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诤言奖为“松散的土豆”注入参政热情(中国青年报 2007-6-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3:51
不同观点
诤言奖为“松散的土豆”注入参政热情
2007-06-28
郭之纯
云南省人民政府为鼓励各界人士为云南发展献计献策,从6月25日开始向社会广泛征集“诤言”,对云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等,均属征集范围,取得重大效益者可获最高达5万元的奖励。此闻一出,坊间一片哗然,笑其“叶公好龙”者有之,指其“绝妙讽世剧”者有之,讽其“让百姓奉旨批评”者有之,谓“政府听诤言何需花大钱”者有之,谓“仅靠奖励远远不够”者有之……总之,质疑及非议者甚众,而掌声十分稀少。
批评者的心情很容易理解。毋庸讳言,时下有许多百姓虽然牢骚满腹,但却已经懒得、不相信、不屑或不敢向政府部门发表什么“诤言”了。一些官员对民意也很轻蔑,不愿意或听不进什么诤言;有人还把百姓的诤言视为添乱,千方百计地阻塞和打压。“稷山文案”、“彭水诗案”等当代文字狱,就是证明。
但是,如此大张旗鼓地设立“诤言奖”,果真只是为了作一场“政治秀”吗?在我看来,这样认识问题未免太过苛刻。诚然,确如某些论者所言,如果有关部门能够主动到网络上看看,到老百姓中间走走听听,能够真正重视起媒体言论,就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及解决之策。要广开言路,只靠“诤言奖”是远远不够的。但也应该意识到,有关部门在街头巷尾或网络上的“被动发现”与人们的“主动建言”,是相辅相成的,并不互相排斥。所谓设立诤言奖是因为平时“闭目塞听”,是“叶公好龙”,诤言奖实质包含着“不让你批评你不要随便批评,我让你批评你才能批评”的意味等论点,显然偏颇。更重要的是,设立诤言奖,无论最终能否引来有价值的建言,都已经是政府勇于纳谏、闻过则喜态度的体现。这种价值示范无论如何都是可贵的。
对“诤言奖”持异议者,多是从“权力”和“权利”的逻辑关系上予以质疑的。如有论者称:官员不过是人民的“公仆”,对“公仆”进行评议是“主人”的利益本能所在,诤言奖“就好比员工悬赏老板评议自己的工作,而这笔赏金最后还是要由老板来出一样,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这样的评论,单从空对空的逻辑上讲或许没有太大问题。但在现实层面上,却很荒谬。“权力”应该为“权利”服务这不假,也许“诤言奖”确实隐含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但须知,官员的“公仆”只是政治伦理层面的观念定位,实际上各级官员仍然是社会的管理者。管理者听从被管理者的意见,既是管理理性所系,又是职责所需,为此设奖算不上什么“僭越”,更不是对“主人”的不尊重。照论者的逻辑,“公仆”是什么决策也不能做的,做什么决策都可能形成对“主人”的越权。
无论在政治逻辑上怎样为政府和百姓、权力和权利定位,对公共事务缺乏热情的百姓,实际都类同于“松散的土豆”。“诤言奖”实际是为“松散的土豆”注入了参政议政热情,至少,它是一种善治的努力。
郭之纯:诤言奖为“松散的土豆”注入参政热情(中国青年报 2007-6-28) 云南省政府首创诤言奖(中国青年报 2007-6-26) 惶恐中看一场场互捧臭脚的闹剧/ 郭之纯/中国青年报 郭之纯:李海明事件的本质不是什么“管理者的雅量”(中国青年报 2007-2-15) 郭之纯:发放“特权车牌”的几个悖论(中国青年报 2007-7-14) 郭之纯:“王兆山现象”或可推动灾难文学的人本反省(中国青年报 2008-6-17) 郭之纯:可以不说真话,但不要装出说真话的样子(中国青年报 2005-12-21) 郭之纯:“行政×作为”马甲后的腐败猫儿腻(中国青年报 2006-9-19) 郭之纯:从一则“谣言”的波折看灾区信息沟通(中国青年报 2008-5-29) 郭之纯:从村官的豪墓看乡村权力格局(中国青年报 2009-4-8) 晏扬:奢侈而虚幻的“诤言奖”(潇湘晨报 2007-6-27) 略论清末国民意识中的性别与权利之关系——以女子参政权为中心的考察 略论清末国民意识中的性别与权利之关系——以女子参政权为中心的考察 云南省政府的诤言座谈会为何陷入尴尬(中国青年报 2008-7-15) “参政”的思考 如何让结块的白糖变松散 两会盘点之诤言官员 温度滴定法为表面处理注入新的活力 Spring之DataSource注入 当好副职的诤言 副职的十条诤言 副职的十条诤言 学者是如何参政的 社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热情理应更高(南方都市报 20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