值主席国越南副总理范家谦在河内举行的东盟部长级系列会议闭幕式上说,与会各方就加强东亚峰会等合作机制达成共识。会议期间,两件事引人注目。其一即东盟将邀请美、俄两国加入东亚峰会;其二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希拉莉)指出,南海(南中国海)主权争议涉及“美国国家利益”,美国关注南沙、西沙群岛的主权争端,不支持任何一方对有关地区拥有主权。两者显示上述争端国际化的趋势,影响深远。

  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在吉隆坡举行。与会国家包括东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寮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峰会被定性为“论坛”,称与会国可以“就共同感到兴趣和关切的战略、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对话”。其后,澳大利亚(澳洲)、新西兰(纽西兰)、印度三国亦获邀请参加东亚峰会。

 

邀请美俄与会以抵消中国影响力

 

  东盟邀请美、俄两国与会,旨在引进这两个强国,以抵消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美国为了保持在东亚的主导权,当然乐意应邀与会,同中国相周旋。俄国同东盟尚无至关重要的联系,却决意在南海问题上淌浑水,动向诡异。

  今年3月,中国向访华的美国高官表示南海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希拉里选择出席东亚峰会的时机作此政策宣示,显然是警告中国今后不要单方面处理南海主权问题。

  过去三十年以来,美国在南海主权归属的问题上的立场是有所变化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立场是不介入南海争端;进入九十年代,美国表示希望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至于美国将以何种方式对非和平方式作出反应,则是三缄其口,这个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这次希拉里表态,则标志着美国立场又发生了变化。

 

美中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目前美、中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处于酝酿阶段,接下来可能还有续篇。南海主权归属,仅是个说法,讲到底,对中国说来,可能还是一个究竟如何对待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力的问题。

  据析,美国之所以在南海问题上调整了立场,近因是东盟国家对中国扩大影响力的担心以及美国忧虑中国日后干扰其海军在国际水域的活动,远因则源自美国对中国累年综合国力剧增,呈现骎骎乎直追美国的势头的隐忧。加之,若干中国军官发表演讲或出版专著,声称中国要把美国从龙头老大的地位赶下去。目前美、中两国对峙已经从黄海波及南海,伊于胡底,尚未可知。

 

  过去中国囿于内耗,失去了夺回南沙群岛管辖权的机会。多年前,越南等国纷纷抢先占领了这些岛礁,划分了海域,并且引进了西方公司开采石油矿藏。中国并没有及时采取反制行动。时至今日,中国再硬挤进去,岂能不促使相关国家结成同盟与中国对抗并且引入强敌介入?一旦强敌介入,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何况,尽管中国驻军已经在南沙群岛控制着六个礁盘,却远离中国大陆1400公里之外,海运补给困难。尤有甚者,南沙群岛在中国空军多数机种有效作战半径之外,即使中国战机从西沙永兴岛机场起飞,飞行八、九百公里,抵达南沙上空,留空时间也很短。相反,中国所占礁盘距离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仅500公里,均在这些国家空军战机的有效作战半径之内。

  据此,在没有强敌介入的情况下,中国攻占南沙若干岛礁自无问题,长期守住这些岛礁却不容易。根据“谋定而后动”的用兵法则,中国军方应该考虑到这层因素。既然过去中国政府已经失去先机,又何必在此时急于诉诸用兵呢?

  越南已经向俄国定购了六艘基洛级柴电潜艇、十三架苏-27战机、十六架苏-30战机和最新型“堡垒-P型”岸基反舰导弹,性能之先进,比中国过去向俄国定购的型号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例证说明越南准备以空、海、潜三维空间的作战形式,同中国认真较量一番。

  再说,东盟国家背后还有美国撑腰,美国是否会在关键时刻介入,以致变生不测?对此,中国军方实在摸不准。既然摸不准事态发展的趋势,又岂能莽撞地一头撞进去呢? 

台湾驻军太平岛可维护主权

  读者不妨拓展一下政治视野:南沙主岛太平岛是该群岛唯一适合人群长期居住的岛屿,现由台湾军队长期驻守。台湾驻军太平岛,是嵌入南沙群岛的强劲有力的锲子,成为中国日后恢复行使主权时,在“文事”和“武备”方面双管齐下的张本。换言之,以长远观点衡量,台湾驻军太平岛,其实是在替中华民族维护着南沙群岛的主权。

  从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时间是在中国一边。中国实在无须急于争一日之雄长。

  综上所述,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只宜在中国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以后,从容图之。届时,只要太平岛仍由台湾军队驻守,则解决这个问题,事半功倍。在此之前,任何在这个方向大动干戈的主张,不但事倍功半,反而犹如赵括谈兵,不仅添乱而已,反而会牵动大局。此无他,原因就在于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并且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