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现象”中国教育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2:44

文.杨林

韩寒是什么人?17岁,上海松江二中的高一学生,以他出众的写作业绩和同样出格的数理化偏废,被标榜为“偏才”,成为教育界、文化界争论的一个热点。今年湖北省的一篇高考作文,就以《为韩寒让一条道》为题,为韩寒要求进入大学的特权,这篇作文得了满分。
因期末考试7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的“高才留级生”韩寒,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首印3万册,3天告罄,20天内加印了4次共10万册,据说仍供不应求。近日,其随笔集《零下一度》又已出版,成为热心的学生读者抢购的书。不少人为韩寒惊讶叫好,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韩寒是个“问题少年”,很多人在为韩寒的处境和未来担忧,也有很多人就此探讨起教育问题来。总之,韩寒已成为一个不能不关注的文化现象。
“狂妄小孩”的“狂语”
韩寒在《三重门》中演绎“爱情理论”和“文学理论”很有意思:“人类有一个大趋势。男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牛奶,越嫩越白越纯越好;女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奶牛,越壮越好,并且能让自己用最少的力挤出最多的奶。”“文学好比一个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见就顿生向往。搞文学工作的好比是这个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残……『搞文学』里的『搞』作『瞎搞』、『乱弄』解释,更恰当一点可以说是『缟文学』或是『槁文学』。”
韩寒是个比较“狂”的小孩:自称20岁前不读外国文学作品,不喜欢语文书、作文课,因为他仇恨这些赚人钱又扼杀人个性和创造力的东西。欣赏王朔、余华,认为比余秋雨真诚。欣赏钱钟书的《围城》,自认为自己的写作也像钱钟书。评价郁秀的《花季·雨季》是少年合唱团,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个“领唱”。
在《零下一度》这本新书里,韩寒又把刘墉和琼瑶这些红人儿涮了一顿。“刘墉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男人,把我们男人的脸都丢光了。”“以前琼瑶阿姨还可以吧,但现在可能是越来越老,没人爱了,只好漫无边际地幻想以自慰。”
他说自己是个“双差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晚自习不做作业,写小说,高一期末考试数理化3科考试成绩加起来,不足60分。但他似乎很满意自己的这种“狂”态。
韩寒的自白里写道:“1995年,初中,不快乐地混日子,发表文章……1999年,过把瘾就死,于《新民晚报》上抨击教育制度……2000年,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有人说我无知,那些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庸人。……──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韩寒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在教育制度的小混混──“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如果今天的学习只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所谓教科书就是过了9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现在的教材编得实在太那个,就拿我比较熟悉的语文来说,真正有艺术欣赏性的梁实秋钱钟书余光中等人的文章从来见不到。至于英语,我一帮从澳大利亚学习回来的朋友说,空学了6年英语,连筷子、叉子、盐和厕所、草纸都不知道怎么说,只知道问人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一些废话来寒暄。”韩寒以自己的《三重门》非常自傲,并以此希望能让语文教育界和中国教育部门好好地反思、用心地反思。其口气之大,令人咋舌。
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社会上不少家长和老师都对韩寒目前这种状况表示担忧,怕会把其他孩子影响坏。应试教育是中国历来选拔人才的传统做法,偏才总是很难得到理解和接受。一些人认为,韩寒把宝都押在写作上,万一在这条道路上不是很成功,其他选择他就很难进行了。而且就是写文章,韩寒的选择也太年轻,写文章必须要有生活和知识的积累,人生应该接受各方面的训练,过早诞生的天才可能夭折得也早,何况他其实只比别的孩子多了些叛逆,多看了点书,也为自己的不足多做了些掩饰而已,这并不能证明他以后就能成得了大家。有些人倒是欣赏韩寒的“偏性”,甚至宁可自己的孩子也是个偏才,因为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他的人生才不会有遗憾。何况现在成才的路很多,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青年学者杨东平从教育体制上分析了“韩寒现象”,认为这是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统一标准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学校教育与工业生产最大的区别应在于因材施教,而不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进行的大规模、相同标准的培养。
究竟应当提倡“全面发展”还是鼓励“个性发展”,早在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就曾两次展开过讨论。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批评学习苏联过程中照搬苏联经验的问题时,也提出对“全面发展”的口号要研究,建议提“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相结合”。80年代的讨论集中在学理的层面,认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并非纯粹教育理论,“和谐发展”的提法更为可取。因为“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美好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但由于过于高远而不易操作。
一个相反的实例是,在体育和艺术领域,“单项突出”、“片面发展”这样的标准是被接受和承认的。我国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比其他学科的教育更有成效,这也是一个重要实证。
从社会现象来看,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新闻炒作行为,是现代人浮躁、望子成龙、不择手段的一种虚脱现象。孩子出书已成为书界“奇观”,甚至被不少追名逐利的人当作孩子的登龙术。这也许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压力。
令人喜还是烦
以韩寒为首,一批80年代出生的人杀入了文坛,他们自称自己在捣乱,令不少文坛中人或者大跌眼镜,或者忧心忡忡。最好笑的是,本来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还没让文坛清净下来,还在为谁能代表、谁不能代表70年代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80年代的晚晚生代已经杀将到了。有人解释为什么叫他们“晚晚生代”,因为70年代被不少人约定俗成地称为“晚生代”,那他们就只好叫“晚晚生代”了。
这些晚晚生代,有7位因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获奖而被免试上大学而一夜之间名播全国,他们中不少人正在写大部头作品,有的已经在联系出版社。还有一路来自网络。如1980年出生的顾湘,以“紫霞”的名字在网上发布小说《安全出口》、《点击1999》,受到关注,其书《点击1999》也已出版。赵亮晨,网名是pulp,出了第一本书《标题待定》。陈幻,1981年生,网名“水晶珠链”,拿过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奖。渖阳15岁的张天天以一部“再版6次销售一空”《真心英雄》引人关注。年初山东11岁的龙龙写了10万字的童话被某报连载,前两天河北又出了一个12岁的陈霁,从10岁起用电脑进行写作,两年来已创作短篇童话十几篇,达十几万字。
《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三重门》编辑袁敏说,我们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时,比他们幼稚多了。他们的眼界、认识水平、内心世界是成人不了解的,他们的笔墨真是漂亮,让人惊讶!王蒙看见韩寒在一个小时内写出的命题作文《杯中窥人》时就欣喜地说,我们可以搁笔了。
但不少人对韩寒这批作者并不看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白墨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韩寒具有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但仅此而已。这些文章的共同缺陷是:思想贫窄,语言常有故作高深的痕迹。对于这些晚晚生代,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应以平实真切为要,而不是追赶时尚,模仿大而无当的标新立异。北大社会学系博士陈石认为,韩寒写作方法也不出中学生记叙文的范式。仅仅是中学生记叙文平铺直叙的反映,语言也很直白。他自诩的所谓“针砭时弊”并未达到,没有说出比我们在小报上看到的更多的东西。韩寒不仅模仿时尚,也模仿传统。许多论者看到他的聪明过人、少年老到,实际上这都来自于他的模仿才能。韩寒和他的推崇者都以他为新锐先锋人格来说话,但我感到韩寒是一个非常错位的人。一方面他秉承传统文人(如果说他对传统有所借助的话)怀才不遇后的自视过高这样一种心态,另一方面他拒绝现代社会对他任何可能的限制,但又需要现代社会对他个人做无限张扬和肯定。
许多网友发表意见说,这是社会太寂寞的缘故。商业利益驱使“韩寒现象”的出现,促使晚晚生代的学生们都拼命想在拥挤的文坛站住一脚。但这种商业行为很可能会毁了这些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加狂妄,使那些本来就十分幼稚的想法、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的叛逆走向极端。这就很可能会毁了他们的一生。这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功利性的一面。对韩寒问题我们不应被舆论、被炒作性的现象误导。当前由于片面地赞扬所谓创新、个性,使整个社会文化越来越浮躁,怂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年轻一代在泡沫中舞蹈,这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