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6:04
养生长寿基本功
身心健康与长寿是古今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而要实现健康长寿,就要有适宜的养生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调养身心,以保持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并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知识与方法。以下就古代积累的一些基本养生方法加以介绍,以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所帮助。
1.发要常梳 — 梳发浴头
l 功用:古人称“栉发浴头”。可使落发重生,变硬变黑。
•原理:肾藏精,主发,发为血之余。常梳头发,能使肾精上行,生血养发,并能促进头部气血运行,而有养发生发,健脑强肾的作用。
•方法:每日早晚用木质或牛角梳子由前向后,或由中央向两侧,或从顶及周边梳理头发。梳至头皮有微微热感为佳。
2.面要常擦 — 浴面拭庭
•功用:古人称“浴面”、“拭擦神庭”。能引发诸阳上升头面,祛除外感之邪气,使血气不衰,人老而面红润,皱纹减少。
•原理:脾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华在面。浴面能使气血上行,疏通面部经脉,养颜防皱,强肌坚口的作用。
•方法:由内向外,稍用力揉压。早晚各数次。
3.目要常运 — 运目压睛
•功用:运目,古称“运睛”。能去内障外翳,保护视力,纠正近视、远视、老年花眼等。压睛:即按压睛明穴及眼眶周围,有疏通眼部经络气血的作用。
•方法:1.眼球做左右上下运动,先左转10次,再右转10次。
2.从睛明开始,边按边进,至鱼尾穴。往返10次。
4.耳要常弹 — 弹耳鸣鼓
•古人称鸣天鼓、掩耳弹枕等。能增强听觉功能,防治耳聋、耳鸣。
•方法:1.揉按耳廓、耳门、耳后完骨。
2.鸣天鼓:将两手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尖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每天可多次施行,长期坚持。
5.口要常漱 — 鼓口嚥津
•古称唾液为“胎食”,又称“金浆玉液”,是人身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消化液的一部分,有抗癌作用,要随时嚥下,以提神养心,开胃健脾。
•肾主唾,乃肾中阴精所化,鼓漱嚥唾有固津补肾作用。对口舌干燥亦有疗效。
•方法:舌抵下齿内侧,闭口鼓气,舌下金津、玉液自出,然后嚥下。
6.齿要常叩 — 叩齿坚牙
•民间谚语云:"清晨叩齿三十多,到老牙齿不会脱"。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叩齿有坚牙固齿,强骨壮肾作用。
•方法:1.每日叩齿30~60次。
2. 每次大小解时,稍用力咬紧牙齿,有固齿强肾作用。
7.浊要常呵 — 呼浊吸清
•古人称为“鼓呵”,属吐呐术之一。能排除浊气,吸收清气,宁心静气,解烦除燥作用。
•吐纳六字延寿决(祛病延年六字决):嘘(养肝)、呵(补心)、呼(健脾)、呬(补肺)、吹(强肾)、嘻(理三焦)。
•方法:采用鼻吸口呼法。吸气时闭口,舌抵上腭,腹部鼓起;呼气时口呼字音,将气缓缓吐出,同时提肛,小腹回缩。
8.胸要常扩 — 宽胸扩气
•古人称“扩气”,认为经常扩气能保护心肺,使气机通畅。
•方法:站立,一腿跨出一步,膝部微屈,上臂做扩胸运动,每次扩胸10~15次
9.腹要常揉 — 揉腹运脐
•古人称“揉脐腹”,能促进胃肠运动、消积、顺气。
•方法:以一手掌压在腹部,另一手叠附其上,稍用力边揉边行。
•顺序:脐部——小腹——右下腹——右腹—— 右上腹——胃脘部——左上腹—左腹——左下腹——小腹——右下 腹——右腹——右上腹——上腹中央——脐部。
10. 腰要常活 — 活腰强脊
•古人认为活腰能强腰固肾。
•腰为肾之府, 腰脊灵活有力,则能固肾强身。
•方法:两手叉腰,做缓慢旋腰动作,左旋、右旋各10~20次。
11. 谷道常提 — 提肛升阳
•古人认为提肛能提升阳气,排除浊气,防治慢性腹泻、便秘、脱肛等。
•肺主大肠,魄门(肛門)为五脏之使。提肛能升举阳气,强壮肺气,整固五脏。
•方法:用力提缩肛門,每日数十次。并与便解后提缩肛数次。
12. 肢节常摇 — 摇肢运节
•古人云:“常摇肢节百骸,老而关节灵活"。
•方法:经常活动颈、手指、肘、肩、足趾、踝、膝等关节,尤其手足小关节。
13. 腿膝常压 — 压腿揉膝
•俗语说:“人老先老腿”,经常压腿、按揉膝盖,点按足三里,有延缓腿老行迟作用。
•方法:每日早晚先压腿数次,然后揉按膝盖、膝眼、足三里及整个小腿。
14. 肌肤常摩 — 按肌浴肤
•按摩肌肤,古人称为“乾沐浴”,适用于全身各部肌肤,能促使气血流畅,肌肤光滑、荣润。
15. 足心常搓 — 搓按足心
•足心为涌泉穴部位,古人认为,涌泉为人之海底,常搓涌泉,能固肾暖腰,使诸阳上升,浊气下降,提神健脑。
•方法:每日晚睡前用力揉按足心数十次。
16.心要常乐 — 悦心调心
•中医称悦心、和心、调心。心理健康是延缓衰老有重要作用。养生贵在养心,心安神静,七情调和,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疴病不生。
•方法:,《皇帝内经》曰:乐其俗,安其居,任其服,高下不相慕; 心安而不惧,志闲而少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做到:爱心、善心、大心(心胸宽广),正心(即心宽行正)、少欲(望),节怒、常乐(乐观)。
•静思:盘坐,身心放松,闭目,凝神静思30分钟,有养心血,安心神,定魂魄、排忧虑的作用。
漫谈七情与健康
七情, 即喜、怒、优、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情志、心理变化的客观反映。中医学历来重视精神情志对于健康的影响。早在《 内经》中就有“志意和,” 因此,良好的精神、情志状态与心理素质不仅能够促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对于患病者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反之,不良的精神、情志状态与心理变化不仅能够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使既病者不易康复。因此,调和七情、调控心理对于现代人的健康极为重要。
一、七情失调与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而由现代社会种种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往往导致人的七情失调,以致影响健康或引发疾病。
医学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复杂而恶性的情绪影响是导致心理疲劳,引发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亚健康状态,又称人体第三状态、疲劳综合症,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影响身心健康的现代病。现代许多人的感觉是:我们没有疾病,但似乎又不健康。焦虑感、忧郁感、罪恶感、厌倦感、无聊感、无助感、无用感、困倦感、疲劳感等等常是很多人的感觉,而这种精神心理上感觉也正是亚健康状态的信号。
调查发现,现代社会中约有60%的人处于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因此,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亚健康状态所产生的种种表现亦正是中医七情失调的表现。中医学认为: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则易导致人体脏腑机能失调而引发疾病。
由于精神与心理因素对于人们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的大健康概念。更有学者提出:健康就是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能积极安排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智慧、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且富有文明意义。因此,现代医学对于健康的概念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即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正常,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亦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是一个完美的健康整体。由此可见,七情调和与七情失调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二、七情失调对于脏腑功能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是感情表露的外在表现。各种情志活动都是自己感情抒发的生理现象,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也起着协调作用。因为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宣泄是不利于健康的,甚至可以引起疾病。但若七情太过(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正常生理的适应限度,则能导致脏腑功能与气血运行失调而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故中医学有“喜伤心” 、“喜则气缓” ;“怒伤肝”、“怒则气上” ;“悲伤肺” 、“悲则气消” ;“思伤脾”、“思则气结”;“恐伤肾”、“恐则气下”;驚伤心、胆 、“驚则气乱”等论述。
1.喜伤心 — 喜则气缓:喜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表现。在七情中,唯喜属良性刺激,属心所主。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于健康是有益的。中医学认为:“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因此,喜笑能缓和精神紧张,使气血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过喜(兴奋过度)则易伤心神,导致失眠、健忘、头晕乏力,甚或乐极生悲,产生悲痛;极喜则易发生癫狂、喜笑不休或卒死(心力衰竭、脑溢血)。如《儒林外史》记载,穷秀才范进,屡试不第,当突然得知自己中了举人,高兴至极,以致突发癫狂,即是其例。
2.怒伤肝 — 怒则气上:七情伤人,惟怒为甚。怒属于情志亢奋、过激的表现,对人的健康的危害最大。暴怒伤肝,可导致肝气上冲,血随气逆,而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或昏厥等。怒不仅伤肝,而且伤心、伤胃、伤脑,故长期郁怒,可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溃疡等。
现代生理学认为:大怒可以使意识范围缩小,判断力减退,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全身肌肉紧张收缩,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更容易使人情绪失控,产生破坏性、毁灭性举动。故有“一怒毁终身”之说。
3.悲、忧伤肺 — 悲则气消:悲、优属情志消沉、消极、低落的表现。悲、忧对于中老年的健康危害甚大。肺藏魄,悲忧过度,耗伤肺气,可导致意志消沉,反应迟钝,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少气厌动,机体抵抗力下降,衰老加快等。而且过悲、过优容易产生悲观、颓废、厌世、无聊等现象。如《红楼梦》中林戴玉整日悲悲切切,忧心忡忡,最终因肺痨而亡。
4.思伤脾 — 思则气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是人们获得知识,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整理,使学得的知识由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古人有“学而不思则罔”的警句。但若思虑(思念、思考、思情等)过度则易伤心脾。伤心则心神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伤脾则致消化无力,胃纳失职,不欲饮食,胃脘胀满,大便泄泻等。
思虑过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比较缓慢的,短时间内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5.恐伤肾— 恐则气下:恐是心理怯弱,心理承受力低下,自信心不足的一种心理反映。恐惧过度,可耗伤肾中精气,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致使大小便失禁,遗尿、阳萎遗精,月经失调,甚或骨软不行,瘫软难动等。
现代生理学证明:突然惊恐,可使呼吸和循环功能抑制,出现呼吸暂停,外周血管收缩,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致呼吸、心跳骤停而导致死亡。
6.驚伤心、胆 — 驚则气乱。驚是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突发性心理反映。它反映了应变能力的强弱。《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心藏神,胆主决断,突然受驚,可损伤心神,使神无所归,胆失决断,而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目瞪口呆、失语失声等。突然惊吓,尚可使血压升高,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诱发身心疾病。
总之,七情过激、或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解除,就容易损伤脏腑,导致气血、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而影响健康,甚或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若长期情志不畅,则易诱发或导致全身器质疾病的发生。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现代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加重都与情志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高血压、脑溢血、失眠、焦虑症等;
•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胃功能紊乱(腹胀)等;
•五官科疾病,如青光眼、咽异感症(梅核气)、神经性耳鸣耳聋、梅尼埃病等;
•生殖系统疾病,如卵巢功能紊乱(月经失调)、阳萎早泄等。
•癌症,如食道癌,肝癌等。
三、七情失调的中医调理
七情失调可伤及五脏六腑,但以肝、心、脾三脏为多。主要表现为:
1.肝气郁结:表现为情绪低沉,抑郁不乐,寡言少语,胸胁闷胀,嗳气叹息,或长吁短叹,纳差腹胀;月经失调,前后不定,经期乳房、小腹胀痛;或时有眩晕耳鸣,目珠胀痛,咽喉如物堵塞,吞吐不移,情志不畅时尤甚,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等。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散结。方药可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减。
2.心肝郁热:证候表现除上述“ 肝郁” 症状外,尚有心烦失眠,胸中烦热,烦闷急躁,口苦咽干,月经先期量多,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等。治宜疏肝解郁,清心除烦。方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3.肝火亢盛: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头痛头晕,便秘尿赤,烦躁失眠,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肝泻火。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4. 胆经痰热:表现为自感心里忐忑不安,易惊易恐,时有恐惧感,恶梦纷纷,或哭笑无常,心烦易怒,心悸,胸脘满闷,食欲不振,泛恶欲呕,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热化痰,镇惊安神。方药用温胆汤加减。
5.心肝血虚:表现为心中怵惕不安,或时常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面色青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宜补益心血,养肝安神。方药用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6.心脾两虚:表现为思虑过度,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忘,心悸,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缓弱或细弱。
治宜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方药用归脾汤加减。
结 语
人有七情,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科学的调节七情,保持七情调和,使自己的精神情绪达到最佳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是当今医学与社会研究的重要科研课题之一。
总之,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境坦荡,胸怀宽广、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助人为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心态,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七情失调时,应及时进行中西医调治,以增进心身健康,防止由七情失调而引发全身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