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经济安全:走出共同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29:09
    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多种民族与多种文化,这是中印两国共有的特点。自对外开放(中国1978年、印度1991年)以来,中印两国经济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巨人。2005年第8期的《商业周刊》(英文版)的封面文章特地杜撰了一个英文单词CHINDIA,并指出,再过30年,印度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可能超过美国,坐上世界经济第一把交椅。然而,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应当注意到,中印两国崛起的征程不会一路坦荡,在经济安全上会面临共同的困境。 
    
2004年12月1-4日,印度制造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什么样的共同困境

    能源安全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印两国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原油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2005年,中国继续仅次于美国、日本,为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2004年,印度原油产量3500万吨,原油总需求量为1.17亿吨,进口约占70%。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如果印度经济持续以7%~8%的速度增长,能源需求的增长需要保持在5%左右。按照目前的趋势,印度石油需求将在15年内翻一番,达到2.5亿吨,成为美日中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在能源消耗日益加大、国际油价持续飚升、国际石油资源争夺加剧的态势下,中印两国能源安全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政治与市场风险。

    粮食安全

    建国后,中印两国都曾遭遇过严重饥荒,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乃至政治后果。两国执政者励精图治,印度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绿色革命”后实现了粮食自给,从昔日的“饥荒之国”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粮食出口大国;中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更是举世瞩目。但是,中印两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依旧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田被占用,两国土地损失的速度将超过土地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使粮食产量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间接用粮越来越多,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因此产需仍存在难以弥合的缺口;再有,中印两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不可能像一般小国那样利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缺口,因为这势必会对世界粮食市场供应构成巨大压力,引起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中印两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国内。

    金融安全

    中印两国作为快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至今还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这会麻痹金融监管者的意志,同时也给国际投机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当今,美国财政与贸易“双赤字”超过警戒线并继续扩大已引发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黄金与期货石油等重要金融商品价格大幅震荡,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与积聚,而国际社会至今远没有形成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协调机制与驾驭能力。这对中印两国货币的汇率稳定、外汇储备与美元资产价值以及金融市场开放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国际金融风险也会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向国内市场传递,对金融等相关产业产生冲击。印度正拟订放宽本国货币和外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兑换限制,而近年来印度对外贸易却连续巨额赤字。1991年夏,因为石油价格飚升,印度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汇储备不足两周进口支付而险酿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开放持续扩大,金融业“软肋”势必暴露,这给虎视眈眈的国际游资(尤其是像对冲基金这样的金融市场“秃鹫”)提供狙击机会。

    贸易保护与市场壁垒

    中印两国都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更倾向美国,印度则越来越倾向欧盟,两国出口商品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目前的形势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盟“经济爱国主义”正在兴起。与此同时,WTO体制下多边贸易谈判越发艰难,国际贸易规则仍旧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由于中印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迅猛增加,由此引发的双边摩擦正日益增多。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国外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高达700多起,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中国连续十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具有与中国相似产业结构的印度正遭遇欧盟、美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与市场保护。而且,印度发达的IT产业直接与一些发达国家相竞争,因此未来印度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会日渐加剧。

    知识产权陷阱

    如今,发达国家正不断强化在知识、技术领域的垄断优势。为持续获取垄断利润,发达国家更加关注知识产权,甚至视知识产权为“生命线”。为此,在全球范围内大肆进行知识产权“圈地运动”,积极拓展专利的内涵与外延,将诸多依照传统理念根本不可能被授予专利的商务模式、技术方法、服务方式等纷纷纳入专利范畴,全力构建维护先行者利益的保护屏障,从而使知识产权问题成为悬挂在发展中国家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中印两国对国外技术的高依存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对科技知识的高依赖,使得中印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转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中印被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列入严重侵害知识产权国家“黑名单”,是重点“关照”对象。可以预期,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产生的双边经贸摩擦必将加剧。

    如何走出困境

    中印两国不仅面临共同的安全困境,而且有着相近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实现大国的崛起,再现18世纪的辉煌(当时,中印制造业产量占全球的57%)。直到1820年,中国产出仍占世界产出的1/3,印度则为16%。经济安全上的共同困境是中印两国增进合作的前提,而趋利避害则是两国合作的基础。

    扩大经贸往来,夯实合作基础

    自1984年中印两国政府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后,两国贸易不断增长。1990年中印贸易总额仅为2.6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20亿美元,2005年达到187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44%。据中国官方预测,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在今年底将会达到200亿美元,仅次于同美国的210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已指日可待。印度已连年稳居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贸促会预测,到2015年两国的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为进一步夯实两国经济合作的基础,中印两国学者建议,可通过建立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来扩大两国的贸易。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中印两国应从对方的改革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中国在发展低成本制造业、基础产业上可为印度提供借鉴;而印度在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方面则给中国积累了经验。尽管中国的很多经济指标与管理经验领先于印度,但印度在金融管理领域较中国先进。印度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贷款仅为中国银行业的一半,而资本充足率是中国银行业的两倍。印度资本市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监管制度完善,全国有23个证券交易市场,其中最大的孟买交易市场上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印度金融业开放是双向的,即同时向外资和内资开放,而且内资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使得内资尤其是私人资本的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样,金融与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增进合作,化解困境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时,呼吁中印双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展开紧密合作。他特别强调,如果中印两国能将双方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就可以领导全球的信息产业。另外,2005年4月,两国同意在能源安全和节能领域开展合作,包括鼓励两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第三国协作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2005年12月,中石油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首次联手竞标,以5.73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其在叙利亚油田37%的股权,开创了中印能源合作的先河。为减少在未来石油行业收购中的“割喉式”竞争,2006年1月,中印两国签署了包括分享信息等在内的五项能源合作协议,以增进两国政府以及公司间的合作。两国同意在竞标购买石油和天然气的时候,彼此通知愿意偿付的价格。再有,作为WTO的重要成员,中印应在新一轮世贸谈判中加强合作,加大谈判筹码,提高谈判地位,为自己、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应有利益。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中印应为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以及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努力。(江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