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有岗不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8:53
大学生为何“有岗不就”

                    据中国就业网测定,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就业岗位存在空缺,大多属于营销、生产、物流等一般性的就业岗位,但大学生应聘者很低,社会上称大学生“有岗不就”。

 

公务员考试,往往应者云集屡创新高,就连相对较有保障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工,也往往是万人争抢的火爆场面,这种现象已经延续了好几年。

因此,一部分人把此现象归结为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功利现象严重。

 

事实上,中国的就业市场已将高端岗位和低端岗位整合成了一个就业平台,原来大学生属于高端的就业岗位,而农民工属于低端的就业岗位,由于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制造性、生产性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逐渐与农民工的就业岗位逐渐融合,市场产生这样的现象:

一是大学生工资与农民工工资趋于相同,二是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一部分农民工就业岗位替代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这对企业发展并没有好处,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建设都有负面影响。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应该是“柠檬原理”在起作用:

1、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工信息存在不对称性,虽然谁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和利益成本原则,企业对聘用大学生没有长远的观点,可以很随意招聘一个农民工;

2、一些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如大学生的工资不兑现,大学生的工作与身份不相符合,还缺乏许多基本保障。

 

3、这将导致就业市场的“逆向选择”,形成三个结果:

一是大学生利益产生损害,比如工资已降到最低,现在很多专业的本科生求职工资已经与农民工持平;二是就业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可能被挤出市场,如目前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就业反而难,而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却留在市场。

这是因为企业只愿意根据他们所认可的简单工作来决定支付的工资,这个价格将使农民工愿意成交,而大学生大学生就业身份得不到认同,单是很多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争着去当保安、洗菜工、掏粪工等,由于身份不能得到价格的认同大学生退出就业市场。

三是大学生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差

不少企业存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用工行为极为灵活,致使大学生频繁跳槽,渐渐对企业失去了吸引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数有限,自然而然对就业稳定性好、工资高的大公司和大企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大学生“有岗不就”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说到底是一种博弈行为,是寻求社会价值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人力资本投资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被扭曲的反映。隐藏在大学生“有业不就”背后的,是就业不公平。

 

无论如何,经济增长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市场面临的挑战是技术人才短缺、工作经常变动,大学生越来越有必要为提升就业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及学会如何掌握专业技能一样重要。这是因为,企业基于硬技能的经营活动,将转变为更加灵活的运营模式。

大学生对此要做好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