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关于自然给我们的拷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09:22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最近几年以来,初中语文教科书总是在不断地更换教材内容,有些老篇目被新的篇目替代去了。但我留意到,无论怎么变动,有关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文章,占据的篇目是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人类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地球村里的一草一木,健全的社会需要在文明与荒野间达成一种平衡。那么,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地球村呢?一直以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却不是这样的。也许人类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注定要与大自然相抗衡。然而,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作为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者,该反省一下如何自然界的其它物种相处,才是唯一的出路。首先,我们开始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的恩惠多多,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休戚与共,于是才有许许多多的先哲从生命的共同体出发,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从远古到今天,从现实到未来,人类都是不可能再以主宰的身份地位而独立存在了。于是,有人提出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于是,以人为本,善待自然,利用自然,改变了过去的冲动盲目、野蛮原始的破坏自然的生产方式。于是,有人用文学的手段来反思什么是愚蠢盲目和野蛮冲动,并呼吁人性要再次开化和提升,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新课改形势下的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话题文章。其中的一篇是《敬畏自然》,文章从理论上告诉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人类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人类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而另一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却从感知上告诉我们,由于人类的无知,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导致曾经美丽的仙湖消逝了。
应该到我们反思的时候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描写动物的小说《斑羚飞渡》。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七八十只斑羚在后有猎人追捕,前是悬崖峭壁的绝境中,在镰刀头羊的指挥下,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成功飞渡,摆脱绝境,为种族的延续老斑羚们在悲壮中一个个掉进了那个伤心崖。显然,作者这样写,一方面告诉我们取得生命存在的艰难,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醒人们要注意身边的环境,盲目的捕杀野生动物,同样会给人类自己带来生存危机,我们要学会爱护动物,爱护动物等于爱护我们自己。文章通过展示动物世界极其悲壮而又神奇的一幕,目的是告诫人们拯救自然势在必行,而现状却不尽乐观。
是啊,地球村,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从来就是由人与许许多多的自然物种共同组成的,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疏远了,由陌生到敌对。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天天的遭到人为的破坏。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一天天的恶化,让我们无法容忍。记得旧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一篇女作家唐敏《心中的鹰》(注:其实是从她的散文《心中的大自然》节选来的)。作者笔下的“鹰”是快乐的,从不绝望和悲观,总是庄严勇敢的,它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内涵。“鹰”是作者刻意观照的生命现象,作为一种意象而存在,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象征。遗憾的是“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它的命运掌握在我们人类手中。因为鹰脑是最好的药,可以治好班长的头痛症,所以,鹰成了唯一的牺牲品。多么荒谬的强盗逻辑,这就是人类本能的原始的动机,这也是我们现在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大跃进年代,麻雀险些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因被指定为“四害”之一,欲除之而后快,幸亏有专家提醒毛主席,说麻雀也吃害虫,不宜消灭,这才用臭虫顶上,把麻雀从“四害”名单中换下来。尽管已替换下来了,可麻雀的“害鸟”之名却似“摘帽右派”一般,始终梦魇般地伴其左右,成为人们肆意杀戮、饕餮的口实。
法国自然保护主义者梭罗认为,人是生命共同体的普通一员,人既需要文化气质,又需要泥土气息,两种状态的结合,才能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因此,他留下了“在荒野中保留着一个世界”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