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的新演绎 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3:12
「城市、建筑与社会」(cities,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为主题的「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于9月10日在威尼斯盛大展开。此次展览把焦点从建筑本身扩大到城市,探讨全球都会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与建筑在决定城市管理与变迁所扮演的角色,更深入地探讨其后的改变与发展。都会化可谓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在短短一世纪的时间内,都会人口从一世纪前的10%上升到超过一半以上,而且根据联合国的预测,这数字在2050年将达到75%。对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展来说,选择城市规划做为主题可说是突破性的举动,它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在当代社会所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探讨城市、建筑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希望能藉此引动省思与对话,并在建筑展结束时提出21世纪行动议程,做为建立并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辅助工具。此次建筑展的展示内容,可分为五大部分:主题展、策划特展、国家主题馆、会外展、以及合作伙伴计划。主题展由总策划巴尔德特(richard burdett)规划,在军火库(corderie dell’arsenale)内占地300平方公尺的制绳场(artiglierie dell’arsenale),以四大洲16个城市做为样本探讨,期待以此呈现出现今超城市(meta-city)的横切面,展示对生活型态、工作与都会环境等造成冲击影响的都会计划,以及这些样本城市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上的改变。国际展的另一个部分,则是在绿园城堡(giardini)原意大利馆,邀集13所知名国际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enseable city」实验室、建筑事务所「oma/amo」等,展示各单位近期城市发展研究的成果。策划特展位于军火库展区,是南义地区以推广当代艺术并促成建筑及都会脉络发展为要旨之「当代感官」(sensi contemporanei)计划下的两个项目:「石之城」(cities of stone)与「海港城市」(city-port)。此二特展藉由南义城市衍生出两个极为不同的城市主题:石之城以复原景观的层面,探讨以石材为主要建材的地中海周边区域的城市发展;海港城市则针对城市、海与海港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反思。其中海港城市的部分,将在10月中于西西里岛帕勒莫(palerme)展开,是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将展场延伸到威尼斯以外的地区,藉此将南义地区发展推向国际,让「当代感官」计划能藉此举消弭城市间(威尼斯与帕勒莫)地理上的距离,并更加强调出该计划所叙述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可以说是藉由双年展推销其它城市的绝佳策略运用。此次在双年展内以国家馆形式参展的国家有49国。这种全世界超过130个城市的建筑荟萃,显示出各国发展的概念大纲,让人能以藉此一窥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趋势。其中,意大利位于军火库制绳场晾绳区(tese delle vergini)的新馆,因整建工作提早一年完成,使意大利馆得以在新馆亮相,更是此次双年展的大事之一。会外展的部分,总计有11项包罗万象的活动,包含各种以建筑为主题的展览、影像表演与互动街头艺术等。其中,以「反之亦燃、城市越位」主题参展的香港,以及台湾在普里奇欧尼宫推出由阮庆岳策展的「乐园重返:台湾的微型城市」,皆被列在会外展部分。最后,建筑双年展也借着此次展览的机会,呈现三项合作计划的成果:「城市里的城市——建构未来的米兰」(cities within the city. build today the milan of the future),展出意大利知名建筑师皮亚诺(renzo piano)与英国著名建筑师佛斯特(norman foster)和义国房地产公司risanamento的合作案、以拿坡里为中心的「地铁城邦」(metrò-polis)特展、及由中国艺术家米丘和意大利建筑师莫雷纳(francesco morena)以中国江南地区同里古镇为思考原型与典范,为新中国市镇所提出的建构宣言。主题展:城市、建筑与社会巴尔德特以军火库制绳场为舞台,探讨包括巴塞隆纳、柏林、开罗、卡拉卡斯、墨西哥城、伊斯坦堡、约翰内斯堡、伦敦、洛杉矶、米兰杜林都会区、孟买、纽约、波哥大、圣保罗、上海与东京等16个超城市的社会生活与建筑形式,借着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交通系统、空照图等做为编码的方式,引人省思建筑的职责,以创造出更能永续经营,更能适切于居住需求、硬件设施与公共空间,并促成文化认同与文化容忍,提供经济机会与社会正义的环境。巴尔德特之所以选择这16个涵盖四大洲的城市为指标,乃因为这些城市是全球都会改变的热点。他把城市比喻为一间专门为了以设计为导向的措施所存在的实验室,是一个能够加强人与空间关系的地方,期待借着这些城市呈现出的景象,显现出目前都会发展的横切面。这些居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大型都会区,因为高度移民而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而巴尔德特以为,此16大城的总合所显示出的世界趋势、行动性、密度与公共空间,能比较出都会变革的社会动态,事实上也构成了当今人类城市经验的概观。此展览能带给参观者绝佳的经验,除了能进一步了解各大城的背景资料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变迁之外,更能清楚各国政府采纳了哪些方式来因应都会发展所衍生出的各种问题。综观而言,展览对许多美、亚、非洲地区城市所面临的重大议题多所著墨,却对欧洲与部分亚洲城市如上海与东京等的问题提出较少的批判。展览最后提出包容、公正、永续性、容忍与良好管理等五大议题,作为超城市如何能协助因应世界变迁的要点。不论是良好的管理、尊重差异性的公共空间、有益于永续经营的城市规模、能帮助促进社会正义与平等的交通系统,以及能够增进社会凝聚力的城市规划,就如同巴尔德特在记者会上所言,希望借着这16个样本城市,来思考「建筑师与设计专家能如何改善人类的生活」。都市未来——绿园城堡展区前意大利馆国际展邀展单位包括了来自意大利、墨西哥、印度、德国、英国、荷兰、瑞士与美国等地的13所国际研究机构,展示各机构以城市为焦点的企划与想法,藉此反映出现今建筑专业与经济和社会进程的连结。荷兰鹿特丹的贝拉吉建筑中心(berlage institute)提出解读并进入城市脉络的新方法。荷兰当代建筑师库哈斯(rem koolhaas)与「oma」建筑事务所展出近期对波斯湾城市如拉格斯、杜拜等的研究成果。瑞士eth大学巴塞尔当代城市学院(eth studio basel - contemporary city institute)针对瑞士地理景观与发展中的城市提出分析;麻省理工学院的「senseable city」实验室的《实时罗马企划》(real time rome project),利用居民的手机使用来汇集人口流动的实时数据,以此绘制罗马的公共交通运输图,藉此显示出科技如何能帮助个体对周遭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该实验室也提出各种先进科技发展如何应用在都市规划以增进生活质量的概念。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探讨纽奥良与周边地区在卡翠纳飓风灾变所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冲击。墨西哥的伊比利美洲大学、孟买的都会设计研究机构「udri」、以及威尼斯大学建筑学院(istituto universitario architettura venezia)则各别以墨西哥城、孟买与威尼斯为例,分析城市规划与全球变迁之间的关系。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schrumpfende städte)则呈现「萎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计划的成果,讨论欧美城市生活型态因为去工业化与城市改造所造成的影响。伦敦的建筑基金会(th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与纽约现代美术馆则共同合作一媒体计划,以最流行的部落格来引介、讨论并批判此次双年展都会主题的相关议题与人物。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from london)推出「babylon: don」企划,呈现新的城市研究概念。最后,由《c-photo》摄影杂志策划的摄影展,则以历史回顾的手法,呈现出世界各地的城市在摄影器材的发明以后,如何吸引摄影师与艺术家的想象力。国家主题馆特写由于此次双年展关乎都市规划,以城市、建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为焦点,鼓励思考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大伞下,能够涵盖的主题包罗万象,因此在国家馆的展览上,可以看到策展人由不同的观点来切入,整体也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以下选择五座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国家馆深入报导。美国馆 因应极端的气候现象近年来气候变迁所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成了都市规划相关人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国馆便以此层面做为切入点的,以2005年卡翠纳飓风侵袭而遭受重大损害的纽奥良与周边地区,做为此次展览的主轴。在卡翠纳飓风横扫纽奥良与墨西哥湾周边地区以后,重建工作就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美国著名的《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杂志与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建筑学院以纽奥良重建工作为题,共同举办了国际竞赛,邀集执业建筑师与建筑系学生参与比稿,提出多项家庭与单家庭住宅的设计方案,并借着建筑双年展的机会,以「洪灾过后」为题,展出十件获奖单位的作品。获奖单位以防洪、抗洪及灾变应变做为出发点,拟定能顺应永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设计方案。其中,「anderson anderson architecture」所提出的预制房屋模块,采用钢筋与玻璃材质,融入该地区的传统住宅特色,藉由交织的模块位置安排来提高住宅单位的通风与采光,配合各种抗洪防洪的材质与设备,透过展示的模型让人一窥设计者的巧思。该公司更把用以暂时防洪的设备搬到威尼斯,看似仙人掌的吸水设备摆在美国馆的前方,马上成了装饰艺术,也替参观者提供了休憩设施,或坐或躺,在上面享受威尼斯的阳光。韩国馆 老地方的恒久与瞬息事件欧美世界对韩国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因此韩国馆此次借着参展的机会,让人能更深入地了解首尔这个充满奇特现象的城市。五位建筑师以「老地方累积的时间与瞬息发生的事件」为发想,如kim seung-hoy从首尔带来了200本时光胶囊书;shin haewon以目录城市(catalog city)来呈现出韩国房地产销售的模式等,涵括范围包括古、今、甚至未来;kim chanjoong在《最后的住所,首尔都会祠堂》(the last house, urban shrine in metropolitan soel)中,以韩国安葬习俗做为引介,带出现今社会朝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因为居住甚至连丧葬的可用空间不足,所有建筑都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因此他设计了一栋未来感十足的高塔建筑做为祠堂,借着动画的说明,呈现出一个行动通讯极端普及的首尔,将会发展出什么样的祖先祭祀方式。若是熟悉当今首尔都会的发展现况与趋势,那么kim chanjoong的提议几乎是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只是这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似乎还是个过于诡异的概念。委内瑞拉馆 赤裸展现贫民区 委内瑞拉两年前碍于经费短缺而选择缺席,国家馆因而被大会当成服务中心使用,而今年委内瑞拉馆表示:「今年是意大利建筑大师史卡帕(carlo scarpa)百年冥诞,委内瑞拉馆就是大师的设计,我们说什么也不能缺席,即使这里呈现出的景象并不是那么地美好。」委内瑞拉首都卡拉卡斯(caracas)是军火库主题展所选取的16个样本城市之一,主题展中以极大篇幅说明卡拉卡斯贫民区的问题,及委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空荡荡的展馆内,巨幅数字输出照片呈现出贫民区现况,令人怵目惊心。策展人滔滔不绝地述说着:「贫民区状况的恶劣,即使是本国人也不愿意进去。我国政府于是从古巴请了一批医疗人员与教师,在贫民区建立起医疗中心与学校,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委国政府的处理模式,并不是要移平这整片区域,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改善,让居民能够有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空间。贫民区是委国政府急于改善的城市恶瘤之一,无怪乎委国政府因为家丑不外扬之故,对此次参展仍旧不太热衷,然在策展人极力争取下,委内瑞拉还是得以参加这次盛会。策展人的信念,是要让世人了解,委国建筑界正极力促成一个能促成包容、自由、平等与正义的环境,这正是委国目前刻不容缓的议题。在委内瑞拉展场中,有一段引人深省的话:「请你们了解:我们的城市源于一个不同的社会,这是无法模仿的,我们(第三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有着与你们不同的根和命运。你们开出的这些菜单只是好玩的,对我们毫无用处。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改正错误以及你们的恶行所带来的后果,在了解我们之前千万别妄下评断。也许在未来,我们甚至能够让你们学到些什么。」意大利馆 未来新城市威玛从今年开始,意大利终于和其它国家馆一样,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场地。在策展人普里尼(franco purini)的构想下,以2026年威玛(vema)新城市,做为意大利新国家馆的开幕式。根据普里尼的说明:「威玛是领导意大利建筑迈向未来的理想城市,她介于维洛纳(verona)与曼托瓦(mantova)之间,是个可以实践的新城市,是可提供20位新进建筑师与建筑团体发挥所长、测试设计理念的地方。」因此,威玛可说是个建筑表现与科技的实验场地。在偌大的新意大利馆中,利用了各式模型、概念图与影片等,呈现出20年以后的意大利。威玛地处伦巴底大区与威内托大区的交界,更是欧洲两条重要铁路的交会点,因此她更会是个能整合、重新诠释、自我定位且超越国界的城市,其中呈现的各个设计理念,更在在呼应了近年来永续经营、回归自然的趋势,试图在这个绿地交织的区域,创造出一个未来意大利城市的典范。英国馆 使用者集体创作的城市风貌不论在军火库或绿园城堡前意大利馆,伦敦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前者因为主题展内叙述的各种都会规划新措施,后者因为皇家艺术学院极为鲜明活泼的「babylon: don」。倘若到了英国馆,又看到伦敦的影子,似乎就显得有点多余,更会让人怀疑,英国是不是除了伦敦以外就没有别的地方了!对此,负责甄选策展人的英国文化协会很聪明地选择了提尔(jeremy till)以雪菲尔(sheffield)市为背景的《回响/城市》(echo/city)做为参展作品。提尔以一比一、一比一百、一比一万与一比一千万等四种比例尺,呈现出雪菲尔的风貌,基于「事物真正的意涵存在于其使用方式之中」的理念,提尔以此将「人与意识」带上了舞台中心,呈现出一个活跃且引人参与的复杂模型。展览本身有两个非常有趣的互动部分。一是由普列维特(jim prevett)发展的互动模型,邀请参观者以不同的比例尺重新建构都会元素,藉此彰显各比例尺之间的互动与交互关系。另一个则是在一比一的部分,展现出城市内行动艺术收藏的成果,并邀请参观者坐下来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创作,藉此解读参与者所获得的城市印象。提尔相信,透过这样的分析,从市区街道上的片段与事件,将能够找到城市的动态,因为居民才是城市能量的来源。藉由雪菲尔的模式,将能帮助地方后工业城市重建特质与认同。中国馆 集世界焦点于一身中国可谓世界上最大型的实验建筑场。上一届建筑展呈现了各种标竿建筑,本届展览中也有诸多以中国为中心的合作计划与分析,再次显示出中国目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地位。主题展选择了上海做为样本城市之一,以近乎歌颂的态度来显现上海的发展,对于城市规划的反思则出现在其它以中国为题的展场中。中国初次以国家馆的身分,在意大利馆后方的处女花园(giardino delle vergini)正式参展。策展人王明贤以「瓦园」为题,在面海背墙的花园里,利用江南地区的竹扎结构覆上六万片自江南地区回收的旧瓦片,盖起了一片缓缓上升的瓦顶。借着这个结构,王明贤意图让人省思文化的根源,反映出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尖锐矛盾,以及中国建筑界如何面对当代的方式。同样从文化根源最为思考起点的,则是艺术家米丘提出的《建构宣言》。米丘以江南古镇同里为思考原型,以触动感官的氛围、影像、文字与雕塑,在军火库展场建构出一个冥想空间。米丘借着同里新镇的规划,试图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中所确立的天人关系,建构出合理的人文秩序。规划企图对古镇的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社会资源作出全方位整合,达到展示文化理想、建构合理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展示中每个部分,在在呼应了建构宣言里的一段话:「唯一可以达到有序世界的方式是冥思,冥思可能就是达成建构的前提,是通向意义发生的途径。」另一个极为有趣的国家馆,则是以装置艺术来呈现的匈牙利馆。乍看之下这与建筑甚至社会毫无关联,馆内展示的是一件件用中国制造的廉价材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让参观者满脑子问号,这样的展示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定心一想,这也许是要对中国廉价倾销表达抗议。在建筑展的脉络下,引人思考当今建筑所使用的材质,是否也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劣质品。至于适不适合用作于建筑展的呈现,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丹麦国家馆外巨大布幅上出现的中国字「协同演化:可持续性城市发展」,清楚地表示出,丹麦此次展览以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事实上,这四个以重庆、西安、上海、北京为对象的规划,可能是整个双年展中最具有实践性的提案。四个丹麦事务所加上四间位于此四大城的大学,共同发展出以「魔幻山群」、「±城墙」、「上海郊区化城市」与「积极角色型的城市发展」为主题的企划,以量身订作的方式,替每个城市找到最适当的都市规划方案。丹麦也将以此案参加9月底10月初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台湾馆 回归人本的反向思考尽管此次台湾馆仍然被列在会外展的部分,但因为策展人阮庆岳邀请了两位北欧建筑家参展,以及历年来参展者屡屡受邀参加其它国际建筑展之故,所以仍能有效地吸引国际目光。事实上,由谢英俊、黄声远、刘国沧、以及北欧知名建筑团体3rw与casagrande lab所组成的团队,在普里奇欧尼宫展出的「乐园重返:台湾的微型城市」,似乎是此次建筑展中唯一以反向思考观点来探讨超城市发展的展览,因为超城市发展的另一端,恰存在着空洞化的小型城镇,两者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面向。阮庆岳指出,超城市暗喻着一种由上而下改变全球城市的力量,然而,由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才是台湾建筑可与世界对话的特色所在。「乐园重返」的理念精神在于质疑、颠覆超城市的霸权心态,期许参观者能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由下而上改造城市的可能性。这样的理念恰巧呼应了英国馆「echo/city」的基本精神,反映出蓬勃发展与大型扩张的背后,一种回归人本的趋势。三位参展台湾建筑师的作品,呈现的是都会区外一种在地化、平凡的生活需求,这种能自给自足、具有永续机制的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微型城市,确实是可以与任何超城市共存的。两组北欧建筑团队提出的微型花园,则是呈现出他们对于台湾都市发展的观察与批判。「乐园重返」邀请参观者坐下来静思、对话,与馆外喧腾沸扬的景象,成了种极为强烈的对比。结语以「城市、建筑与社会」为题的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因为主题跨越了狭义的建筑领域,而能呈现出一种非常多元观点的景象。不论是西班牙馆女性意识鲜明的田野调查呈现、极权垮台后寻求自我认同与重新建构的罗马尼亚、强调自然素材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日本馆,甚至是占据空间实际进馆生活以呈现都市化理想境界的法国馆,都在在传达了都市化进程的各种层面,相较于过去的建筑双年展,实际上是一次非常活泼且吸引了广泛视听的成功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