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按摩穴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2:22
发起投票 | 删除

脚底按摩的功能
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脚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之顺畅。
疏通人体能源循环管道之障碍。
促进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与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
增进内分泌之平衡,缓和趋於紧张之系统。
排泄体内毒素杂物,维护健康。
加强新陈代谢功能,保持青春活力。
刺激细胞产生活力,防止老化。
恢复退化的器官机能,预防生病。
免打针、免吃药、疗效神奇。

人们的身体籍由新陈代谢的作用,在到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统、大小肠和皮肤组织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说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减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于感觉不到。

  由于人体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经区块,就是所谓的反射区。临床实验证明,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当刺激,自然也会加快排除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因而达到疗效的效果,这就是现在医学所称的(第三医学),利用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自我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疗法。(一般打针吃药称为第一医学,物理治疗或超音波、远红外线照射等为第二医学)。

  脚底按摩也是第三医学的一种,目前愈来愈受到医界的重视,脚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之顺畅。疏通人体能源循环管道之障碍。促进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与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增进内分泌之平衡,缓和趋於紧张之系统。排泄体内毒素杂物,维护健康。加强新陈代谢功能,保持青春活力。刺激细胞产生活力,防止老化。恢复退化的器官机能,预防生病。免打针、免吃药、疗效神奇。

注意,按摩后,要喝适量的水!          
                                                         注:图中上行结肠和下行结肠标注反了。  如果力气小,可以借用两根筷子粗的圆柱性物体或者玻璃球等来帮助按摩,效果更明显!每个地方按摩2分钟-5分钟不等!

1.如果想美容的话,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横行结肠-下行结肠-S状结肠,两个部位各按摩5分钟,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内关节出和心脏处,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经常性头痛、风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内两侧,有加深脑部供氧的作用;

4. 如果颈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侧一点开始到脚躬,,注意,不是脚背,也不是脚掌,是脚的内侧部位!有通经络的功效;

5.如果晕车,那就经常揉按无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厌食,成人食欲不振,那就揉按图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强胃液分泌;

7.如果睡觉后,肩膀疼,那就按摩无名指指根出外侧,可以适当扩大范围揉按;

8.肾不好,就按肾,,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则伤内脏!

9.失眠。搓脚跟!

10眼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2趾第3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眼睛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眼睛反射区在右脚。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穴位。

11.每天晚上搓脚心上百次会对身体很好,脚底有很多穴位,具体是什么穴位一般的人也不会太清楚,但整体用手掌搓脚心很管用,延年益寿。试试吧。可以转告你的家人朋友。

12.足部穴位很多,通过穴位按摩,可消除人的疲劳,减轻压力,治疗失眠.可取穴位足三里、太冲、三阴交等。失眠的话不用按脚,按耳朵也可以,整个耳朵用手捏住,用拇指先撮耳背撮热,再用食指由上至下,搓揉耳朵内部,在按摩耳朵下方和下颌相连接的部位,最后撮脸(应该说是整个面部)撮热。早晚一次,包你精神!!

13.足疗的操作步骤为:按摩前先蒸烫脚或洗泡脚20分钟左右,让足部毛孔张开,用热毛巾将足部擦净、包裹,先按左脚,顺序是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按摩的时间一般在30至45分钟

好啦,大家试试,,一定不能过于用力哦,,过于用力,适得其反!!不要相信外边那些“越疼效果越好”的话!,

【一】足部按摩基本手法:1.食指单勾法(点法)2.拇指尖施压法(按法)
2.揉法3.推法4.擦法5.叩法6.掐法7.捏法8.摇法9.踩法
【二】辅助工具
1.按摩锤2.按摩板3.牙签或发夹4.烟或艾条5.电吹风6.吸尘器
【三】常见病的足部按摩
感冒。头通。失眠。眩晕。高血压病。低血压。冠心病。呃逆。便秘。慢性胃炎。泄泻。神经衰弱。支气管炎。糖尿病。急、慢性肝炎。淋证。阳痿。单纯性肥胖症。遗尿。小儿厌食症。惊风。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妊娠呕吐。产后缺乳。不孕症。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征。痔疮。痤疮。湿疹。脱发。急性乳腺炎。慢性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足跟痛。退行性膝关节炎。前列腺肥大。口疮。牙痛。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近视 。老花眼
 

 


脚底按摩——自我保健好方法
    手法一(预备式):
          预备式,即是指脚底按摩前准备的基本手法,具有舒暖,暖身的作用。程序如下:
          1、清洁法
          准备温水,先将脚底浸湿,并加以清洗。其用意是重在脚底按摩进行时应有的卫生,温水则有能让血液循环的好处,小腿以下的浸泡效果更好。
          2、热敷法:用毛巾热敷脚底,其用意在于促进血液循环以及舒缓紧张的脚部肌肉。如无浸泡设备,热敷也可以作为清洁用途。
          3、轻檫法:手指轻轻地擦,适用于脚的部位。可扩张脚底表皮微血管,加速血液与淋巴循环,放松精神;向心脏轻擦,有助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减轻心脏负担。
          4、揉捏法:揉捏法的揉,以拇指指腹在肌肉或皮肤表面做单项旋转式的运动摩擦;捏为拇指于食指所构成一个捏的动作。可舒缓肌肉组织,松弛与柔软脚底肌肉,和神经组织等,以及肌肉细胞有充分的养分。
          5、运动法:运动式足部各关节的运动,垂直牵引各关节和活动关节,按摩脚趾头与脚骨关节,并揉捏脚后韧带,可消除紧张,松弛脚部各关节与韧带紧度。
          手法二(操作式):
          经由预备式热身后,足部放松后,即可开始进入反射区按摩阶段,在此称为(操作式),其方式是用来刺激反射区以达到预防疾病与保健身体。可依个人情况,或是针对特别想改善之处加强处理。操作方式优指颗,指腹,指侧三种手指的操作方式,再配合滑按压法,推压法,夹压法三种手法,交叉运用整合为以下操作方式,分述如下:
          1:指颗滑按压法
          握拳固定,凸凹食指,以食指第二关节弯曲成指颗状,以手腕作为施压轴,带动关节面左右滑动,在脚底反射区做同方向滑动的施压操作。为避免伤害手指,关节一定要好好弯曲,使用关节的顶点部位施力,或以辅助棒代替,可省力,且有效达到深入效果。适用于整个脚底的反射区,或是加强刺激按摩,此为(按)的手法。同时应避免拇指指颗操作,因为容易受伤而影响手指功能。
      
          2:指腹推压法
          以手指腹(主要是拇指指腹)来进行推压,在脚底反射区做同方向施压操作。此法适用于较缓和的刺激操作,以及脚底各反射区及内,外侧,此为(摩)的手法。操作此法的按摩者,应避免再推压时,使用自己的指尖按压,或过度刺激到末梢神经,而伤害自身的视神经。
          3:指侧夹压法
          手指侧如夹子般,在脚底特定反射区单一的夹压点施力。此法可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侧位置,夹压在脚趾及脚底的特定反射区,定点按摩刺激。
          手法三(统整法):
          脚底反射区疗程后,再以统整式缓和,放松因按摩所引起的疼痛感,就是把操作式手法对脚底后的刺激,是以舒缓的手法。操作顺序为:扣打法,牵引法,清洁法。
          1:扣打法
          脚部肌腱会因按摩疼痛而紧绷,以扣打法就会开始放松。握拳后用手的小指侧进行,力道平稳适当,籍由振动效果可减轻按摩后的疼痛感,使脚或身体得到舒缓。
          2:牵引法
          按摩时有人害怕疼痛,因而使血管收缩,关节,肌肉韧带紧绷,牵引法可将紧绷的部位来开,放松肌肉。拇指与食指拉每一脚趾或旋转,以牵引动作来舒缓脚底肌肉,关节,韧带的僵硬感,并可提高关节或肌肉的可动性与强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3、清洁法
          按摩时,被按摩者若脚底涂有润滑油
        。按摩完毕后须加以清洁,避免阻塞毛细孔,因此选择纯植物油润滑油,较能被皮肤吸收,促进舒缓,达到放松的功能。按摩前后切忌喝冰冷的水,以免寒气留在体内,影响气血的循环。搭配精油芳香疗法操作,效果可以倍增。
          若能熟悉上述按摩手法的操作方式,持之以恒天天按摩,除了血液循环与反射有良好效果,也可减轻平日工作压力或疾病的不适感,以及达到养身及养生的目的。
    
          《黄帝内经》的《足心篇》中简述脚底按摩原理:人体器官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反射区,用按摩刺激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能调节机能平衡,恢复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
          中医理论记载,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脚根,其中以脚根为四根之本。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见脚对人体的重要性。
          一、适合的按摩姿势
          接受按摩时,最正确且舒服的姿势应是被按摩者宜采坐卧式,且抬起来的脚不要高于臀部,若抬太高的话,坐骨神经与血管会压迫且无法将血液平稳送回心脏,一小时后就会麻痹或双脚冰冷。另一方面,血液一旦快速逆流,对老人家或有高血压的患者具有危险性。自行按摩者,可盘腿坐在靠近床缘或在地上铺一层毯子。
          二、被按摩的双脚
          被按摩者侧需用肥皂将脚底清洗干净,一来夏天可除脚臭,冬天则可温脚,润肤,当然自己的脚趾甲也要记得修剪,以免刮伤按摩者。脚底若有皮肤角质化或硬肉,按摩时的反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按摩时,可先将角质和硬肉去除,效果会更加。一般会建议双脚先浸泡热水,配合精油数滴,不但可以去除角质,促进血液循环,操作式擦上润滑的乳液,按摩的效果会更好。
          三、按摩者的双手
          按摩者本身需养成经常洗手,修剪指甲的好习惯,才不会在指甲里藏有污垢,造成细菌感染或是刮伤对方的皮肤。而且,指甲不宜太短或太长,太长会刮伤对方,太短侧会在按摩时伤害自己,因拉趾到指甲肉造成不舒服。所以操作前,按摩者应先检查自己的手指与指甲是否干净,长短适中,此外为方便手指的滑动与保护皮肤,按摩者也可以抹上乳液或是护手膏,因为若手部很干净,皮肤与皮肤之间的摩擦,操作的手会是第一受伤,通常脚比手粗不易受伤。若手过于冰冷,可先搓热再按。
          四、必学按摩手法三大式
          脚底按摩是很好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也是很好的自我养生之道。在接受足健师或自己进行脚底按摩之前,底下有几个基本概念,是在操作之前有必要了解的,首先,先了解按摩手法中的三大式。
          所谓的手法,是指利用手或身体其它部位,在被按摩者身上进行适当的按压;手法的运用需要有节奏,不可太重或太轻,按压时力求平稳,柔和,不客忽快忽慢,否则易引起肌肉受伤。
     
          按摩手法依双脚构造,组织与反射区位置,简化的按摩方式与步骤,分别为预备式,操作式及统整式。预备式及统整式的每一步骤以2~3分钟进行,操作式则以10~15


  足部按摩穴位2  五、足部按摩手法
(一)单食指叩拳法
一手握扶早间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图1-5)。
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
(二)拇指指腹按压法
一手握足,以另一手的拇指指腹为施力点,按压足部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心脏(轻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髋关节、肛门和 直肠、腹股沟、坐骨神经、下腹部等。
(三)单食指刮压法
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弯曲呈镰刀状,桡侧缘施力刮压按摩(图1一6)。
适用反射区:生殖腺、子宫或前列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等。
(四)拇指尖端施压法
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尖端施力按压
适用反射区: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项、支气管、上颌、下颌、扁桃腺等。
(五)双指钳法
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弯曲呈钳状,夹住被施术的部位,拇指在食指中节上加压施力按摩(图1—7)。
适用反射区:颈椎、甲状旁腺、肩关节等。
(六)双拇指指腹推压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施力推压。
适用反射区:肩胛骨、胸(乳腺)等。
(七)双指拳法
用一手握扶足部,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的近节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按摩(图1一8)。适用反射区:小肠、肘关节等。
(八)食指刮压法
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桡侧缘同时施力刮压按摩。拇指固定足部。
适用反射区:膈(横膈)。
六、足部反射区的定位与作用(表1——1)(图1——9)
足部反射区图谱如图1—9所示。足部反射区按摩顺序、手法、注意要点见表1—l。
七、足部反射区的分布特点及按摩选区、配区
(一)足部反射区分布特点
1.人体颈项以上组织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区左右交叉分布,即左侧的额窦、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鼻、大脑半球、颈项、眼、耳等反射区分布于右足上,而右侧头颈部的同名反射区分布在左足上。颈项以下组织器官的反射区不发生交叉分布。
2.绝大多数反射区的分布双足相同。仅有少数反射区只分布于左足或右足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只分布在左足上,而肝、胆囊、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和升结肠反射区只分布于右足上。
3.多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只有一个位置,少数反射区在同一足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位置,如眼、耳、生殖腺、肛门和直肠、肋骨、尾骨、髋关节、坐骨神经、扁桃体、额窦等反射区有多个位置。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的选区、配区
对于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功能失调引起的不适症,一般也应采取“全身按摩,重点加强” 的办法,即把足部所有反射区都按摩一遍,以促进血液秆循环,增强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机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不适症,选取重点反射区,增加按摩的次数与力度上以加强刺激,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严重的不适,只选取重点反射区进行重手法刺激,可收速效。
重点反射区包括基本反射区、主要反射区、相关反射区3部分。
1.基本反射区 即肾脏、输尿管、膀胱这3个反射区。主要作用是增强泌尿系统的排泄功能,将体内有毒物质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无论是保健按摩或是消除不适症的按摩,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反复按摩基本反射区3遍。
2.主要反射区 是指产生不适症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在足部相对应的(同名)反射区。也就是说,只认反射区不认症,如腰部的椎骨、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的结构功能异常所出现的腰痛不适可有很多种,无论是哪种腰部不适症,主要反射区都是腰椎反射区。
3.相关反射区 根据不适症的性质,可选用与不适症有密切关系的反射区,如各种炎症和发热,可选用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有关反射区。
八、足部按摩一般操作程序
足部按摩操作时,一般按照足底部、足内侧、足外侧、足背侧的程序进行施术,先左足,后右足,具体如下:
(一)左足顺序
1.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以轻、中、重3种不同力度在心脏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推按,定点按压3~5次,用于检查心脏功能。
2.用拇指指尖或单食指叩拳在肾上腺反射区处定点向足趾方向按压5~7次。
3.用单食指叩拳在肾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5~7次。
4.用单食指叩拳在输尿管反射区处开始端深压并从肾脏反射区推按至膀胱反射区5—7次。
5.用单食指叩拳在膀胱反射区处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推按5~7次。
实际施术中,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4个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
6.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间关节背侧屈曲在三叉神经反射区处,由趾端向趾根部方向推按5~7次。
7.用单食指叩拳在拇趾额窦反射区由内向外推压5—7次,其余的趾额窦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5—7次。
8.用拇指或单食指叩拳在鼻反射区推压5~7次。
9.用拇指指腹或单食指叩拳在大脑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5—7次。
10.用拇指指端或单食指叩拳在小脑反射区定点按压,再由前向后推压5—7次。
11.用双指钳法在颈椎反射区由后向前推压5—7次。
实际施术中,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双手同时操作完成。
12.用拇指指端在颈项反射区由外向内推压5~7次。
13.用单食指叩拳在眼、耳反射区定点按压5~7次,或由趾端向趾根方向推压5—7次。
14.用单食指叩拳在斜方肌反射区由内向外压刮5—7次。
15.用单食指叩拳在肺反射区由外向内压刮5~7次。
16.用拇指桡侧在甲状腺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5~7次。
17.用单食指叩拳在食道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5~7次。
18.用单食指叩拳在肾脏(可能为胃)、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定点按压或由前向后推按5~7次。
实际施术中,胃、胰脏、十二指肠反射区可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
19.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压刮5—7次。
20.用单食指叩拳在肛门反射区定点按压5—7次。
实际施术中,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
21.用双食指叩拳在小肠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由前向后刮压5—7次。
22.用单食指叩拳在生殖腺反射区定点按压5~7次。
23.用单食指桡侧在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由后上向前下方刮推或用单拇指指腹推压5—7次。
24.用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在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由前向后推压5~7次。
实际施术中,胸椎、腰椎、骶椎反射区可作为一组反射区一次操作完成。
25.用双食指桡侧在横膈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5—7次。
26.用单食指叩拳在上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5~7次。
27.用双食指桡侧在生殖腺(输卵管)反射区由反射区中点向两侧同时刮推5~7次。
28.用单食指叩拳在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定点按压5—7次。
29. 用食指桡侧在尾骨(外侧)反射区由上而下再向前的刮、点、推压,5一7次。
30.用单食指叩拳在膝关节反射区定点按压并环绕反射区半月形周边压刮5—7次。
31. 用单食指叩拳或双食指叩拳在肘关节反射区第五跖骨基底部从前、后各向中部按压5-7次。
32.用单食指叩拳在肩关节反射区分侧、背、底3个部位由前向后各压刮5—7次或双指钳夹肩关节反射区的背部和底部5~7次。
33.用拇指指端在躯体淋巴腺反射区背面点状反射区定点按压和用单食指叩拳在底面点大反射区定点按压各5~7次。
34.用双拇指指端或双食指指端在扁桃腺反射区同时定点向中点挤按5—7次。
35.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在喉和气管反射区定点按压或按揉5—7次。
36.用双拇指指腹在胸部反射区由前向后推按,双拇指平推1次,单拇指补推1次,各做5—7次。
37.用单食指桡侧在内耳迷路反射区由后向前刮压5~7次。
38.用拇指指腹在坐骨神经反射区(内、外侧)由下向上推按5—7次。
39.重复肾脏、输尿管、膀胱3个反射区手法操作3—5次。
(二)右足顺序
右足与左足有相同的反射区,也有不同的反射区。相同反射区的按摩方法同左足,不同反射区的按摩方法如下:
1.用单食指叩拳在肝脏反射区由后向前压刮5~7次。
2.用单食指叩拳在胆囊反射区定点深压5~7次。
3.用单食指叩拳在盲肠及阑尾、回盲瓣反射区定点按压5—7次。
4.用单食指叩拳或拇指指腹在升结肠反射区由后向前推按5~7次。

足部反射区分布规律
     足部反射区排列是有规律的,基本是与人体大体解剖部位相一致。是按人体实际位置上下、左右、前后顺序精确排列的。将双足并拢可以想象看到的足是个屈腿盘坐并向前腑状的投影人形(见图1)。其足拇趾及各趾相当于人的头、颈、面部反射区,内有大脑、小脑、垂体、三叉神经及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反射区,足底上部相当于胸腔,内有肺脏、气管、心脏、甲状腺、甲状旁腺、斜方肌等反向区;足底中部相当于上腹部,内有大肠、小肠、膀胱、生殖器官(女为卵巢、子宫,男为前列腺、睾丸)等反射区;两足内侧相当于脊椎部分,从足趾至足跟方向有颈、胸、腰、骶椎及尾骨各部分反射区(见图2);足外侧相当四肢部分,足底内有肩、腰、肘、髋、股、膝关节等反射区。  足部按摩穴位3 发起投票 | 删除 二、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
足部骨骼
     人有双足,每足有骨骼26块,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见图3)
     1、跗骨 每足有跗骨7块,分近侧与远侧两排。足跗骨较粗大且砌合紧密。
近侧列跗骨包括跟骨、距骨和足舟骨。远侧列跗骨由内侧向外依次为内侧楔骨(第一楔骨)、中间楔骨(第二楔骨)、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
     2、跖骨 每足有跖骨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构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跖骨分近端、远端、足背跖和掌跖面。跖骨分头、体、底3部,第五跖骨底外侧分突向后,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每足有趾骨14块,趾骨分近端、远端。拇趾为远节和近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分远节、中节、近节。
足部关节
     距骨与下肢小腿部的胫骨、腓骨下端构成踝关节,胫骨侧(内侧)为内踝,腓骨侧(外侧)为外踝。跖骨与趾内间构成跖趾关节。第一跖骨与第一趾骨近节趾骨的近端构成第一跖趾关节。第二趾第一节趾骨和第二节趾骨间构成第一趾间关节,第二和第三节趾骨间构成第二趾间关节(或称远侧趾间关节)(见图3)。

                      足底面                       足背面
                图3 足部骨骼和足部关节示意图

三、足部反射区
1、大脑
     部位     位于双足大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处。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4)。
     功能     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舒经通络。
     主治     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2、额窦
     部位     位于双足的五趾靠尖端约1cm的范围内。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5)。
     功能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     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
     手法     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3次。

3、小脑、脑干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见下图6)。
     功能     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的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综合症。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4、垂体
     部位     位于足底双拇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一点(在脑反射区深处)(见下图7)。
     功能     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内分泌失调的疾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等,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手法     由上向下深入定点按压3~5次。

 
5、三叉神经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的外侧约45度角,在小脑反射区前方。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8)。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唇鼻之诱发的神经痛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6、鼻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腹内侧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间关节前。左鼻的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鼻的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9)。
     功能     通利鼻窍。
     主治     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衄、鼻窦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端向足趾端按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7、颈项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大拇趾根部。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10)。
     功能     疏经通络,柔颈止痛。
     主治     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落枕、颈椎病及消化道疾病。
     手法     沿拇趾根部,向内侧推压3~5次。

8、眼
     部位     位于双足第二趾与第三趾中部与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眼反射区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11)。
     功能     清肝,养肝,明目。
     主治     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变。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9、耳
     部位     位于双足第四趾与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见下图12)。
     功能     补肾,开窍,聪耳。
     主治     各种耳疾(中耳炎、耳鸣、耳聋等)及鼻咽癌、眩晕、晕车、晕船等。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按压3~5次。

10、肩
     部位     位于双足足底外侧,小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及足背的小趾骨外缘与凸起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见下图13)。
     功能     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肩周炎、肩颈综合症、手臂麻木,习惯肩关节脱臼、髋关节疾患。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刮3~5次。

11、斜方肌
     部位     位于双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宽约1指的横带状区域(见下图14)。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     颈、肩、背疼痛、手无力、酸麻、落枕等疾患。
     手法     从外向内方向刮压按摩3~5次。



12、甲状腺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以及第一跖骨远侧部连成带状(见下图15)。
     功能     调节激素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甲状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能促进小孩长高,治疗心脏病、肥胖症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推按摩3~5次(注:拐弯处为敏感点)。

13、甲状旁腺
     部位     位于双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见下图16)。
     功能     补肾养肾,柔肝养筋。
     主治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疾患。
     手法     在关节缝处定点按压3~5次。

14、肺、支气管
     部位     位于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支气管敏感带位于肺反射区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区带(见下图17)。
     功能     补肺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     肺与支气管的病变(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哮喘等)、鼻病、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
     手法     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压刮按摩3~5次。

15、胃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幅宽(见下图18)。
     功能     降逆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     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溃疡、胃胀气、胃肿瘤、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患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注:图17、18也标注反了。   足部按摩穴位4

实用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图解(二)
16、十二指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近端,胃反射区之下方(见下图19)。
     功能     理气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     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憩室等)、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17、胰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体中下段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交汇处(见下图20)。
     功能     降糖清胰。
     主治     胰腺本身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消化不良和糖尿病。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18、肝
     部位     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间肺反射区的下方及足背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见下图21)。
     功能     舒肝利胆,清热解毒,补益肝血,平肝潜阳。
     主治     肝脏本身的疾患(如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功能不会等)、血液方面的疾病、高血脂、扭伤、眼疾、眩晕、指甲方面的疾病、肾脏疾患等。
     手法     自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19、胆囊
     部位     右足底第三、四趾间划一竖线,肩关节反射区划一横线,两线的交界处即为胆囊反射区(见下图22)。
     功能     清热化湿,利胆止痛。
     主治     胆囊本身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肝脏疾患、失眠、惊恐不宁、肝胆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痤疮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20、腹腔神经丛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间,肾与胃反射区的周围(见图23)。
     功能     调理三焦,提高痛阈。
     主治     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更年期综合症等,对失眠亦很有效。
     手法     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上向下按摩5~6次。

21、肾上腺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三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的稍外侧(见图24)。
     功能     补肾填精,活血祛风,搞休克,搞过敏。
     主治     肾上腺本身的疾病(肾上腺机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各种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22、肾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见图25)。
     功能     补肾填精,壮阳,温经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湿,利便通淋。
     主治     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结石、肾肿瘤、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内折、斑秃、耳鸣、眩晕、水肿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3、输尿管
     部位     位于双足底自肾脏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约1寸长呈弧线状的一个区域(见图26)。
     功能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泻火解毒。
     主治     输尿管结石、尿道炎症、输尿管积水狭窄、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4、膀胱
     部位     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旁(见图27)。
     功能     清热泻火,通利小便,解毒。
     主治     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统的疾患。
     手法     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旋压3~5次。

25、小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楔内到跟骨的凹陷处。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包围区域(见图28)。
     功能     消食导滞,健脾行气。
     主治     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疾患。
     手法     快速、均匀、有节奏地从足趾到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6、盲肠、阑尾
     部位     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见图29)。
     功能     抗炎。
     主治     阑尾炎、下腹胀气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27、回盲瓣
     部位     位于于右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见图30)。
     功能     导滞,通便,消食。
     主治     下腹胀气、回盲瓣功能失常。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8、升结肠
     部位     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与足外侧缘平行,从足跟前缘至第五跖骨底的带状区域(见图31)。
     功能     行气,通便。
     主治     结肠炎、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结肠肿瘤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29、横结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中间第1~5跖骨底部与第1~3次楔骨(即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足底的带状区域(见图32)。
     功能     导滞,通便,去泻。
     主治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手法     从右至左方向按摩3~5次。

30、降结肠
     部位     位于左足足底第五跖骨底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状区域(见图33)。
     功能     导滞,通便止泻。
     主治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
     手法     由足趾至足跟方向按摩3~5次。

31、乙状结肠、直肠
     部位     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的带状区域(见图34)。
     功能     清热,补虚,通便,消炎,通血。
     主治     直肠炎、直肠癌、便秘、乙状结肠炎、结肠炎等。
     手法     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按摩3~5次。


32、肛门
     部位     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约近于足底内侧拇展肌外侧缘(见图35)。
     功能     消痔,止血,通便。
     主治     直肠癌、肛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肛门脱垂。
     手法     从足外侧至足内侧方向定点按压3~5次。

33、心脏
     部位     位于左足底肺反射区下方,第4、5跖骨头之间与肩关节反射区平行(见图36)。
     功能     补气,益气,生血。
     主治     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衰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高血压、失眠、盗汗、舌炎、肺部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定点按摩3~5次。

34、脾
     部位     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间,距心脏反射区正下方一横指(见图37)。
     功能     健脾化湿,统摄血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主治     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增强免疫力及抗癌能力等。
     手法     点按3~5次。

35、膝关节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与跟骨之间凹陷处,为足后跟骨之三角凹陷区域(见图38)。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     膝关节受伤、膝关节炎、膝关节痛、半月板损伤、肘关节病变等。
     手法     膝关节反射区分膝前、膝两侧和国窝三部分。先由足跟向前上方呈弧形按压3次后,再在国窝处,定点按压3~5次。


36、生殖腺(性腺)
     部位     位置之一位于双足底跟骨的中央;另一位置在跟骨外侧踝骨后下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女性此三角形的直角边为卵巢敏感区,此三角形的斜边为附件(输卵管)敏感区(见图39)。
     功能     补肾益精。
     主治     男女性功能低下、男女不孕症、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量多、经期紊乱、闭经、痛经等)、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手法     卵巢敏感区和足跟中央处做定点按压3~5次。

37、放松腹部
     部位     位于双足腓骨外侧后方,自足外侧踝后起向上延伸四拇指的带状凹陷区域(见图40)。
     功能     补肾益精。
     主治     痛经、月经期紧张、月经周期不规则、男女腹部冷痛、性冷淡以及其他生殖系统的疾病。
     手法     自外踝关节后方起向上推压3~5次。

38、髋关节(外髋) 股关节(内髋)
     部位     位于双足踝下之弧形区域。外踝下为髋关节,内踝下为股关节(见图41)。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髋关节疼痛、股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手法     沿外踝和内踝关节下缘向前向后推压3~5次。


39、腹部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踝关节前由距骨、舟骨间构成之凹陷之部位(见图42)。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手法     按压3~5次。

40、盆腔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内侧踝关节前,由距骨、舟间骨构成之凹陷部位(见图43)。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下肢浮肿、踝部肿胀、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手法     压入骨缝中出现胀感,按压3~5次。


41、胸部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跖骨及第二跖骨间缝处(见图44)。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癌症、肿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肿块、胸痛、免疫力低下等疾患。
     手法     沿第一跖骨外侧由近心端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42、平衡器官(内耳迷路)
     部位     位于双足足背第四、五跖骨间缝的远端1/2区域(见图45)。
     功能     平肝益肾,调理阴阳。
     主治     头晕、晕车、晕船、美尼尔氏综合症、耳鸣、内耳功能减退、高血压、低血压、平衡障碍等。
     手法     定点按3~5次。

43、胸(乳房)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二、三、四跖骨形成的区域(见图46)。
     功能     清热解毒,抗癌护胸。
     主治     胸部疾患、肺部疾患、食道疾患、心脏病、乳癌、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囊肿、胸闷、乳汁分泌不足、胸部受伤、重症肌无力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44、膈、横膈膜
     部位     位于双足背跖骨、楔骨、骰骨关节形成的带状区域,横跨足背左右的部位(见图47)。
     功能     降逆和胃。
     主治     打呃、膈肌痉挛引起的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
     手法     自横膈膜中央向两侧刮压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