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 (yysj)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02:32
http://xuhuiart.xuhui.gov.cn/upload/zt/桃花流水鳜鱼肥%20龚继先.jpg

张志和 《渔歌子》
朗读http://xy.eywedu.com/Ancient/14/mydoc006.htm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F7%AC%D3%E3&in=12689&cl=2&cm=1&sc=0&lm=-1&pn=44&rn=1&di=16700170155&ln=2000&fr=&ic=0&s=0&se=1




http://www.df.ln.gov.cn/lnlin/mainsite/dtshowinfo.jsp?infoid=1000026218
  
起鱼,装鱼,卖鱼
这样的场面,在鸭绿江辽宁宽甸县大西岔镇的水面上,从9月份开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罗英波:“看这鱼,这鱼后背有一种刺,这刺有毒,扎人手就把你手扎碎了,看看,看到没有,看到吗,这个刺,特别扎人。”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养这鱼?”
罗英波:“这鱼养三年了”
罗英波是宽甸县大西岔镇北江村的村民,他拿的这种鱼是鸭绿江一种叫斑鳜的野生鱼,仅养殖这种鱼,他今年就有100万的收入,但以前这里的村民也很少能够捕到这种鱼,这种鱼能在鸭绿江上进行人工养殖,是和几年前碑竭子村哑巴沟突然来的那个韩国人有关。
2000年,在鸭绿江上人工养鱼,因越冬而死鱼的事,每年都会发生,这也是困扰了罗英波许多年的事。
罗英波:“鱼的死亡率特别高,饵料利用率低,每年越冬的死亡率在20%左右。 ”
这时候他刚好听说离北江村不远的碑竭子村,有一个韩国人也在鸭绿江上网箱养殖,他就到哑巴沟打听韩国人养鱼越冬的情况。
记者:“韩国人养鱼冬天越冬死不死鱼?”
 
罗英波:“他说不死鱼,基本上看不到死鱼。”
代军是当时韩国渔场的厂长,他还记得罗英波在韩国人的渔场里,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网箱。
代军:“全国第一家钢架结构网箱,罗英波就上这来看,看完以后也按照这个办的。”
罗英波: “我们自己去看的,自己去学的,这个不用怎么教 就偷你的艺。”
罗英波鱼场越冬死亡率高,是因为他的网箱是用木架做成的50立方米的小网箱,而韩国人的网箱是一种镀锌钢管焊制的800立方米的大网箱,箱体大了鱼的活动空间就大了,到了冬天不容易缺氧,也就不容易出现越冬死亡现象。2002年,罗英波把渔场的网箱全改造成了钢架的结构。
 
罗英波:“所以说从改造了大网箱以后,我们的鱼几乎不死了,越冬成活率提高上来。”
王凤龙:“南韩有个金老板过来的时候,他一开始就是钢架结构,咱们地方的人开始养鱼也是通过他用钢架的材料,我们觉得养鱼挺安全我们陆续改变。”
在此之前,罗英波和村民养的大部分是鲤鱼,现在网箱变大了,胆子自然也就跟着大了,琢磨着可以引进一些新的品种。在罗英波忙着更换品种的时候,哑巴沟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是赵国财。
赵国财是辽阳人,以前在家乡池塘养殖鲫鱼,一个批发商告诉他,鸭绿江网箱养鱼的价钱特别吸引人, 2000年,赵国财来到鸭绿江上建起了八十个网箱,并且把在辽阳养的45万斤鲫鱼运到鸭绿江,想借这里的市场卖一个好价钱,结果45万斤鱼,几乎全军覆没了。
赵国财:“从池塘运来的鲫鱼放在网箱里,它不适应这个环境,它根本不吃食。天天拱网箱,拱来拱去,也就把这鱼皮毛拱完了。”
池塘的水是死水,而鸭绿江水是流动的活水,因为不适应, 45万斤鱼大部分都死了,但他却充分了解了鸭绿江网箱养殖的好处。
赵国财: “我养鱼的这个位置,就是水位最浅的时候也能达到四五十米深,所以说四五十米深的水位,根本就是网箱养鱼这就是好的一个水位。”
赵国财留下来了,虽然鲫鱼全军覆没,但是根据鸭绿江好的水质,他更换了新的品种,从德国引进了一种丁鳜鱼。
记者:“这是什么鱼? ”
 
赵国财:“这俗名叫欧洲丁鳜 是从欧洲国家引进的。”
这时,北江村的罗英波驯养当地野生斑鳜鱼,也已经悄悄的进入了试养阶段。
罗英波:“当地老百姓到处抓这个野生鱼苗,用小网一点点的捞出来,完后卖给我们五块钱1条、7块钱1条、8块钱1条、10块钱1条,我们收他们的完了放在网箱里养殖。”
在村民们养殖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鱼不吃饲料,也不吃别的鱼饵,他们只吃小的活鱼,这样就保证了鱼的天然性,到2004年,他养殖的第一批斑鳜鱼上市了,因为稀少,买多少价钱,几乎是他说了算。
罗英波:“我们要到八十他就给到八十,所以现在涨到100,要100他就给到100。”
当地的村民也都纷纷开始跟着养这种斑鳜鱼,新品种带来的好利润让村民们欣喜不已。
代军:“现在价钱很可观,现在价钱,都在90块钱1斤到100这个之间。”
胡波:“现在我养鱼一年养一千多斤花鲫子,一斤一百二三十块钱,能挣十多万块钱吧!”
王凤龙:“养的主要品种是鲤鱼,再一个咱们鸭绿江的名鱼斑鳜鱼。 ”
宽甸县沿着整个鸭绿江边大大小小的网箱,一共十几万平方米,当鸭绿江的钢架网箱养殖红红火火搞起来的时候,人们却发现,第一个在这里建钢架网箱的韩国人不见了。
 
代军:“ 因为韩国人跟咱的管理思路还不一样,养鱼方式跟咱们的也不一样,干了几年就撤了。”
韩国人怎么来了又走了呢?村里人也都很纳闷,场长代军的答案让人发笑。
代军: “像咱们养鱼吧,没什么事的时候,网箱基本就不让动。 你没事的时候整天检查这个箱子, 这么拽过来拽过去耽误了鱼长,老提溜箱子检查,看下面有没有眼怕鱼跑, 整天提溜看、整天提溜看, 把鱼提溜的不爱长了。”
师傅走了,但给留下了一条市场线索,他不能适应用网箱养鱼,可是这里养的鱼却十分适应韩国的市场,捕捞的高峰季节,每天都有上万吨的鱼销售到韩国。
记者:“这鱼卖哪去啊?”
罗英波:“卖韩国。”
记者:“韩国?”
罗英波:“对!每个礼拜发3个航班,一个航班两万多斤,只往韩国发。”
记者:“你在看什么?”
孙健:“在看鱼的质量。”
记者:“这鱼的质量好吗?”
孙健:“这鱼的质量好。”
记者:“怎么好啊?”
孙健:“直蹦啊! ”
记者“一般多长时间来运鱼?”
孙健:“一般一个礼拜来三次吧。 ”
记者:“运多少?”
孙健:“每次两三万斤。”
公司基本信息
丹东英波鸭绿江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9月9日。目前,英波生态是一家以鸭绿江淡水产品养殖为主,集水产品育苗、养殖、水产品加工、贸易、饲料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淡水食品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拥有鸭绿江天然养殖水域达6000余公顷。英波生态已经壮大成为拥有专业的养殖技术、先进的生产设施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的正规大型水产养殖企业。养殖品种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鲈鱼以及斑鳜、鲟鱼等名优品种,年产量达到3000吨,产值5000余万元,出口创汇2000余万元。此外,英波生态于今年9月新承包宽甸太平湾水库488.886公顷,用于名优品种鲟鱼养殖,引进加拿大先进水产养殖技术。目前,英波生态养殖规模与鱼的产量已位居全国淡水网箱养鱼的首位。
2005年企业通过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无公害产地认证,2007年成为辽宁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登记水产养殖场,生产出的产品可大量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自2006年至今生产的鲤、鲫、黄颡、斑鳜等均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其中斑鳜在2007年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公司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具有 22年沉淀和积累的英波生态,在走向百年的征程中,将秉承“优质、健康、持之以恒”的企业价值观,通过“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健康化、信誉化”建设,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健康、优质的淡水鱼”,打造“受顾客信赖的、享誉国内外的淡水鱼食品企业”。
------------------------------------------------------------------------------------------------------------------------------------------------------------
辽宁宽甸县淡水养殖业吸引台商投资兴业
12月12日,《鸭绿江晚报》以《宽甸斑鳜鱼跳出国门》为题,报道了坐落于鸭绿江流域的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利用当地丰富而独特的淡水资源,养殖名贵肥美的斑鳜鱼,全部以活鱼形式出口韩、日等国,颇受欢迎。目前,业已吸引了台龙水产有限公司等2家台商投资企业落户此地。
在鸭绿江蜿蜒曲折159公里的水丰水库岸边,3-5箱一组、20-30箱一排、100-200箱一片的养殖斑鳜网箱,而今已成为当地的致富主产业之一。当地盛产的无任何污染的斑鳜鱼等,全部以活鱼形式出口韩国及日本。据悉,目前养殖规模居全国之最,苗种繁育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不仅吸引了诸多台商纷至沓来,进行考察,亦有诸如台龙水产等,专门从事养殖加工销售鳜鱼、池沼公鱼的台商投资企业捷足先登,在此落户兴业。(孙晓红)
韩国回来要养鱼
 
2008年5月5日,纪连云远嫁韩国的女儿带着女婿和刚满7个月的外孙子,回到了老家。这是女儿出国后第一次回来,一家人难得团聚,本应好好亲热亲热,可刚吃完午饭,纪连云就迫不及待地把女儿女婿带到了养殖大棚里,看自己喂养的一种鱼。
纪连云:“看看,这前面这几个刺都带有毒性,它的天敌要是攻击它,它这一扎就把别的鱼扎死了,人要扎到这手都肿。你看这,非常非常尖。前面这几个,尤其你看这第三根像个钢针似的。”
这是纪连云养殖的鸭绿江特有鱼种---斑鳜鱼。谈起斑鳜鱼,纪连云来了兴致,只顾炫耀,手却被斑鳜鱼的毒刺扎着了。
纪连云:“没事,扎常了不当事了。它的毒就像蜜蜂那毒,没有多大的害处。”
女婿是韩国人,见到这些斑鳜鱼感到非常吃惊。
纪连云的女婿林定洙:“韩国产不出来这种鱼,特别名贵。老丈人也能养出这种名贵的鱼太不简单了。”
鸭绿江斑鳜鱼是一种食肉鱼,生性凶猛,身上长有很多毒刺。但这种鱼却很受消费者的喜爱,特别在韩国市场,一公斤高达1300多元人民币,被称为贵族鱼。女儿女婿的惊奇和称赞,让纪连云颇为得意,可老伴儿却很有怨言。
纪连云的妻子陈秀娥:“反正已经这样了,反正这么大岁数了,凑合吧。我回来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尽管老伴儿怨气很大,但纪连云却是当地的知名人物,特别是在水产行业,名气很大。
记者:“你知不知道纪连云呀?”
丹东市养殖户张俊生:“老纪太熟了。这个人技术相当强,在这一片养鱼的,一般人赶不过他。”
辽宁省丹东市海洋与渔业局科长范国明:“纪连云呢,在我们水产中算是一个奇人,也是一个狂人。”
所有这一切,都原于纪连云所痴迷的斑鳜鱼,也正是这种鸭绿江特有的珍稀鱼种,曾让他倾家荡产,又让他成为了当地民间繁育斑鳜鱼的第一人,打破了人工不能孵化繁育的神话。
生长在鸭绿江边的纪连云,养了10多年的四大家鱼和观赏鱼,有赔有赚没有攒下多少钱,却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
2004年春天,纪连云去看望在韩国留学的女儿,这次韩国之行,他却有了一个意外发现。在韩国首尔的水产市场上,纪连云见到了一种鱼。这种鱼在韩国很稀少,却很畅销。
纪连云:“我在首尔仅仅看到了6家有这个鱼的。据韩国人讲,这是很名贵了,很有钱的人才能吃到它,做生鱼片。”
记者:“这个鱼你们在韩国吃过么?”
纪雅林:“太贵了,吃不了,不能吃。”
这种鱼就是鸭绿江斑鳜鱼。纪连云又了解到,韩国很难繁育养殖斑鳜鱼,主要是从中国进口。鸭绿江斑鳜鱼在国内卖到160多元钱一公斤。一些高档饭店也把斑鳜鱼作为招牌菜推出。
酒店厨师长张涛:“基本上客人来了之后。每桌都能点一道这个菜,所以销售非常好。”
出口韩国和国内市场上的鸭绿江斑鳜鱼都是野生的,而且越来越少。这让纪连云感觉商机无限,他要养殖斑鳜鱼。受市场诱惑,很多人也尝试人工养殖斑鳜鱼,但都被种苗的繁育所困惑。
辽宁省丹东市海洋与渔业局科长范国明:“这个鱼的雌雄发育不同步,所以它在自然的繁殖量特别低,早先我们养殖靠野生苗。这个量特别有限。”
尽管鸭绿江流域有不少养殖户想繁育斑鳜鱼种苗,但都因繁育率太低而放弃。
辽宁省东港市养鱼户于明远:“我也搞过这个东西。搞的不好。苗也出了,出了就是养不活。”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于寿福:“这个苗种呢,繁育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够比较好的解决,斑鳜鱼的产业化,就是指日可待。”
不服气的纪连云决定攻破这个难关。他像着了魔一样,整天在鸭绿江上寻找跟踪野生斑鳜鱼,观察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活习性和繁育情况。
纪连云:“每次来,不一定都看得到。一开始特别茫然,跟着大水里边转来转去。在江里就是捞针一样。”
有一天,纪连云租了一只铁皮小船,请当地渔民划船带他到鸭绿江上游寻找斑鳜鱼。天快黑的时候,小船划进了与鸭绿江连着的一个水库里。在这里,他终于发现了几条大斑鳜鱼。纪连云只顾跟踪斑鳜鱼,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向他逼近。
纪连云:“一看见鱼就忘记时间了。找了几条大鱼特别兴奋,后边冷静一看,怎么周围雾茫茫的,大雾就起来了。”
纪连云感到不妙,急忙让划船的渔民往岸边划。天越来越黑,水面弥漫的雾气也越来越大,看不到岸,也分不清方向。慌乱中,小船撞到了暗礁上。
纪连云:“借的那个小铁皮船,那个皮,电焊那个焊口的地方,长期腐蚀,就是特别薄了。一撞裂个缝,那将近20公分长的缝。我们一看那船体进水了,吓得就慌神了。”
纪连云赶紧从小船里往外泼水,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小船沉没,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最恐惧的时刻,一艘经过的机动船,救了他们。
这次劫难余生,却让纪连云发现了斑鳜鱼发情产卵的一些规律。5月到7月是斑鳜鱼发情期,发情的斑鳜鱼只有到了深夜3点以后才从深水中,游到没有人的浅水域,而且会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
怕惊扰斑鳜鱼产卵和受精,纪连云没有捕捞发情的斑鳜鱼。他干脆吃住都在鸭绿江上游无人出没的地方,白天睡觉,夜里观察斑鳜鱼产卵受精。
纪连云:“一般的雌雄都在这一块互相追逐。有时候这个母鱼成熟的特别好。那么几条雄鱼都要去追逐这一条母鱼。再有其他的母鱼真正达到成熟的时候,其他的公鱼没精子了。”
丹东市养殖户张俊生:“就我知道就是两天两宿了,他就打个盹。再继续跟踪这个鱼,他跟踪这群鱼跟了挺长时间了。”
观察4个多月,纪连云掌握了斑鳜鱼孵化的第一手资料。2004年7月,他逮了十几条发情的野生斑鳜鱼,放在自己的养鱼场里,模拟鸭绿江的野生环境,进行驯化繁育。
野生斑鳜鱼经纪连云驯化以后,受精孵化率达到了80%以上。但是,却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孵化出来的斑鳜鱼苗能存活的却很少。
纪连云:“开口那时候最难。它第一口要吃这个小鱼就叫开口,这个野生的鱼苗吧,体积和它差不多少,吞不进去,它内部营养吸收完了,外面的营养跟不上的时候,缺乏营养就死掉了。虫子都不吃。难也就难在这个地方,它就吃小鱼和虾米。”
到底要喂什么样的饵料呢?还没等纪连云想出办法,一场灾难又不期而至。
2004年10月的一天,夜里10点左右,帮纪连云照料养鱼场的姐夫张云堂,刚回到家里睡着,被一阵吵闹声惊醒。姐夫出来后,却看到养鱼场已经变成了火海。
纪连云的姐夫张云堂:“几乎这个整个全是火。拉开门以后就是那个门,从门那里就往外喷烟,就半个小时左右整个这个就着了。”
纪连云的姐姐纪连香:“哎呀,别提了给我吓傻了。我下地上腿都站不起来。”
纪连云从家里赶到后,火已经被扑灭了,但养鱼场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一片废墟。
纪连云:“等救完了进来一看,所有缸子都破灭了,冷热一剧烈了,它就爆炸了,满地的鱼,完了,几年的辛苦全部付之一炬。”
纪连云的姐夫张云堂:“那个鱼可地蹦呀,就那样的情况,就和那个人心蹦的一样那个滋味。”
怎么着的火,至今也没有查出原因。这场大火,纪连云损失了50多万元。更让他痛心的是,好不容易驯化的斑鳜鱼种鱼和孵化的幼苗,全部葬送火海。这之后,纪连云只好靠着给一些养鱼场,当技术员打工维持生活。
2006年夏季,一次偶然的机会,纪连云结识了一个叫宋良君的人。两人结识后,纪连云又起了繁育斑鳜鱼的念头。
宋良君是丹东市宽甸县的一位养鱼大户,一直养殖四大家鱼。这几年,斑鳜鱼在国内以及韩国市场的走俏,他也开始在与鸭绿江通着的水库里,网箱养殖斑鳜鱼。但都是从鸭绿江里逮捕野生斑鳜鱼苗来饲养,有很大的局限性。
纪连云:“野生的,它大小不一,大的就要吃小的,这个鱼特别凶残,它一生都要吃鱼吗,它要饿的话,它要攻击小鱼。”
丹东市宽甸县养殖户宋良君:“小的和大的放在一起,大的把小的就吃了。”
记者:“你分开养不行吗?”
宋良君:“分开养。野生的太少了。再一个就是从野生的鱼拿到箱里养殖,它野性大,不好驯化,驯化不好驯化。主要是厌食,第二个是长得慢。”
纪连云决定再搞斑鳜鱼繁育。可是,做这件事,首先要有养鱼场。一场大火,几乎让他倾家荡产,到哪儿去弄建养鱼场的钱呢?考虑再三,纪连云瞒着老伴把自家唯一的住房卖掉了。老伴走娘家,回来后才发现房子被卖,一气之下,离开纪连云到韩国跟女儿去了。
纪连云的妻子陈秀娥:“吵也没有用,他这个人办事,一般从来不跟我商量。卖了五六万元钱可能是。”
卖房子的5万多元钱还是不够用。这个时候,姐姐也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帮助纪连云。直到现在,纪连云的姐姐和姐夫还住在这个小菜园子里。
纪连云的姐夫张云堂:“急忙卖,他还要干,我没有办法,才卖了8万元钱我一个楼挺大的楼。”
纪连云的姐姐纪连香:“就咱俩说话,我不是夸他,一般人没有他那个脑袋瓜。我暂时先在这儿住着,再住两年老了,我弟弟给我买个好房,我就搬走了。”
2007年3月,纪连云用自己和姐姐卖房子的钱,在丹东市郊区租了这家养鱼场,并建起了一座养殖大棚,又开始驯化繁育斑鳜鱼。4个月之后,他终于解决了斑鳜鱼幼苗开口料问题,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纪连云:“我喂什么?也是鱼类,但是什么鱼不便于公开了,也就是我成功的秘诀吧。”
到了2007年6月,纪连云繁育出了6万多尾斑鳜鱼苗,养鱼大户宋良君第一次就买了6000多尾进行养殖。人工繁育的斑鳜鱼苗大小均匀,也就避免了大吃小的互相残杀,而且长得很快。
丹东市宽甸县养殖户宋良君:“野生的苗四年才能长成鱼,这个孵化的三年左右吧,三年就是可以上市。现在市场的价格就是85元钱,一斤。”
见宋良君养殖的鱼苗长势好,周边的养鱼户都争相购买纪连云孵化的斑鳜鱼苗。
丹东市宽甸县养殖户王洪春:“相当好养。我们这边基本上都成规模的,基本上家家都有养几箱。”
丹东市宽甸县养殖户宋良君:“都抢着要这个苗。因为能多卖点钱。”
不到半年,纪连云繁育的6万多尾鱼苗就以6元钱一尾的价格,全部销售一空,赚了30多万元。2008年,还没有到销售的季节,养殖户门喂养的斑鳜鱼就早已被预订了。
斑鳜鱼行情看好,让纪连云更是充满了信心。他驯化的斑鳜鱼种鱼已经到了产卵期,今年能繁育出20多万尾幼苗。很多养殖户都跟他预订了鱼苗,赚100万没有问题。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女婿回韩国后,要帮他推销斑鳜鱼,直接打开韩国市场。纪连云想下一步扩大规模,搞斑鳜鱼繁育养殖一条龙。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尽早给姐姐姐夫买栋好房子,让他们安度晚年。
一条鱼吃大的产业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03/121618148033.shtml   视频http://v.ku6.com/show/InbecdWf_dfQD0ZG.html
一条鱼吃大的产业(2009.7.2)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 2009年4月15日
这是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的一片鱼塘,捞鱼苗是这里村民的主要工作,靠这样一缸一缸的往外捞,一年就能捞出几亿元的收入。
记者:这一杯鱼苗是多少尾?
村民:1000尾左右。
陈少华:最小的一寸多,客户就来拿了。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地这个几亿元的大的产业,居然是从一个村民的一次奇遇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西樵镇上一个叫陈少华的村民,有一天他来到村边的西江打渔,他非常幸运,一网下去捞起了20多条鳜鱼,要知道当时鳜鱼一斤能卖四五十元钱,也就是说这一网少说也值千八百块钱。可是陈少华并没有去卖,而是悄悄的把它们投放到了自家的池塘,他想通过长时间饲料喂养让鳜鱼繁殖,从而赚更多的钱。然而,没想到,这些鳜鱼竟然成了池塘里的一大祸害。
陈少华:鳜鱼不吃饲料,鳜鱼就是要吃活的。
不久后,程少华发现,池塘里的鳜鱼数量不但没有增多,本来养着的四大家鱼反倒越来越少,剩下的也很快成为鳜鱼的美餐。陈少华赚钱不成反倒成了村里的大笑料。
原来,鳜鱼天生就是一种不吃饲料只吃活鱼的凶猛鱼类,我们的摄像机只能拍到小鳜鱼吃鱼的画面,因为大鳜鱼警惕性非常高,稍有响动它就不再捕食,像画面中这种黑色的鱼就是小鳜鱼,它刚出生就已经非常凶猛了,它可以把与它同等大小的杂鱼吃掉。
渔民:水温高一天可以吃6-8条左右。鳜鱼追着小鱼上来,小鱼就看不到了。
鳜鱼凶猛但味道却很鲜美,一直都是餐桌上的美食,但由于当时没有人工养殖,江里的鳜鱼也非常稀少,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陈少华虽然吃了亏,但还是经不住市场的诱惑,他悄悄的开始做起了试验。
陈少华当时养了不少四大家鱼,他暗暗观察鳜鱼的食量,看鳜鱼每长一斤到底能吃多少杂鱼。经过细心观察,他觉得让四大家鱼来养鳜鱼依然合算。
陈少华::如果鳜鱼卖40多元钱一斤,一般桂花鱼都是10多元的成本就可以了,如果饵料鱼便宜的一般13元就可以养一斤了。
第二年陈少华养了一池子鳜鱼,并配套养了四池子四大家鱼的鱼苗,专门给鳜鱼作饵料。一年下来,鳜鱼卖了五六万,比单纯养四大家鱼多赚了3万元钱。
这下,大家明白了,敢情喂大鳜鱼的鱼加起来也没鳜鱼值钱,于是,人们不再笑话陈少华,反而纷纷仿效他的做法养起了鳜鱼。
因为鳜鱼实在是太能吃,养鳜鱼的人不得不养很多的小鱼苗供给它吃,而对于养鳜鱼的人来说养小鱼需要有专门的人手和专门的场地,是一个很麻烦的事。
不久很多人就看中了这个商机,专门从事供鳜鱼吃的鱼苗养殖。鳜鱼刚出生就开始吃活的饵料,所以养殖鱼苗的人从很小的鱼子开始就能赚钱了。
记者:喂的什么?
村民:这是水花,喂鳜鱼的。
记者:这么小鳜鱼这么小就开始吃东西了?
村民:鳜鱼刚出生时就开始吃水花。开口吃就要吃水花。
就这样,养鳜鱼的人越来越多,专门养饵料鱼的人也跟着越来越多。然而,当时的鱼苗只在本地销售,而且受到鳜鱼养殖规模的限制,很长时间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一个叫余家雄的村民发明了一种新卖法,从此,西樵镇的鱼苗便有了重大突破,开始大量的销往全国各地。
西樵镇鳜鱼养殖在全国开了先河。一时间,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这个人就是余家雄,是西樵镇上的村民,当时,余家雄也想养鱼苗。有一天,他在镇里偶然遇见一个外地人,向他打听有没有鳜鱼苗卖,这个人一下子提醒了他。
那段时间小镇里来了很多参观学习鳜鱼养殖的外地人,余家雄分析大家取经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回去养殖鳜鱼嘛,而他们要养鳜鱼,就一定需要大量的鳜鱼鱼苗。然而,这个显而易见的赚钱生意当时在西樵镇却没人做。
余家雄:前景很好,别人有难度的我就要去闯一下,我看中这种鱼就把全部精力放下去却养了。
当时西樵镇的养殖户都是根据鳜鱼养殖数量决定繁殖多少鳜鱼鱼苗,因为鳜鱼一年只繁殖一次,所以没人愿意把鳜鱼苗卖给外地人。
2002年余家雄开始养殖鱼苗,他不但养四大家鱼的鱼苗,还养鳜鱼鱼苗。虽然鳜鱼每年只产一次卵,养鳜鱼鱼苗赚钱很难,但余家雄还是不甘心,他到处请教专家,最后在专家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个难题。2009年4月16日记者在余家雄的鱼苗场采访时,就正巧碰上了曾经给余家雄帮忙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
专家,就是通过我们人工给它打针,给它催产,人工受精孵化,主要是人工苗种的繁育技术。
记者:打针干嘛用?
余家雄:催产,催产技术。四斤的母鱼可以产2万到3万小鱼,一尾小鱼苗最贵的卖1.5元-1.9元。
通过这种人工介入催产的方法,每年就可以生产3批鳜鱼鱼苗,然而,当余家雄向原本想养鳜鱼的外地客户推销鳜鱼鱼苗时,他们却都不敢买。
原来客户担心把鳜鱼鱼苗买回去,却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喂养它们,这个问题再一次提醒了余家雄,他顺势把鳜鱼苗和相应大小的四大家鱼鱼苗打包起来一起卖给他们。
客户:我们那里产这个小鱼苗就很少,就是那个小鱼苗,喂桂鱼的苗也是在这个地方来拿。
这个办法不但解决了外地人养不了鳜鱼的烦恼,也顺便把四大家鱼的鱼苗全卖掉了,无形中多赚了一份钱。在他的带动下,佛山市南海区,很多养鱼户也开始配套养起了鳜鱼鱼苗和四大家鱼鱼苗。
2005年以后,全国养殖鳜鱼的人越来越多,鳜鱼鱼苗和四大家鱼鱼苗需求量越来越多。 每年四月中旬,会有很多外地客商来这里购买鱼苗。
记者:这是什么?
渔民:这是草鱼苗水花。
记者:往哪里卖?
渔民:往湖南。
记者:怎么卖
渔民:5元钱1万粒。
在这家鱼苗场像这样的小鱼子5元钱就能买到上万粒,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每年给佛山市南海区带来4亿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