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教育调查0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7:41
下篇:救救孩子
如此让人忧心的教育体制,如此让人愤慨的为人师表;那么,接下去的问题,肯定会令人胆战心惊了:从那里培养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耳濡目染,懂得了等级制度,懂得了金钱的意义;进入小学中学,这种感知进一步深化,并且让孩子们刻骨铭心地感受到权钱——尤其是钱——对家庭和自己前途的深刻影响。
那个被要求交10万元才给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家庭,如果让孩子知道了这件事(他肯定知道。让一个无论是贫穷还是不贫穷的家庭出10万元买录取通知书,都会是这个家庭的大事),那么,对这个没有进入大学的孩子,这来自教授的第一课,会对他的人生观起到什么样催化作用?
到了大学,榜样的力量更是昭然——它让莘莘学子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投机取巧、腐败堕落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名和利;于是,上面有“剽教授”,下面必有“窃学生”;前面有腐败教授,后面有必有堕落学生。
1、“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
我们之所以在对社会价值系统的紊乱表示痛心和检讨时,首先指向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缺陷,是因为知识分子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未来的思考者;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还承担着营造社会价值系统,构建民族精神结构的责任。
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他们同时还担负着守护和维修社会精神结构的职守,当社会精神结构出现松动、或千疮百孔时,知识分子有责任担当起对其进行重建、更新和修补的职能。
如果连创造者、构建者、维护者自己都已经败坏、堕落,那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知识分子的堕落,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他们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事实上,我们在知识分子群体高端身上看到的那些令人不齿的行为,正在向中低端蔓延……
一位署名楚舟的大学生,给人民网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就当前的学术腐败,和大学生的可悲现状,向社会各界发出恳切而焦虑地呼吁:“不要忘了‘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
这封信在学界和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信写得真切而忧心忡忡,他的反省和忏悔精神让人动容,也让人想起那许多在事实面前也绝不认错、绝不反省、忏悔的师长们;这位本科生的行动还表明,来自高、中端的无耻渗透,或许还没有完全泯灭莘莘学子的良知。
这应该是一丝安慰吧;至少,它说明我们还来得及呼吁:“救救孩子……”
下面是这封信的全文——
编辑老师:
您好!
我怀着沉重而焦急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这段日子,我不只一次地问自己:我们这些本科生会不会变成将来的“剽博士”、”剽教授”、“剽院士”?
最近,学术剽窃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那些“剽博士”、“剽教授”、“剽院士”成了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报载,重庆大学副教授李俊博士因剽窃其学生的论文而被告上了法庭,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剽窃的那篇论文是其学生剽窃原告的(《中国青年报》3月31日头版头条)。透过教授们的一个个学术剽窃事件,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我不得不审视和反省我们自身的学风。
一方面,我们本科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抄袭、剽窃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事实:本科生的抄袭、剽窃行为与教授们的学术腐败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窃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剽教授”,而“剽教授”的剽窃行为又可能诱导学生继续剽窃。这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就把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和亲身经历的,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四抄”摆出来。
考试作弊,算第一抄。作弊与考试好像是孪生姐妹,形影相伴。一次调查表明,54%的大学生在考试中有过抄袭行为。
抄袭的并不都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差等生。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在我的身边就有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因抄袭而被揪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厌倦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铤而走险;有的是为了更优异的成绩,更高等的奖学金,更多的表彰和证书。
就是在现今考察学生的评价体系下,就是在现今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下,“好强”、虚荣、急功近利的天之娇子欣然、无奈而又悲哀地成了抄袭的俘虏。那句在小学就会背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绝招”,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仍有不小的市场,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沉重和悲哀。
作业抄袭,可谓第二抄。在期中和期末考察中,老师常常把所留的论文作业作为考试成绩,所以只要想顺利过关的,没有谁敢怠慢。尽管时间的限制一般只有一两周,但作为我们这些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是能集“平生所学”,按照老师的选题要求“制造”出一篇篇“高档次”的论文的——这就是师兄师姐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被我们认为合情合法的“剪刀+浆糊=论文”的创作公式。
由于怕在老师那儿出现“双胞胎”作业,我们一直都很谨慎。所以你到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时,发现某篇文章上写着“某某级已用”、”某某级又用,请勿再用”、“老兄,来不及了,我就再用一次吧!”之类的“标榜”是不足为怪的。
其实,老师们对我们论文的来源是再清楚不过了,因为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不会遗忘的昨天,这也许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学术先知先觉派”的论文创作,第三抄。那些洞悉到了在大学期间发表一两篇论文便可大大增加自己就业、考研、保研砝码者,这里暂且称为“学术先知先觉派”。悟出“玄机”后,他们便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用视死如归的精神东抄西剪。路子摸熟了,他们便一发不可收。
我了解的一位本科生“学者”竟在大学四年发表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恐怕令有些教授也望尘莫及。但此人的学术水平的确不敢恭维,中文系的学生竟写出令行家教授们都汗颜的心理学、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真是“博学多才”。然而这位“学者”在应聘时竟击败了硕士生,轻松进了某省级研究室,理由是科研能力强。像他这样的“学术先知先觉派”代表,我就幸运地认识四位,一位分到了某高校搞行政工作,一位被保送为研究生,一位进了成都某区政府。那位去成都赴任的师兄临行前很义气地把发论文的经验传授给了我。从感情上我对他确是感激不尽,但从道德上我又不得不谴责他。
……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第四抄。人到大四会处在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中。回忆中的留恋与遗憾,明天的挑战与茫然,眼下的情感、实习和就业等事情纷扰而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准备上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某高校的一项调查表明,该校约57%的“大四生“都是在工作“尘埃落定”以后,在系里的催促下才着手作自己的毕业设计的。为了给自己大学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些大四生又不得不采取一个立竿见影的“上策”——抄。
最近,我在同一个打印室里就不止一次地看见大四生将期刊上的论文删加几笔便拿来直接打印,此时,大学四年的智慧与学养不得不被悲哀地诠释成浮躁、功利和剽窃。
我们本科生中的“四抄”现象与社会风气的浮躁、学风道德教育的缺乏、学术制度的不健全、学生评价体系的不科学等等,不无关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往往就是我们所忽视的一次次小的抄袭行为,养成了我们一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而这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就会渐渐地成为我们性格中最顽固的一部分,最后我们这些“窃学生”也就成了“剽硕士”、“剽博士”、“剽教授”,甚至“剽院士”。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在抄袭的包围中挣扎的大学生,我真诚地向大学生们、我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呼吁:不要忘了“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学术道德教育请先从我们本科生抓起。
(网友:楚舟)
这封信中所暴露的大学生问题,不仅仅是学风不正、素质不高的问题。
问题要严重得多。
学业是大学生的主业,是年青人走进社会之前必须完成的人生大课。当代大学生如此不负责任地对待事关自己前途的大事,可见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坠落到何等程度!
对现代社会来说,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大学的青年,无疑是一个民族最宝贵、最富有生机的群体,因此毛泽东才说,“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鲁迅才叹息,“看看今天的青年,就知道二十年后的中国!”
青年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争取历史进步和捍卫社会正义的先锋——
面对苦难和罪恶,青年比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更敏感、更冲动。因此,他们在苦难和罪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同情、愤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往往强于其他阶层,并常常成为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成为点燃民众的一星火种,成为若干次在历史紧要关头,能引发全体人民起而抗争的动员令。
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个历史关口,中国青年都能冲锋在前——无论是外敌当前的民族危难时刻,还是在“内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青年都会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成为攻打历史罪恶的先头部队。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指青少年能在学识、技能和智慧上能超越成人,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被世俗所污染,他们不会因为世故而变得麻木,不会因为功利而出卖原则!他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态度往往比成年人更积极、更有锐气和创造性。
那么,到底是什么会把我们的青年,我们青年中的骄子——大学生们变成了这样?
就凭这一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对我们的教育以及从事着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来一番深刻的检讨和追问……
2、物欲大浪潮冲击下的大学校园
与我们前面所说的高端知识分子的堕落不仅仅表现在抄袭剽窃一样,当代青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疏于学业、或只是学业上的投机取巧。
疏于学业、考试作弊还仅仅是手段的不当,是外在的、技术性问题,当代大学生更致命的缺陷在于灵魂的物化,在于精神的堕落:浮躁、功利、以及欲望焦虑症——性的欲望和金钱的欲望……
前些时,《环球视野》杂志,将国内报刊上有关教育问题的报导作了一个汇总,编辑了一篇《中国教育六大怪》的文章。
这篇文章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有了一个总体评价,简练,但很准确——
1、热衷传销
今年春季重庆侦破全国最大规模大学生传销案件。3个农民在短短3个月里骗倒了2000多名大学生,其中有的出自清华等名校。但参与传销的大学生无一承认上当受骗,还对传销做出正面评价。一名大学生因为克服了过去说话口吃、脸红的胆怯心理,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自信地讲述“致富理论”,于是认为交几千元“完全值得”。还有学生认为传销可以让人“积极要求上进”。(《重庆晚报》2004-3-31)
2、师表失节
某教授拉数名学生加入到自己麾下传销,大发横财,学生则到处借贷,甚至拉来自己的亲威朋友加入传销队伍,结果统统栽下水。(南方网2003-2-20)
3、学生官场
一位退休教师写信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长瑜,历数当今中小学校园中存在的种种怪现象,呼吁:“救救孩子!”信中写到:一些中小学老师把检查作业的“权力”交给了课代表,和课代表玩得好的同学不交作业,课代表就想办法遮掩,与课代表关系不好的同学,课代表则以检查作业为名挑刺儿。课代表彼此之间还“官官相护”,共同作弊。此外还提到,花钱买作业成好学生,富家子弟老师不批评。(《北京娱乐信报》2004-3-5)
4、教授“走穴”
名牌大学人力资源教授一天的授课费是6000元,这已是托人打过招呼后打了折扣的费用。经济学界大牌教授讲课的出场费甚至高达6万元。兼职讲课的“开口费”已成为高校教授收入的来源之一。(《文汇报》2004-4-9)
5、论文黑市
2001年西安某高校老师在网上公开以1万元1部“甩卖”其15部书的著作署名权,成都两教师意欲从购。(《江南日报》2001-10-22)同年6月《南方周末》披露,大学毕业生通过网上论文市场购买毕业论文。教师职称评定、毕业生以论文获得毕业资格乃至求职等买方需求,促生了论文地下交易市场,消费者也包括老师和学生。论文价格以1000字为单位,每篇起价200元,高不封顶,还可面议。枪手将论文复制成多篇,购买者可以拿到不同的报刊上发表或参评。
6、嫁富娶富
长春市某高校一女大学生为“傍大款”,辍学出洋当“黑市夫人”,已有妻室的M国“大款”另结新欢后,向警察局举报其逾期居留和在M国卖淫,怀有3个月身孕的女大学生因此被M国移民局控以非法居留,判入狱3个月。狱中她受到了囚犯和警察的凌辱和殴打,并因此而流产。(《信息时报》2002-08-08)去年10月,《北京青年报》报道成都大学生王军(化名)公开征“富姐”。无独有偶,南京邮电学院大四男生到婚介公司开出征婚条件,找一个百万身价以上的女老板,离过婚亦可。媒体披露,国内高校大学生傍富已成现象,并出现“傍得有钱人,少奋斗20年”的口号。
(《中国教育六大怪》环球视野2004年5月总23期)
罗列出来的这六大教育问题,就有四个直接涉及学生;主要与钱有关、与物欲膨胀有关——
打牌、网上聊天,通宵达旦;追MM、寻找一夜情乐此不疲,这些都是当今大学生十分流行的课外活动;
为增加内需而提倡消费的风气在高校同样蔓延: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攀比,甚至负债消费,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电脑、手机、CD、MP3、录音笔,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五大武器”;
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其消费项目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的生活消耗。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夜总会唱卡拉OK等”(高文静:《市场报》2004年03月23日);
新华社的一篇报导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二十年前中国大学生崇尚“俭以养德”,但八十年代出生、现正就学的中国大学生,则以“负债消费”为主流;
出门旅游,玩情调,一到节日——尤其是西方的节日——万胜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便成了大学生(包括一部分高中生)用钱购买时尚和浪漫的时刻。看到过有关大学生过情人节的报道:吃情人节套餐、送鲜花及各种洋气十足的情人节礼物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
据媒体对北京一些名校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情人节消费至少都要四百元人民币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一两千元。
《新华日报》记者宗珵、孙巡就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对南京几所大学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伙食费最少,第二是交际费,最高是谈恋爱花费:
“南师大大四男生小姜说,‘这个月,我请同学吃了四顿饭,周末,还要和老乡、同学去湖南路唱歌……七八个人连玩加吃,一次三四百元。而通讯费每月也要100元以上,交友广泛的小姜更是要花200多元。同班女生小郑认为,女生买化妆品,做美容,也是属于交际投入,‘昨天,我在校外做了离子烫,染发,花了150元。’相比之下,男女交往花钱更像无底洞。南京财经大学大四男生小邵说,自己每月开销1500元,月月入不敷出。‘谈恋爱花钱太多了!我跟女朋友在一个学校,每周至少逛一次街,随便吃个饭,就要一百多块。她要是看中什么衣服,当然是不能拒绝的。逢到大小节日,礼物自然少不了。至于恋爱纪念日或者女友的生日,连庆祝带送礼物要三四百,够一个月伙食费了……’热恋中的女生小涂说,‘有时,也不想男朋友花钱,可女生间要相互攀比,男友花钱不多,我们也没面子。”(《新华日报》2004年10月27日)
可悲的是,这种消费风气在家境贫寒的学生中照样流行,即使负债也是该购置的得购置,该请客的得请客,否则,没面子,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这对于许多本来已经被沉重的学费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3、一边是高消费玩情调,另一边是卖血供孩子上学
2004年冬季,南京大学贴出了一封“一个辛酸父亲的来信”。信是一个贫困家庭的父亲写给上大学的儿子的。
这封信惊动了新闻界,也震撼了天下的父母心。许多电视台、报社都纷纷对这封信以及这封信所引起的反响进行跟踪报道;用Google在网上搜索有关这封信的信息,才半个月时间居然有了三万多相关条款。
这是一个忍无可忍的父亲,向千千万万同病相怜的父母发出的一封绝望的呼喊——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巴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这封信在大学生中也同样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学生承认,当今大学生中,攀比之风是司空见惯的事。
南京大学的同学说,“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我们南大应该算是好的啦。中文系一同学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2日)
这位倍感辛酸的父亲的确让人同情;但他肯定不是最悲惨的大学生家长,因为这位父亲毕竟是城里人,尽管他的妻子已经下岗,但毕竟还有一份虽说微薄但却固定的工资收入。而那些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他们的家庭光是负担每年五六千元的学费就已经殚精竭力、债台高筑了。
新华社的刊物《半月谈》杂志,2004年11月报道,青海省的许多农民靠卖血供子女上学。
对,是许多、是数以千计,而非个别!
事情发生在青海省的乐都县。
乐都县很贫困,农民以培养子女上大学为出路,所以这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县。2004年,全县2976人参加高考,共有2400多人达到了录取线;然而就是这个县,“很多农民家庭依靠卖血供子女入学。目前全县常年卖血户有1336户,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这篇报道的记者采访了三个卖血家庭——
“我每天早上都不吃饭,早晨6点从家走,要走两个钟头才到学校。中午只吃一个馍,肚子总是饿,上课时经常感到头晕眼花。”家住岔沟村的初三学生陈善福说,“妈妈卖血给我交学费,由于长时间这样,身体不行了,农活也干不动;我平时放学回家要帮她干农活,学习也受了影响。”??
家在杏儿湾村的初三女生李琴秀说:“我还有一个弟弟在读小学五年级,父母为了供我和弟弟上学,每人每年卖5次血,已经连续七八年了,卖血只够交我们的学费,父母身体一直很虚弱……”说到这里,现年16岁却矮小瘦弱、身高刚过一米四的李琴秀禁不住流了泪。她说:“父母用自己的鲜血来培养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报答父母!”
现年57岁的乐都县马厂乡马厂村农民刘树通向记者介绍说,他和老伴为了供儿子和盲人女儿读高中,上大学,已连续卖了10多年血,一年平均卖血六七次,每次400cc,能得到280元钱。现在女儿已经27岁了,在成都边打工边学习盲文和按摩,儿子在郑州机电学院读大专三年级,实现了老两口希望孩子走出大山的愿望。然而由于卖血太频繁,老两口的身体也垮掉了,现在体弱多病,农活也干不了了。
(王圣志、王帆:《乐都:千余户农民卖血供子女上学》半月谈2004年第11期)
这篇曝露阴暗面的新闻来自中国最权威的新华社,其真实性是不必怀疑的。
为了完成孩子的中学教育,就已经流血了,那么,如果这些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的父母还能卖什么才能维持价格更高的大学教育呢?
因此,大学里的这部分大学生,即使再顾及自己的面子也不可能从家里要到钱的。于是,在崇尚浮华的大学里,这些学生只好离群索居,孤独地经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这类学生来说,压力不仅来自贫穷、来自高昂的学费所造成的求学、求生压力;还来自因为穷而受到同学的轻蔑,因为羞于自己的贫困而滋生的自卑感……
贫穷使这一类学生在心理和人格尊严上都受到严重挫伤。
近年来,大学里杀人和自杀事件屡屡发生,云南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人的恶性案件曝光后,常常看到媒体用“××的马加爵”的标题报道类似的新闻。这类悲剧事件的发生大都与贫困有关——贫困生在消费攀比的压力下,变得孤僻、自卑,在极度的心理压抑下或是人格分裂,或是对社会、对人滋生出强烈的仇恨。
4、大学生高消费的经济来源
除开极个别富豪家庭,这样的物质生活需求,别说上述贫困家庭,就是大多数城市工薪家庭也难以承受。于是就有了“辛酸父亲的来信”,有了上文中“嫁富娶富”的新闻和女学生傍大款的丑恶现象。
大学生是如何维持自己的高消费,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女大学生高消费的钱从何而来——更让人担忧。
有媒体以“女大学生高消费经济来源”为题作了调查。结果不外乎三种:向家里要;疯狂地兼职挣钱;找个有钱的男朋友。
每个家长都能想象出向家里要钱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兼职疯狂挣钱就不一定清楚了。这篇记者采访记,在谈及女大学生兼职挣钱时,用了两个小标题:“漂亮就是一种财富”,“靓车接送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
一些女学生凭借着漂亮,拍广告、当模特、搞促销,很快就进入高收入、高消费行列;但也有凭借着漂亮走进夜总会的;于是,兼职与“傍大款”、与找有钱“男朋友”的界限就模糊了。
电影《手机》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某艺术院校的门外,半夜开来了一辆小轿车,从里面居然钻出十几个青春靓丽的女生!不少观众看到此都哈哈大笑。这不过是艺术院校女生“傍大款”,甚至被有钱人“包”的真实写照。
在网上看到一名女大学生撰文写下她大学四年的心灵历程:她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入校之初,看到室友们一次次被男友用豪华小车接走时,开始她还鄙夷。但以后,从鄙夷到漠然,再到莫名的孤独和恐惧,最后变成了羡慕。宿舍里盛行的攀比之风最后促使她也开始找有钱的“男友”。
她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位台湾老板;而这位台湾老板,还是室友介绍的。
5、物欲冲击下的精神荒漠
物欲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将少男少女异化成一个个“物质女孩”、“物质男孩”?
因为理想的缺失。
前两年,一部怀旧色彩浓厚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中国热播。那个只知打仗、只为打仗而活着的大老粗军人石光荣的形象,一时成为我们这个精英时代家喻户晓的名字——他那近乎于粗鄙的直率、近乎于简单的执着,他那轻世俗物质生活重精神理想(当兵、打仗、上战场)的价值取向,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久违了的理想、激情,从而使许多观众仿佛在极度饥渴时突然畅饮到一杯清醇的山泉。
紧跟着又有了几部非常相似的连续剧《军歌嘹亮》、《军人机密》在各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并且让这些电视剧的投资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据说,还有好几部类似的军人题材正在筹备拍摄。
然而,畅饮之后,不少观众开始了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于是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开放前的中国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岁月?在那个岁月里,哪些人最富理想和激情?这些理想和激情最终给中国、中国人和他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结局?
这的确是值得回忆和思考的问题。
1949年之前当然不必说了,那时,投身到大时代洪流的人——知识分子也好,穷苦的工农大众也好,哪一个不是满怀着拯救中国、建设中国的理想和激情?
知识分子更是如此。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在多半个世纪的表现,即使不能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知识分子,但绝对是最优秀的——他们带着忧国忧民的深深责任、带着向黑暗势力作不懈斗争的勇气、带着建设一个新中国的理想和激情投身到那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不敢说那个时代投身于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知识分子中没有投机分子,但那毕竟是少数,是个别。
因此,我们不说1949年之前,而只说1978年开放之前。
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多少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常年工作在艰苦的一线而很少考虑过个人的得失;更多的热血青年,带着理想和激情走出校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工厂、到矿山、到边疆去磨炼自己,奉献青春。在50-60年代,到艰苦的地方去是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那是不需要校方动员的。绝对没有为留在北京上海、留在都市而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理想;
那时,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和政治激情更让人感动:几十万被打成右派和更多没有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就是为了让心中的理想能成为中国的现实,才理想主义地、富有激情地站出来批评和批判一切阻碍时代进步的丑恶;
即使在政治恐怖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也没有放弃社会理想,没有停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没有在残酷的政治迫害面前丢弃自己的政治激情;那二三十年,有多少像林召、张志新那样的有志之士啊!胡风、顾准、遇罗克、张九莲,以及1976年“四五”的天安门事件、1986年冬季的学潮、1989年夏季的政治风波,不管这些事件最后如何定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都深深地打动了世界,打动了历史,都深刻地证明了那才是真正的理想和激情的岁月啊!
我们在谈及《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说了这么多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激情,并不是要说那个石光荣就不光荣,也不是说军人中就没有富有理想和激情的出类拔萃之辈。彭德怀元帅敢在一片莺歌燕舞声中,说出农村政策的破产和灾难性后果,敢于在毛泽东面前因为农民所经受的苦难而骂娘,那难道不是政治勇气、政治责任和政治激情的表现吗?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今天的电视剧编导,把这样的理想和激情再现出来。他们是在从事商业活动。是商人,就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商品能以顺利上市。
我们要说的是,这些怀旧的戏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不是观众从中看到了理想和激情,而是因为丢失理想和激情所造成的精神饥渴,使处在精神沙漠中的中国人饥渴难捱、饥不择食……
这饥渴来自当代精神生活的贫乏,来自对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深刻绝望。
物欲的潮流之所以能冲进大学校园并且所向无敌,就因为青年学子们理想的缺失。
6、丢失的不仅仅是社会理想,还有做人的本分
可以说,社会责任、社会理想的缺失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人精神危机中最深刻的危机。
对物质财富地追求几乎成了当今许多大学生的全部人生目标。
也不能说今天青年中已经了没有了有志之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塑造了无数当代青年理想和志气——盖茨式的迅速成功、巨大成功,成了今日有志青年的梦想——进入金融、资本市场,寻找挖第一桶金的机会、一夜暴富的机会;然后,向更高的目标奋斗: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这样的志气理想不可谓不大,但实现的几率微乎其微,所以大多数当代学子都能迅速地从理想主义转为现实主义。对此,他们直言不讳地写出这么一个公式:梦想=一辆车+一套房子+一条狗+一个老婆。
有了老婆、房子车子以后干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回答很干脆:挣够100万,40岁退休,享受生活。
要一套房子、一辆车并没有错;我们已经进入了小康嘛。什么是小康?中国那位最权威的经济学家早就给我们有过具体的描述:“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房”。所以要一套房子,应该是非常艰苦朴素的了;
要一个老婆更没有错,比起那些有了老婆还包“二奶”,有了“二奶”还养“情人”,有了情人还带“小蜜”的大款或大官来,要一个老婆既可爱又高尚,并且还能对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一个两人世界或一个个三口之家,不正是一个稳定社会的基本元素吗?所以,要一个老婆应该是最本分和最安分守己的了;
想挣一百万也没有错。有物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如此朴素,只要100万,然后就退休。他们要100万,只是为了过那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作准备的,比起那些野心勃勃地寻找第一桶金、然后以此为资本再从更多人那里去捞钱的勃勃野心,他们算是本分的了。
没有理想,但有本分,这对做人来说也很不错。过去,中国人穷了好几千年,但穷得本分,不焦虑、不浮躁,不见利忘义,不投机取巧,不坑人骗人,不制假售假;而知识分子的本分则是是安贫乐道,是饿着肚子也要读书,也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讲知识分子“以天下己任”;这与当代年轻人中流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无关”形成了强烈对比。
所以我们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大学生不能尽知识分子的职责,只为自己负责;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做小事尽一个普通人的本分,也不错。
但他们做不到。
当今中国,“本分”这个词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反传统”的文化思考和“发家致富”的经济蛊惑挤走了。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即使是只能做小事、只能挣小钱的也不本分——那些摆小摊、做小买卖的,那些做豆腐、生豆芽的,那些卖包子、炸油条的,要是能本分,中国人何至于那怕买几块钱的小东西,都会战战兢兢,没有一点安全感?何况,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有过十年寒窗的付出,凭什么要他们尽普通人都难以做到的本分?
这些年,人人都变得不本分,是因为看到许多人挣钱很容易——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才干、不需要勤奋,更不需要诚信。只要看准机会、敢出手,个个都能发财,只要发了财马上就成了“成功人士”。
可以说,当今中国的道德危机、信誉危机、主要来自因机会太多而产生的全民性的不本分。
记得一次在国外旅游,全家在海滩上休闲。卖海鲜的小贩过来了,是装在保温桶里的。大虾、海蟹,就像刚从海里捞出来就直接加工的那么新鲜;还有热蓬蓬的米饭和小菜。小贩拿出一次性的小碗小碟,在我们面前摆上。丰盛、鲜美,给人的感觉甚至超过了大饭店里的海鲜,可价格低廉得让人不敢相信。小贩还放上一只塑料袋,叮咛我们将垃圾丢在里面。
我们慢慢地吃,却见那小贩总在四周转悠,并不走。我们没有理会,以为他在等生意。过了至少一小时吧,正要收拾垃圾时,那个小贩赶紧过来,将垃圾收拾去了。
他是在等我们吃完,好收拾垃圾;而当时的海边根本没有监管的人!
这就是本分。如果这个小贩不本分,他会急于去做他的买卖,才不会在乎海滩会不会被污染呢(看看我们旅游景点的地上就知道了!);如果这个小贩发财心切,他可以向我这个拖儿带女的外国人漫天要价(也想想国内旅游景点的物价!);如果他不安于这种既低微又赚不了大钱的小营生,他会昧着良心卖劣质海鲜,会挖空心思盘算怎样尽快地赚大钱、尽早地做起大买卖……
但我看得出来,这个小贩能这么认真而从容地对待自己的职业,他一定已经做了很久;而且,还要这么一直做下去,所以才会如此从从容容、不焦不燥……
我当时还想,中国过去不是也有许多这样的小商贩吗?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小买卖不可能发财,可还是一代代地做下去,还是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小手艺、小生意做好、做精,觉得这是自己的本分。
这种本分造就了许多安分守己的小商贩、小手艺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小买卖、小手艺,给了社会许多温馨的服务,成为一个安宁、安全的社会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可以说,正是这种本分才是支撑一个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元素。
所以说,失去理想,胸无大志还不是当代青年的致命伤。本来,青年知识分子不做大事干小事,不能忧国忧民,能做好自己的事也不算错误,更不会天下大乱;但如果当代青年在追求那种可怜的、鼠目寸光的现实主义目标时,没有从容的心态,没有脚踏实地的本分,那就不仅仅是理想缺失,而是道德危机了……
7、三个农民骗了2000个大学生
回顾2004年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新闻,北航教授索要10万元才给录取通知书的事件,肯定名列第一;2000名大学生被几个初中文化的农民骗去搞非法传销的新闻,应该紧随其后,排序第二。
一条属于教师,一条属于学生。前者我们有过介绍;后者发生在重庆。
这个由学生参与的非法传销案之所以轰动全国,是因为“几千名传销人员中,90%左右的是正规高校的本科生。”
为了钱,几千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北京的名牌大学)毅然决然放弃学业;为了钱,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居然被几个初中文化的骗子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思想和行为(这让人想起了前些年,一个女研究生被没有文化的人贩子骗到山区给农民做老婆的事件)。这与其说是这些天之骄子的智商和社会知识低下得令人失望、令人可怜,不如说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大失败!
先看看事件的基本线索:
秦永军,38岁,是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解堂村人,初中文化。他何以令2000名大学生身陷传销泥潭欲罢不能?
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短短半年间,秦永军和他的下线诱骗全国各地2000多名大学生到重庆搞传销,被骗者不乏北大、清华、西安交大等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6月1日,总理温家宝对此案亲笔批示:“要严厉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学校要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受骗参与传销活动。”
此后,副总理吴仪、公安部长周永康等中央高层先后对案件作出批示。(北京《新京报》2004年6月28日)
这些大学生是如何深陷非法传销的的泥潭?当媒体和相关执法部门对他们进行解救时,他们又是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传销组织者并没有用暴力胁持大学生参加。他们仅仅靠花言巧语就使大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义无反顾地去了;就像那个用花言巧语骗得女研究生跟她走的人贩子(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告诉女研究生,她能买到很便宜的银元)一样。不一样的是,人贩子最终是用暴力才让女研究生就范,被迫当了农民的老婆;而传销组织者始终没有采用暴力。
他们靠什么?
靠给大学生上课!
这些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传销者,给见识过著名教授、聆听过知识精英教诲的大学生上课!这真是一个笑话——一个中国式教育的笑话。
但如果我们听到、或看到这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就笑不起来了;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个悲剧——中国式教育的悲剧。
第一课是培训老师的成功课,“成功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是在一间小屋里做游戏,要求每个人上台演讲,唱歌,相互称乎‘老总’。还有是求婚游戏,异性间相互求婚,直到对方同意为止。‘目的是消除害羞和不自信,又很刺激’,这是一位参与过传销的大学生对记者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很快就沉浸在一种追求成功的狂热中。此后的几天,每天不停地学习直销理念、制度、心态,称‘直销’是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给予中国年轻人的第四大机遇。其主体课程是:分配方案、影响成功的因素、‘企业文化新理念’、从业应有的心态等。讲课内容非常有蛊惑性,比如‘穷人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野心’等。”(央视《新闻调查》《传销网中的大学生》2004年7月12日播出)
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画面中直观地看到了这样的课堂:一间民房,只有卧室那么大,里面有三四十人,全部坐着小板凳上面。
央视的记者问:讲课的人有没有正儿八经学校的讲师、教授?
传销大学生:没有。全部就是圈内的人士,都认识。就是所谓的一些成功人士,做到主任,一定的级别,他们就来讲。
以下是讲课的同期声——
传销人员:现在请大家用最棒的姿态,最真挚的掌声,欢迎我们公司做得最棒,而且人长得最帅的张金龙。掌声有请。
传销人员:掌声不够。
传销人员:各位,现在好。
……
传销人员:当有一天我们成为公司的一名合格的业务员之后,并且在同时可以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还可以在这个时候去组建一个你的销售网络,充分地利用市场倍增学来发挥团队作战的精神魅力。
还有像幼儿园的孩子做体操的动作课,没有声音,只有动作和手势:
央视记者:什么样的手势?
大学生(作动作):比如说这个,很多人都对你一起做这种手势,这个叫我心飞翔。
央视记者:表达什么意思?
大学生:就是表达我心飞翔,他们组织内部的一种规定,我心飞翔。还有你是最棒的,这样不停地做,你是最棒的。
记者:不说话?
大学生(作动作):不说话就这样做。很多人下面几十个坐成一排,排成队伍,跟你不停地做这样的手势,那感觉非常好,然后这样做。
记者:这是什么意思?
大学生:大鹏展翅,祝你大鹏展翅。然后步步高升,这样步步高升。还有一个(作动作)……
记者:这是什么意思?
大学生(作动作):众人划桨开大船。还有一个这样。让人感觉那个好像,大家都觉得很疯狂那种氛围,都觉得很疯狂。我们作为新来的同志也会不自觉地卷入进去……那种氛围确确实实感染了很多新来的同志。
到此时,传销主持人便会不失时机地大声发问:“你们想不想成功?”
大学生们高声回答:“我们想成功”;然后一个个举起自己的右手,有力地挥舞起各种手势。(央视《新闻调查》《传销网中的大学生》2004年7月12日播出)
这些表示雄心壮志的形体动作很幼稚,但却能让我们的天之骄子群情激昂、热血沸腾;那些蛊惑人心的演讲十分空洞,但却能让大学生如醉如痴。
一名卧底警员说,“我看到他们像中了邪一样,听课时不开小差,不说话,几天时间便可记完一本厚厚笔记”;
8、是大学生的素质太低,还是我们的教育太失败?
媒体普遍认为,传销人员之所以能将那么多大学生拉下水,就在于这一系列的“洗脑”功课——传销组织者不仅向大学生教授传销知识,鼓舞士气,而且还有非常细心地做思想改造工作。
请看记者的报道:
这些并排放在地上的黑心棉,是大学生们睡觉的地方。在许多传销窝点里,都能够找到这样的东西——那就是烂菜叶。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从附近的菜市场里捡来的,令人无法想象他们每天吃的就是这些。
记者:我听说你们捡菜叶子吃?
大学生:是的,我都捡过。
记者:是真的吗?
大学生:是真的。
记者:你到哪儿去捡过?
大学生:就在附近的菜市场、集贸市场里面。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去捡菜叶,大白菜、莴苣那些叶子,就是外面那些叶子,别人扔掉了不好卖。有些老的,有些快要烂掉的,我们就去把它捡过来,稍加整理一下,清理一下,就吃。
解说:靠捡菜叶来维持日常生活,传销组织者炮制了一套理论,声称捡菜叶可以培养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创业阶段磨炼意志的好方法。而实际上是为大学生日后骗人入会打下心理基础。
记者:为什么要去捡菜叶?
大学生:要让你通过捡菜叶这个事情,让你将你自己的面子问题抛开,你能够做到在别人的脚旁边去把菜叶捡起来,能经受住旁边外人的不理解,还有一些人白眼,说一些风凉话,对这些事情你不要管它,你捡就行了。(同上)
我们也有过许多类似的“思想”工作,可就是没能让这些大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成为“四有新人”,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看来,各级宣传部门真应该向这些传销人员学习了!
通过这样的教育、培训,大学生们终于自觉自愿地放弃了学业,自觉自愿地用三四千元买回价值几十元的传销产品,自觉自愿地将同学也从大学里召唤过来……
还有什么事能比这个新闻更能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因为牵扯到这个丑闻中的不是个别大学和个别大学生;甚至重庆大学生非法传销事件也并非个别。
以这次非法传销案为切入点,媒体和执法部门发现了更多以大学生为目标的非法传销网点——
2004年6月23日,常州捣毁一个传销窝点,有30多名大学生被骗;
2004年5月29日,江苏徐州市公安局对8个传销窝点进行突击检查,解救出3名大学生;
2004年5月19日,山西临汾市工商局、公安局捣毁一个传销窝点,40多名传销人员中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
2003年10月31日,海南海口市捣毁一传销窝点。该窝点的13名传销人员均为在校大学生;
2003年9月9日,广西贵港市查获一个非法传销窝点,涉案人员达500多人,其中90%是大学生;
2003年8月27日,广西合浦县端掉一个非法传销窝点,查获146名非法传销人员,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传销盯上大学生》央视国际2004年6月28日)
这些数字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耻大辱啊!
9、在传销人员洗脑之前,这些大学生早已被他们的老师洗过脑了
传销组织者是靠着“理想”和“激情”——一夜暴富的理想和不择手段的激情——成功地控制了大学生的。
问题是,这样的“理想”和“激情”,为何能灌输进这些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头脑里?!
国家花巨资承办高等教育,花巨资将知识精英集中到大学里来,就是要让这些年青人中的幸运儿能得到最良好、最高级别的教育;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知识精英长达数年的精心培育,居然没有几个没有文化的农民搞的几天突击性的补课凑效?
记者曾经向被捕的传销发问,“为什么愿意拉一些大学生来?”;传销人员回答:大学生的“知识面,包括辨别能力,很多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包括你们提出的很多问题,在你们看来可能漏洞百出,反而很多大学生来,更容易去接受。有些甚至来了连一点反抗情绪都没有,就接受了。”
首先,这当然不是认识问题,不是因为这些大学生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尽管在他们的圈子里把传销说成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们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这是“根本就没有产品,单纯靠拉人头”的骗局, 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诈骗,是靠无数“下线”养肥“金字塔”顶上那些早加入者的残酷骗局。
一个参加传销的大学生向记者承认:“老实说就是赚钱。因为这个东西可以赚到钱,因为每个人向钱看的,一年可以赚一两百万。如果是真正的运作模式,一年可以赚几十万没问题”。
看来,他们非常清楚,要赚一百万,就必须有成百上千的受骗者给他当下线。
所以不是认识的模糊,而是因为有一年赚几十万、上百万的巨大诱惑,清清楚楚的摆在他的面前。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有这个巨大的诱惑,传统的价值观就顷刻间土崩瓦解了?
大多数媒体是这样认识的:以为传销骗子个个口才超人,以利煽情,所以有很大的蒙骗性;大学生自己也这样认识。一个重庆传销案的受骗大学生说,“传统的价值观念在那里面,用个不到两三天的时间,已经全部被他磨灭了。像擦黑板一样给擦掉了,然后所有的道德体系在那里面重新建构……”
这个受骗大学生只说对了一半,根源是在于“传统价值观”的磨灭;但他没有认识到的是,这种磨灭,绝不是几天的时间在传销点完成的;在被拉下水之前,他们已经过了好几年的“洗脑”;也就是说,在传销教师对他们实施突击性的“洗脑”之前,我们教育、我们的知识精英早已为他们洗过脑,早已将他们变成了与那些传销骗子在价值取向上无大差别的同类了。
没有这个前提,骗子如何能说会道,也不可能让这些高学历的受骗者就范。
这是典型的利令智昏、见利忘义。别说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职责、本分,就连起码的人格都不要了:向家里骗钱,交纳入会费;在明知这类传销只是赚人头费后,还是将同学和亲友骗来充当自己的下线。
我们不否认参与传销的大学生中的确有一些是迫于无钱交纳学费、无钱继续完成学业的农民子女(有个女生为凑够入会费,向家里要钱,父母将耕牛卖了,自己将牛马的劳动承担下来),但这并不是多数;再说,即使是真的为贫困所迫,也万万不该干这种明知损人的勾当……
因此,当我们思考2004年大学生参与传销骗局的事件时,必须指出,这样的丑闻和悲剧性事件之所以会在大学生中大面积的发生,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师们难辞其咎!
10、从出国热、外语热看当代大学生的媚外心态
教育体制的太多问题,灵魂工程师的太多问题,必然使当代学子的问题多多——疏于学业、考试作弊,不思上进、热衷于人际关系,贪图享乐,崇洋媚外……
崇洋媚外,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灵魂深处的顽症。我们看到过北京的大学生在美国球星麦克尔·乔丹面前哭泣、下跪的情景;而在上海,当身怀六甲的英国歌星“辣妹”维多利亚2004年10月来访时,上海电视台某栏目以3万美金的价钱,获得了“辣妹”半个多小时的专访权。为何出此高价?因为她集洋歌星和洋球星(她怀着小贝克汉姆)于一身,因而是诸多电视观众的焦点、热点和偶像。
这诸多观众,当然是以大中学生为主体了!
今天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在治学的严谨、专业基础的扎实方面与过去的学生有很大差距,但他们的外语水平却十分了得:以前本科毕业,能拿到四级已很不容易,现在,大多数的本科生都能达到英语六级,否则很没面子。大学里流行的说法是,拿不到六级,别想交到女朋友。
为什么?因为早早地就想着出国,想着进外企,所以在校期间,他们一个个猛攻外语,一个个都对西方的习俗、习惯有深刻了解。他们看英文报纸,他们过西方的节日,他们甚至与中国人说话也要要尽量多地加入英语词汇。
心向西方、苦读外语、考托福、考GRE,联系美国大学、申请奖学金,熟悉美国大使馆的签证程序,可以说是多数大学学习生涯的全部。越是名校,这种现象越是突出。
2004年初,北京大学一名大四的女生突然失踪了。这事在北大引起了轩然大波——校方登报,同学们自发出去张贴寻人启事,将北大校园闹得沸沸扬扬。
这位女生是一个极为用功的学生,尤其是英语很好,她的托福考试分数很高。就在失踪前几天,她刚刚接到了国外两所著名大学的邀请函。不料,她却消失了,连续几天不见其踪。
后来她班上的同学提供了线索:“该女生一直把出国看得很重,拿到邀请函后激动不已,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逢人就讲,当时大家都觉得她有点异常,劝其去看心理医生……”
她没有去看心理医生,而是失踪了。
最后,该北大女生被当地的派出所找到了:当时,她神智不清,疲惫、饥饿,已经处于虚脱状态。
这位女生精神失常了——在马上就要实现“出国梦”的亢奋中失常的。
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栏目得知此事后,想采访这一事件。但被校方拒绝了,是说要保护当事人。于是,该栏目采访了北大的一些学生,请他们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北大男生甲:“独生子女承受的压力本来就不大,突然遇到这种问题的话,发生这种事情很正常……”
北大男生乙:“感觉有点像范进中举,我了解到的是不是,因为她可能看到这事成了,特别兴奋。”
北大男生丙:“就是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不想不一定就说明你怎么放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北大男生乙:“化学院大四那个师姐出走的那个事,我跟他的看法有点不同,我觉得造成她一看到成绩单,然后兴奋了,造成精神恍惚的原因,可能是她觉得她的付出和得到的东西就是她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北大男生丁:“留学可以说是每一个进入北大学生的一种梦想吧。”
主持人阿邱:我一直在想,留学,在这个女孩心中会重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会让她仅仅得到邀请函,离真正出去还有很长距离的时候,就如此的兴奋?没有采访到女孩我觉得有些遗憾,不过在一篇网上很流行的留学文章中,我似乎又找到了答案。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个想出国的女孩,而且也是北大的——
主持人阿邱读到:……我相信,在每一个拿到offer的学生心里,签证的分量都很重,这份重量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充分感觉到。天堂与地狱的距离有时只在一线间……在我眼里,美国大使馆就是这样一道分界线。不知曾经有多少年轻人来过这里,试图跨越飞跃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几个小时的等待,几分钟的面谈,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中央电视台2004年2月5日“社会记录”:《北大大四女生痴迷出国梦》)
去美国是进天堂,出不去等于留在了地狱,大使馆的签证是天堂和地狱间的一道门槛。
好恐怖的比喻啊。
那位的女学生痴迷和这位女学生的比喻,的确十分形象地将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节目还就同一个问题对清华大学的学生有过采访,结果发现,清华的出国热与北大不相上下:“清华曾经有这么一个班,入校的时候除了一名学生,人人都发誓要出国。可到了大四,那唯一一个例外也不例外了……”
我们在节目中看到了那唯一一个清华学生的镜头:
清华男生:“我想我的思维在我们班上还算是比较个别,不太相同的那种,其实原本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是不想出国的,但是后来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才出国。”(同上)
这的确是让人寒心的事,政府为帮助北大、清华创世界一流,二三年的投入能超过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辛辛苦苦搞了二十年的“希望工程”的积累,力度不可谓不大,为的就是多培养一些尖端人才。可这些尖端人才是为美国培养的。
难怪有人将北大、清华称之为“留美预备学校”、“为美国培养帐房先生的地方”。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曾经对这种“外向型”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出国热、外语热有过尖锐地批评。
他说:“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的论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我这几天就教训我手下的几位女学生,问她们在干什么,看不到人影,一天到晚考这样,考那样的,到美国去干什么?在国内要干的事多着呢!你整天考英语,美国人连报个名都要收你们的钱,日本人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到日本去要交手续费,到日本留学是为日本人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交了学费,读完博士在日本的公司就职,当劳动力,挣了一笔钱后要回国了就买了家电,把钱全给了日本人。”
在谈到崇洋媚外,谈到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物理教授的激动已经近乎于愤怒了——
“中国人为什么这些年都往外跑?重要的是要让国民爱自己国家……如果我是杭州的市长,我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如果杭州有什么灾难,我就首先把杭州的老百姓安排在香格里拉,让外国人在外面排队!(掌声!)这样,你才会让你的国民爱自己的国家!一个日本的农民跑到峨嵋山去玩,骨头摔断了,你就用中国空军的直升飞机去救他,而在日本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宿舍里死了7天才被发现;名古屋大学的一对中国博士夫妇和孩子误食有毒磨菇,孩子和母亲死了,父亲则是重症肝炎,在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的门诊室等了12个小时,也没有一个日本教授来看望!而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友好,以为自己很大度,实际上是被人家耻笑,笑你的无知,说你们这个民族贱!我们不能这样!……所以我经常讲,我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工作者,我教育我的学生,首先是学会做人,没有这些,你学了高分子、外语都是花架子,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是呵,首先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我们的教育恰恰在这方面十分欠缺。
11、一代学子的精神状态与教授们的精神连接
前两年,曾经有一篇谈论当代青年精神状态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应。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青年,叫李天时,文章标题是:“不和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
这位李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善交往的人,他的朋友很多,那方面的都有,但“唯独没有70年代出生的新人类”。
他列举了这一代人的许多问题:玩“酷”、玩“炫”;“只会听流行的声音,跟着时髦走”;“装嫩玩纯真,其实很弱智”;“除了写某某宝贝什么什么恋人不会别的,全是脱光了衣服就上床,上完床就抽烟喝酒”;“喜欢唱病句,而且是穿女人的内衣在台上唱病句”;“冷漠、不合群、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太自私,对他人太不负责任”……
当然,李先生的言语过于刻薄,且有一竿子扫翻一船人的嫌疑,但他对70年代出生的人缺少理想、责任的评价基本准确。
这篇文章发表于2002年底。那么,他所批评的“70年代生的人”最小也有23岁了,也就是说,他们正是这十多年来,中、高等教育的产物(从他的描写看,他笔下的对象应该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
后来,很多年轻人加入到对这篇文章的争论之中,并且分成了“炮轰70年代”和“捍卫70年代”两派。两派都发表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其中一篇“捍卫”派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70年代生的人的问题,但却认为,“70年代总比80年代的好”
作者将80年代生的人称之为“新新人类”,并且陈列了他们更加严重的道德问题:
“八十年代的人往往带有一种极端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的想法,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有良好的教育”;
“可以这么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的脑海里只有性、毒品,蹦D等等而已。而道德、良心等堂而皇之摆在纸面上的东西,是镇不住八十年代人隐藏在灵魂最黑暗深处的东西的”;
“可以说八十年代人非常的空虚,很多犯罪也是由此引起的。他们往往凭着潜意识里的厌恶和敌意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70年代总比80年代的好》网易文化频道2003年12月4日)
看来,80年代生的青年更时尚了(所以在“新人类”前面又加了个新字);他们的文化程度也更高了(因为大学扩展了,高等教育发展了嘛)。可是问题是,我们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扩大招生数额,要的是这样的最终结果?
如果我们承认这两代青年的自画像尚有几分真实,如果我们承认他们就是我们的教育结果,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能将这样的肖像,与有着许多名学者、名教授,有许多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大学联系起来?
又想起了那两部写大学教授生活的长篇小说《沙床》和《桃李》,并且从那些教授的生活中,看到了与上述年青人自我描述十分相似的东西,看到了两者之间的精神连接。
此时,我又想到了一句格言: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但庸师是必定要出败徒的。
谁能说,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成果?
我的小女儿是90年代出生的;将来有一天,人们也会用相同语言评说90年代生的孩子吗?
救救孩子!
2004年12月9日 于上海
(此作为本人《集体堕落——与权钱合流的当代知识分子》一书中的“教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