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1:28

 

陈迎竹 (2009-10-07)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工程、工程,还是工程。

  从浦东机场到浦西的路上,工地是上海最明显的城市地标。新建的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翻新的老房一间间焕然一新,伸长的吊臂车和搭高的竹棚架,都在说明城市里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相较于京奥的璀璨、60周年国庆的壮盛,浦东新区辽阔的大道,宣示的是经济实力的茁壮,而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反映的是国力的充盈与厚实。上海作为经济首都,为明年世界博览会所投注的力量,其实集中表现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实力。

  城市的发展象征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城市化可以解决并改善许多郊区和农村在经济生活改变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交通更加便利、住屋结构更加符合需求、卫生条件改善、商贸活动集中、就业就学方便、生活与人际交往更容易等等。也因为有了这些便利,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甚至恶劣的农村,人口自然往城市涌进,追求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乃至只是生存条件。

  而城市的规划与管治是否成功,也可以从它能不能满足多数城市人口的需求作为指标,但在指标之外,它能不能平衡城市里各种不同环节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观察点。

  能不能满足和平衡这些需要,也视乎城市各种先天和后天的条件。对于发展迅速而人口又众多的开放城市像上海来说,1300万本地人口加上900万外地人口,面对住房、教育、工作、交通等不断增长的需求,外加世博会短期庞大的资源消耗,在在都是棘手的挑战。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涌进,一方面是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负担。

  这当然也是全中国大城市面对的共同问题,但与其让都会城市不断增加资源容纳外乡人口,造成诸如民工适应不良、违章建筑不断出现,又受城里人歧视等现象,不如由国家投入更多资源于改善农村条件,让农村城镇化,制造更多更好的就业与就学机会,尽可能把人口和人心都留在原地。

  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可以是一种愿景,希望这个城市的未来会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是一种认知,认为城市化就会使人生活得好。

  但这样的认知严格地说只是部分事实,因为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高,为满足这些条件所需的物质和金钱,往往同时伴随精神压力而来。近年来在亚洲社会越来越受推广的“乐活”方式,对已然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城市人,其实正是一种向乡野原始状态的“退隐”,却也是带给乡间的另一种发展契机,崇明岛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规划,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

  规划与发展如果能从“生活”和“人”的角度出发,而不单是着眼于人均国民所得的增长,应该就不会出现偏向城市而忽略了对农村的资源投入。资源的分配有赖管治者的智慧,当农村具备越来越多正面的“城市化”特征,纯朴的人民愿意留在家乡,则“让生活的城市更美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就会实现,城市也才能真正成为生活家的乐园,孕育新文明的天地。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