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其他重要催眠暗示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26:42
作者:佚名 |  文章出处:网络
学校中还有一些以类催眠为机制的重要暗示源,这里且作介绍。
其一,人文环境。
某地有所很著名的中学,曾出过一大批政界、学界、商界等各界名人。在它的校园里,置放着三十多个灯箱广告。这并不稀罕。几乎稍微象样点的学校里都有这样的设施,里面都是中外名人的名言、格言。但这所中学的灯箱广告里的名言、格言全部出自于本校校友,而且是清一色的中科院院士。这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力可是太大了。分析本校学生看到这些灯箱广告后的心理反应,大致有三:其一,敬佩感!其二,自豪感!其三,在心底会涌现一种冲动——“彼能能,我何不能”?学习的动力油然而生,自信心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遗产可以继承,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花架子工程,很有它的实际意义。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在这方面多动点脑筋。我还看过一个新办校的校舍,他们把校园内的几条道路分别命名为“北大路”、“清华路”、“复旦路”。学生每天都要在这几条道上走好多次,这路名是否会对其产生某种暗示作用呢?是否会对其学习行为产生某种影响呢?我想,谁也无法完全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其二,校风与传统。
一所名校的产生是需要假以时日的。金钱可以即刻盖出漂亮的房子,购置一流的教学设施,但堆砌不出一所名校。因为,一所名校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厚重的文化积淀——校风与传统。这种校风与传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教师与学生,人们常说的“北大人”、“清华人”,着重的意思并不是指他们的工作地或学籍在那里,而是指他们的人格,他们的行为方式甚至语言风格与其校风、与其传统一脉相承,也就是说,个人特质具有浓烈的学校风格。譬如“北大人”的“张扬”,不论遇到什么事,见到什么人都是满不在乎的神态;譬如“清华人”的严谨与理性,面对任何事都讲究科学精神。
这种影响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呢?的确有直接的宣传与教育。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其校风大书于校园之内。但是,真正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大约不是这些标语口号,而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风格、学校考核学生的方式与标准、直至学校的建筑风格等等。这些因素使得生活于其中、工作于其中、学习于其中的学生时时受其熏陶、受其暗示,天长日久,“某校人”便出炉了。
其三,同学。
现在许多家长,包括有钱的,也包括没钱的,都常常会不惜重金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于是,现代汉语里又新添了一个词“择校”。对于“择校”现象,人们的评价莫衷一是。在理论层面评价时,反对者居多;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屈从者居多。也就是说,在谈到别人家孩子的时候,认为这么做不对也不好;到了自家孩子时,尽管心里不是太愿意,但最终还是这么做了。我们也不赞成花大把的钱去“择校”,不过我们认为既然这么多人都这么做,肯定有理由。这理由是什么呢?有人说好学校教师好、设备好。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至少不能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如果要找理由的话,我们认为有一个理由比较站得住脚,也符合实际,那就是好学校会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个氛围主要来自于同学。我的孩子高中考入一所很著名的中学,上了几天,回家时对我说:“他妈的,晚自习想找个人说说话都找不着,都在忙学习。”
这使我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这就是俗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述:由于人类天生具有模仿学习的本能倾向,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造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暗示影响力。虽然这种影响力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童年期,对人影响最大也最有力的是他们的父母与老师。到了少年期尤其是青年期以后,影响最大也最有力的这不父母与老师了,而是同伴。对于如今的中学生来讲,同伴主要是同学。如果同学都是志存高远,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也会受其环境氛围所感染、所暗示,从而悉心学习;如果同学中以上网、谈恋爱者居多,而让他一个人卓尔不群、遗世独立,心无旁骛地在学习,这种情况会有,但肯定不多见。
这里我们还想说一下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情境。
有一个情况大约是事实,那就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其学业水平普遍要高一些。如何来解读这一现象呢?有人说,知识分子聪明,他们的孩子也聪明。这不对,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都是“中人之智”;还有人说,那是家长有文化,可以辅导孩子。这也是一个误解。我在高校工作,学校里能够直接辅导孩子的人实在不多。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这些家庭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氛围。比如说罢,到了晚上,父母亲或在读书、或在写作,在这种环境氛围的作用下,孩子也能很安心、很专注地读书。如果父母亲在打麻将,然后让孩子到房间去做作业,可能是将物理环境控制得很好,不会有麻将声传到房间,但孩子会安心学习吗?在这种情况下,****尚不能自持,何况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孩子?
荀子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指环境完全左右人的行为,就像生长在麻丛中的蓬草,会长得很直,失去原来的形貌;而混在黑泥中的白沙,也会变成浊黑色。环境暗示的确是强有力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有两个事实是教育界人士普遍认可的。一是智力与学业成绩的确存在着正相关。研究证明、实践也表明,一个人的智力状况制约着他掌握知识与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与巩固程度。这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智力水准做保证,要想取得很好的学业成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二是智力水平并不直接决定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就曾看过智商高达142的一个孩子,学业成绩却很不理想。更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状况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属于“中人之智”。而在这一庞大的人群中,学业成就、事业成就却表现巨大的参差不齐。个中原委,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说,任何一个复杂的现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因素就是有些人的潜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释放(但没人能达到最大值),而有些人却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潜能。这种浪费与社会有关、与学校、教师有关、与家长有关,也与自己有关。总的来说,各种各样的消极暗示构成重重障碍,致使潜能的幼芽或早期就被扼杀;或后来得不到茁壮成长。如果说什么是教育最大的失败,这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教育环境硬件稍差并不是最关键的,而教育环境软件的恶劣才是最可怕的。许多家长对前者每每很重视,对后者却不以为然,甚至助荮为虐。对孩子来说,这可能是最大的悲哀。
教育,其实并不能直接给予孩子知识或能力,而是帮助孩子得到知识、形成与发展能力。在这里,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主要是指心理氛围)可能是最重要的。上面所提及的种种例证(无论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还是超级学习法),本质上说都是经由暗示而实现的环境氛围对人所造成的影响,进而出现种种迥然有异的结果。如果我们的学生(孩子)是因为天资鲁钝而学业成绩不良,我们无话可说,因为基因是没法改变的,至少在现阶段是如此;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由于种种消极暗示,或者没有给予足够的积极暗示而导致潜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岂能不后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