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古兰》教诲。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5:54
日志
复制网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日志列表
[顶] 回归《古兰》教诲。
艾卜昵    发表于2010年04月12日 15:22 阅读(10)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一、怎样看待“哈迪斯”
“回归《古兰》教导(一)(二)”两篇文章发出后,有人提出:你是不是要否定“哈迪斯(先知的讲话和传说)”的质疑?我告诉他:你多虑了,我不是要否定符合《古兰》教导的“哈迪斯”,而是否定不符合《古兰》教导的胡说。因为使者先知是第一个获得《古兰》启示的人,而且他也号召大家反复背诵《古兰》,并指定专人记录在案,他自己的话怎能超出《古兰》的信仰原则呢!使者先知肯定面对的是非常复杂的场面和不同层次的听众,他为了教化他们,很可能迁就他们的水平,说出各种角度不同的认识和判断,但他绝不会离开真主启示的《古兰》原则。过去研究“哈迪斯”的人,并不从这条原则出发,而是考证传述人的虔诚与否,这是舍本逐末的方法。
判断传述人忠实或不忠实,如果同时代的人可以从人们的口碑中得知,但不同时代的人只能依靠传述和猜测,这就造成了不准确性的可能。因为任何人的私心是避免不了的,诚实与欺骗同时会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并不奇怪,真主的创造法则决定了这一条:“我成对地创造一切,以便你们思考”(《古兰》51:49)“的确容易和困难同在,容易和困难确实同在”(《古兰》94:5,6)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容易和困难,过去译为随同是不对的,“迈尔”是同在的意思,这正是真主创造法则所体现的。任何困难都有容易的一面,任何容易也都有困难的一面。这就是“成对地创造一切”的注解。
对人的分析更要从这条法则去看,切勿把什么都看成是定而不移的。好人就没有偏差吗?坏人就没有可取之处吗?好人、坏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务中,反应是有变化的,信仰的人随时都要面临考验。当其贫困时可能很坚定,一旦富裕以后,或稍有一点权力,未曾暴露的缺点也许就显现了。只要不警惕、只要忘记真主的伟大,忘记真主在左右一切,那么很快他就会又走回到自己的反面,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很普遍。有信仰的人非常缺乏这种辩证思维,总以为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成绩已经很多了,尤其坚持了礼拜、戒炼,又不惜重金的去麦加巡礼,好像只等着要去进天园,其实这种错觉反而耽误了你。
人生的使命是什么?真主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当这些你都未搞清楚,“好像在你之前,已逝去的那些人所遭遇的还没有降临你们时,你们就以为自己要进入花园了吗?他们遭受了损失和灾难,并蒙受了剧烈的震撼,以致使者与他一起信仰的人说:安拉的援助什么时候来到啊!安拉的援助确是临近的。”(《古兰》2:214)这节启示说明:有信仰的人(包括使者在内)不但要必须经历考验,而且有些考验会使你感到都要承受不了啦。我们今天看看那些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冠军的人,他们每一位的奖章背后都有着超出常人承受能力的奋斗经历,都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汗水与艰辛。这仅仅是在这一个领域里,他们尚未进入社会生活,他们还有自己的毕生事业和作人的各种生存义务,可以说,无论哪一个领域都不会轻易地走上领奖台,为此启示教导说:“他怎么不踏进山路呢?你怎能知道山路是什么?我确已将人类创造在艰难中,他以为任何人都不能制裁他吗?……他以为没有人看见他吗?……”启示提出一连串的问号,最后指出山路就是“解放奴隶、或在饥馑的日子供养亲近的孤儿、赤贫的穷人,而且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并以坚忍相勉和以怜悯相助的人。”(《古兰》90:4–17)《古兰》上这些明白的话,怎么光给死人去念呢?念完了还想获得回赐,聚礼日的集会为什么不把这些告诉给礼拜的人们呢?
《古兰》里有许多贴近我们的教导,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为什么我们不宣传呢!历代使者先知们的教导,包括一些社会贤达人的参悟和见解、箴言和警句也在大量地流传着,但穆斯林对《古兰》的陌生,确是从无知出发,这与我们平日里倡导的方式方法太有关系了。过去的老人一提到信仰就会说出一连串的礼仪规则,再就是八件教门原根,死后进火狱等等,至于活着怎样作人,似乎与教门无关。由于人们的兴趣都集中在后世的享受上,所以一些人也投其所好,尽量渲染死后天园的美好,把《古兰》启示中比喻的形容尽力地世俗化以吸引人们的向往。他们的本意不能说是错误,但在今天,这种渲染起的是相反的效果。教外的人有个说法: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因为你在地狱受煎熬,我想救你也只有下到地狱,才能把你救起。这种慈悲为怀的想法,反而受到尊重,这是为什么?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圣训,《布哈里圣训实录》第3244条,据艾布·胡来赖传述,真主的使者说:真主说:“我已为我的仆人准备了眼睛从未见过,耳朵从未听过,任何人心里从未想过的恩典。”若你们愿意,你们就读这段经文:“任何人都不知道已为他们贮藏了什么慰藉。”(《古兰》32:17)这段“哈迪斯”说得非常清楚,而且有真主的启示作证。我们当然坚信不疑,这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哈迪斯”。我们也由此可见,在《古兰》启示中有许多都是比喻性的启示。首先说,给仆人们贮藏的是慰藉,即不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说,凡是想得出来的都不是。我们常识中也知道,过去尔萨(耶稣)也说过,他知道你家里藏有什么,这并不是说现在家里,而是说“后世老家里”。我们今天的人也会明白,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和一个为非作歹的人,他们藏在“老家里”的什么我们不也很清楚吗?难道做坏事的人,将来会平安幸福吗?只有缺乏文化的人,才直观地思维,并以自己的想法去想未见,一切都拟人而具体化,否则想不明白。
我们引用的《布哈里圣训实录》第3244条“哈迪斯”已经很明确,可是再看下一条第3245条是怎么说的。同样是这位艾布·胡来赖传述真主的使者说:“首批进入乐园的人,其形如同十五的皎月。他们在乐园里中不吐痰,不流鼻涕,不解便。他们在乐园中使用的器皿是金的,他们的梳子是金制的,银制的,他们的香炉烧的是沉香,他们的身上流的汗似麝香,他们每人皆有两妻,她俩的小腿骨髓,能从肌肤外面看清,其貌美不可言。他们之间无矛盾,无怨恨,他们万众一心,他们朝夕赞颂真主。”很显然,这两条 “哈迪斯” 的反差有多么大,让我们怎么相信?
说什么“身上流的汗似麝香”,如果传这条圣训的人生活在现代,一定会说天园里有空调,另外,他也不知道在中国的庐山避暑都不会流汗。说什么“乐园中使用的器皿是金的”,那里又没有货物流通,要金银干什么?说什么“每人皆有两妻”,那肯定是说男人,女人怎么办?真主是绝对公正的,男女是平等的,到了天园反而不平等了吗?那里的享受在3244条已经说了是心里都没有想过的,这种凭空杜撰,纯粹胡说,让我们丢尽了脸,只能是给伊斯兰抹黑。
后世的享受,《古兰》已有定义,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的,尤其不会像这种无知的人所描绘的。很多人误以为在《古兰》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描写,应该提醒读者:《古兰》启示中有些比喻的文字,有些是我们讲经的人跟着外国人的迷信跑,属于被误导。例如流传很广的,天园中有“候拉仙女”,实际上是把阿语的“侯勒尔尼”讲错了。“侯勒”是“黑白分明”的意思,“而尼”是“眼睛”的意思,因为是阴性名词,就演绎为大眼睛的美女(《古兰》56:22)。还有“年华相等的伴侣”(《古兰》56:37;78:33)这是形容在天园里,不会有幼年、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一些活泼如青年伴侣,而且心明眼亮,总之是非常美好,甚至是想象不到的美好。至于世俗中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与《古兰》启示教导格格不入的,如果用这些低级的、恐怖的完全依靠吓人来说教,那就更不是信仰的内容。过去我们只强调“而扎布”(惩罚),在词典上,“惩罚”只是它其中的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痛苦、折磨、苦闷”等。干了坏事的人,自己就惩罚了自己,痛苦死了,这是真主制定的法则。凡是苦闷、痛苦的人,首先应检讨自己,如果自己顺服真主而努力,怎么会苦闷痛苦呢?有些情况也许不是你自己造成,可能是间接的或者根本不属于你的原因,那就是面对考验,经受考验。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是一部九次印刷的世界畅销书,其中曾援引艾布·加法尔的话说:穆圣号召犹太人皈依伊斯兰,犹太人便同穆圣辩论,甚至还诋毁尔萨(耶稣)。于是,先知登上讲坛,向人们发表演说:“我死之后,圣训将会传播开来,今后你们听到任何有关我的训示,凡符合《古兰经》的,便是我说的;凡违背《古兰经》的,就不是我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第179页)
“倘若我们把收集起来的圣训图表化,就会出现一个金字塔形的画面:塔尖是先知在世的时代,表示圣训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塔身越往下越扩大,圣训也越多了,到了塔的最低层时,正是距离先知最远的时期,而圣训却最多。……圣训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意杜撰、有意编造。如犹太教、基督教、祆教及其他宗教信徒,在圣训中塞进了许多他们宗教中的传说。《旧约》及其注释中的内容、基督教中的一些传说在圣训中随处可见。”(艾哈迈德·爱敏著文,《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第123页)
二、为什么说“近亲繁殖”?
“回归《古兰》教导(二)”提到一个词:“近亲繁殖”,有读者也提出质疑,“近亲繁殖”主要是指我们的信仰教育。
作为穆斯林谁都非常关心我们的下一代,谁也不愿看到我们的青年滑坡。我们最直观的是缺乏信仰的氛围,由于许多原因,我们宁可把孩子送出国去学习,也不愿他们在国内受教育。因为在非聚居区,更有说不出的苦恼。大城市里没有那么多回民幼儿园,在家里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太好,加之观念落后,传统的方式,又会影响孩子上学;进入一般幼儿园,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园里不会为你单做,只能随着吃他们的饭,除非你能跑去送饭。等上了小学以后,直到初中、高中,家长几乎找不到语言去帮助他、影响他,说点信仰的话也不可能。大学毕业再去工作,那就更找不到共同语言了。
再看看我们的寺院教育,从明朝到现在几百年里,第一,教材没有什么变化;第二,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第三,中国文化高中以上是头等生,大学水平的人非常少。他们要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及洋泾浜的汉语讲课,所以从词法、语法入手,像连五本,词法的基础课本,满俩、白亚尼语法理论课到修辞学课本,然后“尔噶一代”,认主学方面的必读本,并同时进入教法学的课本“伟嘎业”,同时还有波斯语名著“古勒斯汤”(上世纪80年代市面书店有售的文学作品“蔷薇园”。过去王静斋有《真境花园》译本)。我们的学子每天忙于两种外语的学习,但住在寺里每天礼拜,并去各家念经,主持婚丧礼仪。这时又加上一课“米尔萨德”“莱玛尔题”,波斯文的苏菲神秘主义理论课,关于修身养性,认主近主之道的哲学说教。这样学过六、七年,还没有讲过《古兰经》。若遇到名师,能讲经的,那么开讲《古兰经注》,大多是“哲俩来尼”,15世纪有两位埃及的注经家完成的注释。还有一部13世纪的“拜德威经注”,也都是很有名的经注选本。近代还有“光塔经注”和王静斋的老师谭塔威的“焦海里经注”,是比较现代的经注。但不论讲多少,早已被先入为主的苏菲神秘主义理论修道思想充满了头脑。而且这些思想早已由汉学大师刘介廉(1655-1745)的《天方性理》和王岱與(1584-1670)的《清真大学》、《正教真诠》等从理论上为苏菲神秘主义开了绿灯,直到现在他们仍被教内奉为大师。他们对信仰的理解只能达到这个水平,因为当时他们能见到的海外著作早已被苏菲神秘主义的天下所垄断,他们对近代瓦哈比耶(1703-1792)运动丝毫不知,对《古兰经》的认识也并未深入。而那时,中国宋明理学正是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所以提出的“以儒诠经”的口号实际上是“以经附儒”的效果,使后学者望而却步,不敢苟同,也不敢效法。
满清退出华夏历史舞台以后,近代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直至新中国的成立,穆斯林的眼球几乎是应接不暇。大量走出国门,去国外留学,在近30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伊斯兰教育也脱离了清真寺的体系,以学阿拉伯语的轨迹走出了自己的步伐,我们的留学生几乎遍及中东的各个国家,条件当然非常艰苦。我们的基础是北大和语言学院的阿语课本,比起寺坊已经是抄了捷径,但信仰上的思想认识仍然在原地踏步,没有多少新的举措,加之我们盲目地走出去,能接纳我们的仍然是各国的“玛德拉萨”(寺坊学校),埃及的最高学府“艾资哈尔”新学部和我们的“北大”“清华”一样,我们是考不进去的。我们侧重在语言的学习,等我们在语言上达到毕业水平后,若想对信仰做出研究、探讨,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著作,我们的学子累死也学不到家。而这时他们面临的是娶妻生子,侍奉父母和维持生计的现实问题,何去何从比什么都紧迫,再投入学习的精力和意志都已消耗殆尽。所以不能责怪他们,在保持信仰的同时又要兼职贸易和买办的工作。可是,国内阿语学校仍在这样不停地培养这种准学术的人才,如能保住自己的信仰已经是万幸了,而对社会的发展他们连思考的功夫都没有。勉强在清真寺里代位领拜,解决婚丧嫁娶的礼仪已经很难为他们了。待遇又低,那么仕途若能走通,生活和身份都能解决,谁还走信仰这条道啊!
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国家里,在现代化的经营中,思维理念早已超出我们那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围寺而居的氛围。如果我们不管刮风下雨,仍然我行我素,清真寺可以越盖越漂亮,也可以现代化,但除去还有几位老人以外是难以为继的。中国文化难道不是真主的慈惠吗?《古兰》上明文写道:“有知识和没有知识的人相等吗?只有理智的人记取。”(《古兰》39:9)知识从哪里来?没有真主的慈惠和赐予,人类自己就有知识吗?中国人把文化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这是秦朝以后,西汉就已经研究的成果,那是公元前200年左右,距现在已2000多年,所以我们才能把《古兰》归入《古兰经》一类而不是《古兰书》。
中国文化也是在真主的慈惠下,很早就发现事物的辨证的法则,也就是在真主创造中“相反相成”的变化法则是永远不变的。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态度,激励着人不断地进取。任何新生事物只要符合信仰真主的原则,都应该被信仰的人所接受。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范围内,忠诚做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格等都是无可挑剔的,只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当然缘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关。其实孔子并不是不懂这些,而是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想的是如何拯救战乱,恢复社会的道德秩序;若在缺乏理智的社会侈谈怪、力、乱、神,势必把人引入迷信,造成大量的不必要的物资浪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接触过印度人和去过印度的人,都可以感到和看到:印度人的迷信充满着每一个角落,至今也难以自拔。领导一个民族健康地向前发展,中国人则更具有清醒的头脑、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雄厚的文化底蕴,可惜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没有把正确的《古兰》教导告知中国人,相反我们却把从波斯、印度改造过的伊斯兰带进了中国,这是历史性的错误。《古兰》的清新和简练,在经过中亚人的注释包装后,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在进入中国这个理性的国家,双方都不买帐。唯一掌握这把钥匙的中国回民,在缺乏汉文化的水平上,努力以虔诚来表现自己,但士大夫阶层的中国人则以不屑的目光,审视着这股带有浓厚色彩的群体。尽管寺庙的香火弥漫了整个华夏大地,尽管佛的说教打破了忠恕孝悌,尽管佛教的思想冲击了儒家的思想,但广大务实的人,仍然感到很实惠。为了逃避六道轮回,舍点小钱办个道场仍然比打不破道貌岸然、高不可攀的封建秩序更省事。而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从来没有把《古兰》当成重点讲经的内容,大部分时光消磨在波斯语、阿拉伯语的漩涡里。在没有系统讲解《古兰》以前,先讲苏菲神秘主义的米尔萨德(归真要道),也就是将苏菲神秘主义先入为主:把违背《古兰》的格言,背的滚瓜烂熟;把违背信仰原则的话,以为是“满爱真机,实得妙理”;把真主创造讲为“一切性由至圣性命而来”;把照明学说捧为“教化普照众生”,以致达到“人主合一”。如果这些说法成立,那么真主还用启示《古兰》吗?《古兰》启示正是针对这些错误而下降的,没想到,反而又被这些错误所包围,更想不到的是,我们还把这些奉为必读。伊斯兰信仰混乱到什么程度,造成成百上千的教派之争,今天杀过去,明天杀过来,这是伊斯兰吗?稍有一点觉悟的人,也逃不出这个怪圈;既得利益的人为了一己之私,多一点也不想,多一点也不愿承担;千百年来被这种错误牵着鼻子走,以致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穆斯林的优选法,大家都感到很新鲜。(这本书是正确的)可是君不知“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是早在诸子百家时代就已出现过的两句话。我们回民拒绝汉文化,吃了大亏,我们只在波斯、印度著作的小圈子里转,这种“近亲繁殖”的结果还不明显吗?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不是真主的要为吗?今天的人,从智慧和知识都比不了古人吗?我们把秦始皇、汉武帝的思想行为,全部学到手,就能把中国治理好吗?不认真学习《古兰》,只听波斯、印度老人家的话,就能得救吗?回民昏迷到现在也醒不了吗?
 

复制网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日志列表
相关搜索词:电影 哈迪斯 古兰 真主 使者
签名档
评论列表
想第一个看到日志抢沙发?
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发表评论
取消批量删除批量删除全选删除
使用签名档匿名评论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日志评论推出新附加功能!评论可以通知所有好友了。您还可以进行设置,保护个人隐私。
附加功能   已选择:通知到好友信息中心
使用签名档       道具:        悄悄话 | (以小纸条形式发送)   查看今日免费发送数量
通知所有好友(该评论可显示在所有好友的好友动态里)设置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提交  (可按Ctrl+Enter发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