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爱+耐心+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25:10
【给孩子最好的教养,从改变说话口气开始】养孩子是门技术活,稍不留意,要么可能让孩子养成“玻璃心”,要么养出“熊孩子”。父母的说话方式,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辅导老师建议,少说“别”,正面讲;少质问,多引导;少画×,多画√。教育是门学问,值得终身学习。@生命时报
教育就是爱+耐心+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面对大众,他们是镁光灯的焦点;面对孩子,他们是最平凡的父母。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新书《成长,请带上这封信》,汇集了张泉灵、白岩松、黄磊、黄菡、于丹、刘瑜、韩寒、安妮宝贝等30位来自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为孩子写下的家书。他们细数孩子成长中的酣畅与迷茫,期待孩子们能“遵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刘瑜:望子成龙令我不安
当《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被问到“为什么决定要孩子时”,她用了一个很常见也很偷懒的回答:为了让人生更完整。朋友反问:这岂不是很自私?用别人的生命来使你的生命更“完整”?刘瑜则无语。
因为,她总觉得,生孩子是一件自私的事,所以不敢对孩子有什么“寄望”。她甚至觉得没有几个词语比“望子成龙”更令人不安。所以,她希望女儿布谷长大后能完成自己的梦想。刘瑜对女儿说:“我祈祷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刘瑜不强求孩子与她相像。她在给女儿的信中这样说:“如果你宁愿跟你那个满脸青春痘的胖姑娘同桌而不是妈妈交流人生,那么我会为你的人缘而高兴。如果我们为'中国往何处去’以及'今晚该吃什么’吵得不可开交,如果你也像妈妈一样脾气火爆,我也希望你愤然离家出走的时候记得带上手机、钥匙和钱包。”
韩寒:那只飞蛾会变成花
2010年,小野出生,她的父亲是作家、赛车手韩寒。特立独行的韩寒对女儿的教育也颇有一套。
小野在很小的时候从奶奶那里学会了一种评判标准:害虫和益虫。有天韩寒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4岁的孩子认为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韩寒却深信这是个包容的世界。他力图让女儿懂得,黑与白、好与坏无法一概而论。他借着女儿杀虫,以严厉口吻责问她。孩子有点畏怯道:“它是坏的小动物,它是苍蝇。”韩寒反问:“什么叫坏的,什么叫好的?你不可以伤害它们,如果它们没有伤害你,知道了么……”
韩寒说罢,小野凝滞几秒,瞬间大哭。韩寒怕孩子为此反而留下更大的心理创伤,便心生一计。他把飞蛾捡起,带上小铲子,牵着小野到了一片土地,挖了一个小坑,让小野把飞蛾扔了进去,他说:“我们把它埋了起来,它就会变成一朵花。”趁孩子去拿水壶浇水的空当,韩寒跑到十几米外摘了一朵花,把花插在刚才埋飞蛾的地方。当小野看到那朵花时,惊诧得说不出话。韩寒说:“你看,就在刚才,它变成了一朵花长了出来,说明它已经原谅你了。”小野破涕为笑。
在韩寒眼中,所谓教育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曹文轩:我愿意哄着你长大
几年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妻子去美国,儿子与他共同生活。不久,他发现,事情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孩子关心的一切,都与学习无关。并且,脾气暴躁,毫无克制。
面对孩子的叛逆,曹文轩陷入两难困境。终于有一天,曹文轩对孩子动粗了。后来,他偶遇一位心理学家。他对曹文轩说:“不必焦虑,这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不过他的逆反有点超出正常值。”他的建议是:“你只有哄着他长大。” 曹文轩开始细心反思,他发现,“叛逆”的责任并不应该全由孩子承担。“教育制度、老师的境界与教育方式,还有我们通常流行的道德观、价值观,都要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责任。”
由此,曹文轩开始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好。“那种美好甚至比其他孩子还要多”。当然,孩子也在改变,知道克制自己的脾气,并在某些时候作出退让。曹文轩在信中对孩子说:“儿子,鲜亮的青春,才刚刚开始光顾你。从今以后,你生命的光彩会迷倒无数人。长大吧,不住地长大,爸爸愿意哄着你。”
毕飞宇:一根烟的成人礼
1997年,作家毕飞宇成为父亲。2014年,儿子17岁,即将成人时,毕飞宇用“一根烟”的故事对他讲述自己的成人礼。
毕飞宇读大学时,宿舍里有两个同学吸烟,他们掏出香烟的时候总喜欢“打一圈”,每个人都送一支。考虑到日后的人际关系,不会吸烟的毕飞宇接受了。“这是一个糟糕的开始,许多糟糕的开始都是由'不敢坚持做自己’开始。”毕飞宇说。
因为校内禁烟,香烟不能随身携带,毕飞宇把它放在枕头边上。终于有一天,毕飞宇的父亲来看望他时,发现了枕边的香烟。父亲什么都没说,十几分钟之后,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根,犹豫地放在桌面上。毕飞宇把香烟拿起来,是父亲亲手帮他点上的。点烟的刹那,毕飞宇差点就哭了,他认定了这个场景是一个感人的仪式——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了,他男人的身份彻底被确认了。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判。
毕飞宇在给儿子的信中这样写道:“这里头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做父亲的总是维护自己的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儿子的举动就一定恰当。”毕飞宇告诉儿子:“一个男孩到底有没有长成为一个男人,一支香烟无论怎样也承载不起。是你爸爸夸张了。夸张所造成的后果是这样的:爸爸到现在也没能戒掉他的香烟。”
张泉灵:在自己的体验里读懂世界
在镜头之外,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和普通妈妈一样,陪伴儿子的成长。一次,张泉灵偶然看到儿子的网页浏览记录——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玉兔还会醒来吗;航天员是怎样在太空拉屎的;猎户座的红巨星……张泉灵笑了,孩子的好奇心离现实世界那么远。
张泉灵认为除了阅读,能打开世界的方式就是经历。从小到大,她看过很多关于战争的书和电影。可是关于战争的概念,是在2002年的阿富汗的一根电线杆子前建立起来的。那是一根铁铸的电线杆子,被从不同方向的炮弹穿过,留下3个孔。
后来,在阿富汗一个废墟上的乡村课堂里,张泉灵看见几个30多岁的男子坐在六七岁的孩子后面。他们也是学生,在接受扫盲教育。战争持续了26年,他们从没有机会走进学校。“26年的战争,有多少轻而易举的毁灭。我只是看到最浅的表面。”张泉灵如是说。
“我能做的,就是现在多带你走一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张泉灵告诉儿子,“世界的大小,很多时候没有捷径,你得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
(原标题:教育就是爱+耐心+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教育,顺天性而为
神墨学堂聊城学校校长王浩
来源: 农村大众
编者按: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补充,民办学校的存在让聊城教育事业更呈繁荣态势。
无论是珠心算及数学英语特色课程的开设,还是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聊城的教育事业正是有了这些学校而精彩纷呈。这些学校的背后是一个个有志于推动教育事业前进的教育者们,我们无意讴歌他们的成绩抑或艰辛,我们只想把他们不一样的理念呈现给社会;我们不去探讨“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只是将更顺应学生成长的教育方式予以展示。
我们学校里有形形色色的学员,大部分孩子都在4岁到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期,因此很多家长选择送到我们学校去学习兴趣课。然而,我们总结发现,更多的家长是希望孩子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改观,很少有家长想在孩子应有的长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其实跟我们中国教育的弊端有关,我们太想把孩子培养成全才了。总觉得这样的能力很重要,那样的能力也很好,结果却是孩子失去了他本身的独特性。
非洲草原上,狮子之所以成为狮子而没有长成长颈鹿,是因为狮子需要狩猎,要的是锋利的牙齿和结实的肌肉,因为它不需要吃树上的叶子,所以大自然没有赐予它长长的脖子。自然法则永远使得长处越来越具备优势,而不需要的短处则慢慢消退掉。同样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样样都优秀呢,对一些了无大碍的短处就不需要去强行改变,因为你去改进也不见得有好的效果。
人人都具备短板,相反,人人也都有他优势的一方面。在发挥所长与弥补短板之间,我认为幼少儿阶段的孩子请一定要先选择前一项。神墨顾问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张勤一直主张我们要做天性教育,也就是顺应每个孩子的天性去教育。天性是什么?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就带来的性格。有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天性内敛,喜欢安静等等。孩子的家长往往会把活泼的孩子送去学书法、绘画等一些静的课程,想让孩子稳稳急躁性子。其实学艺术的确可以陶冶情操,只不过想真正从学习艺术角度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是不现实的。性格很难改变,与其费力不讨好的去改变它,不如顺应孩子的天性发挥他的长处,活泼的孩子往往想象创新能力比较好,同时好动的孩子运动天赋好,我想如果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去学习运动,想必取得不错成绩的概率是挺大的。只不过很多家长认为运动是不务正业,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成才。其实这样的想法与行为即好似我们一边为奥运健儿为国争光而欢呼骄傲,而一边又贬低他们的职业。一个人从事自己擅长行业会适应的很快,比较容易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随之而来的是个人自信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如鱼得水,成绩越来越好,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你很难想象让姚明去学体操是什么样子。因此在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请发现孩子的长处,然后让它不断地得到提升,当孩子在擅长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后,再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其他的兴趣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有他本身的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就有相反一面的劣势,教育的成功是培养专才,使每个个体发挥他应有的长处,找出孩子的兴趣点,这就是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孩子才能真正享受自由,一种顺应天性的自由。
孩子不能随便逗,有什么话不能和小朋友说?
感谢所有阅读、赞同和评论这个答案的同学,不过你们中的许多人夸我分析得好,让我非常惭愧!因为这个答案分割线以上的部分不是我写的啊,它的来源是一位名叫周令瑜的作者的博客,她还写了一本书,名叫《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二者的内容有很多重合的部分,推荐大家阅读她的书或浏览她的博客。而我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已~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以这个案例为例,我用图表的形式来分析“逗”孩子的实质、孩子的感受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我难受的不是别人怎样逗孩子,周周从小到大遇到过多次这样的经历,我难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经常有家长写信问我,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绝,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下面这位妈妈就为这个问题而困惑:
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最近两个月,特别喜欢打人。我观察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去亲戚家,他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开放在椅子上玩。亲戚们围过来看,还有带小孩的。别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让别人别扶他的椅子。然后,亲戚们逗他,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说:不行!我说,弟弟喜欢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他说,我不喜欢和弟弟一起玩。我说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没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会拿。他就说:同意我也不拿给他玩!
这时,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他生气的打人家。我说,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说:请不要拿我的玩具。他说,我说了的,人家还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这时有亲戚说,你这么小气,我们不和你玩了!他说:我自己玩!
其实如果过几分钟他还是愿意跟别人玩,我觉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围着他逗呢。换成是我,我也很烦。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我告诉他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他说,我说了他们还是要拿。
他还跟我说:“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们还要逗我,讨厌的很!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原因妈妈已经说到了,孩子也说出来了----不喜欢别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别人逗他的时候是不真诚、不尊重他的,这让他反感。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给弟弟或者妹妹玩,这是成人在试探这个孩子,孩子感受得到这是成人在试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议就是“打”。 可能是碍于面子,妈妈接下来的处理在孩子看来是替别人解释,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愤怒,和妈妈杠上了。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可能照顾了亲友的情绪、照顾了站在孩子旁边的弟弟的情绪,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妈妈的态度比亲友的“逗”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
那么,家长在孩子被“逗”的时候该怎么做呢?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以这个案例为例,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xx,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的对吗?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周周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亲友们的“逗”,小的时候我替她说出她被逗时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会表达后我便鼓励她自己说出感受,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为了让她敢于大胆拒绝别人的逗,我还和她进行演练。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记得一些有趣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叫我阿姨,我给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吗?你不吃我就给晓晓吃了哦!
周周:给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脚,我带你去游乐场玩。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为,我不会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乐场玩吗?
周周: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晓晓那个案例,我也用演练的方式帮她消除阴影。起初,晓晓对姨妈说的“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当时的场景,我扮演晓晓,家人扮演姨妈:
家人:晓晓,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我:你骗人,我妈妈一直都很爱我。
家人:是真的,你妈妈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顾你弟弟,没时间照顾你了。这不是说明她不爱你了吗?(大多数老大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担心妈妈不爱她了,在此我设计了这句话,打消孩子的疑虑)
我:那是因为弟弟太小,不会照顾自己。
家人:你妈妈亲口跟我说,她不爱你了。
我(大声):请不要逗我,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我们演示的时候,晓晓看得非常认真,眼里有泪光闪烁。接下来,我邀请晓晓一起演练,我扮演姨妈,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练过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复要玩“这个游戏”,我知道她已经相信姨妈是骗她的,并觉得这种“逗”很可笑,她对这个事释怀了。
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家长处理得当,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个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这就是好事。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原文结束的分割线————
看了问题补充,再说点自己的内容吧。我没有孩子,也没有兄弟姐妹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将来会不会有孩子不好说,但上面那些伤人的事情是一定不会做的,而且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也从不“逗”我,这一点非常感谢他们。
不过他们也说过杀伤力很强的话,而且还是一击必杀——
“其实本来没打算那么早要孩子的,当时想做人流的,都走到医院门口了,没狠下心就回来了,不然要是没有你,我跟你爸那会儿就离婚了。”
虽然这是个事实,但是当真不怪我啊……
好在我性格比较豁达吧~
知乎用户:Florence Wu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昨天开始激增了几百赞,突然变热门了,所以本来觉得没必要的disclaimer好像现在也变得必要了:
我写这些不代表我爸妈以及其他长辈一直这么对我;不代表我怨恨我父母;我不认同“父母皆祸害”;我爱我父母;我记录这些只为自勉。
谢谢大家。
---以下是原答案的分割线---
1. 不加节制地把孩子的糗事当笑话说,即使孩子已经明确表示不高兴了。
2. 在以上情况下,说孩子“开不起玩笑”。任何把孩子逗不高兴了的情况下,说孩子“开不起玩笑”。
3. 与“别人家孩子”情况相对应的假谦虚:两家人在一起,A家长夸B孩子,B孩子也确实成绩比A孩子好,B家长就别假谦虚说什么“一点都不好”“还是你家孩子好”或者“你们家孩子才是我们榜样呢”之类的假话了,有点技巧,真诚点,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或者“你们家孩子有很多我家孩子没有的优点”好吗。
4. 小孩有自来熟的也有不自来熟的,不要觉得我孩子和我朋友的孩子就非得成为朋友,非得玩到一块。
5. 情感绑架:“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你千万不要有心理负担啊,我为你付出是心甘情愿的……” “你出去旅游我好担心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过你可千万别因为我的担心就有负担啊……” 吐槽:哪个有良知的孩子听了会没有心理负担啊!
6. 在孩子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让孩子表演唱歌跳舞弹琴背诗等等,比如去餐厅吃饭看到有架钢琴就叫孩子上去弹。吐槽:突击之下能背谱的大约只有当下在练的练习曲奏鸣曲,然后听不懂的大人们会说哎呀你弹的这个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曲子啊弹个好听一点的,茉莉花吧。
7. 不要偷听孩子讲电话!不要偷看日记!
8. 孩子说跟朋友出去玩,就不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一一问到他们三年前的考试排名了吧。
9. 空头支票:“期末考到前十名给你买xx”“期末考到前五名带你去哪里玩”“你这次演出我一定来看”“初三最辛苦,上高中就可以轻松了”“高三辛苦最后几个月,上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吐槽:第一次看麦兜时,看到麦太说买奖励金鱼结果买了鱼蛋,说去马尔代夫结果去了山顶,哭得完全停不下来。
10. “我是为你好”:打骂,奚落,无自由,无隐私,不切实际的要求,全用一句“我是为你好”带过。
11. 最近听过杀伤力最强的一句话,几年过去还是感觉双腿发软:一个婆婆,经常拜访问好,这次来了句:xx啊,你现在工资是你同学的几倍啊?婆婆年高望重,翻脸不得,打哈哈不得,自嘲不得,完全无解。
12. 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说着“我们家是平等自由的,有什么要求都可以跟爸妈提”,然后东西不给买旅游不给去吵架不给发表意见;
发生矛盾了不给解释,一边骂一边“哭什么哭?!不准哭!”;
一边说“我们只要你高兴/身体好没有别的要求”一边问同学的成绩朋友的工资;
看孩子在玩骂他不好好学习,看他在学习骂他不爱运动,看他在运动骂他为什么不合群;
一会儿说“以后千万不要有负担”一会儿说“爸妈以后全靠你了”;
13. 教孩子占小便宜、插队,孩子如果不愿意,说他“死脑筋/不变通/不懂事/书呆子/情商低”。
知乎用户:陶拾伍
爸爸妈妈没本事,以后就要靠你啦!
这句话是我从小到大的心理阴影。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句话可能真的轻飘飘,一点儿没什么,而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他来到世界上唯一的可靠,在剥夺了他的依靠同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孱弱无依,还要给他奋斗的义务和命题,有些家长觉得这样只是在激励孩子,但是你们不知道这种行为真的给孩子的的压力真的太大了。。有点残忍
如果我将来有小孩,我希望我会告诉他,无论你父母有没有本事也好,我都会努力来为他开创一个好的环境,你尽可以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