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一下日本(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36:03
CONSIDER JAPAN [1962]
Norman Macrae
Sep 8th 1962 | The Economist
Chapter XII: The Front Runners
第十二章:领跑者们
日本的工业今天可以被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规划局都觉得日本没有国际优势的产业,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这些“因为自然资源的短缺与社会原因所致”的产业,在一九五九到一九六〇年的经济概括书里提到了煤矿,非铁类金属,纸浆,碳酸钠和大部分农作物。所以它的第一产业基本都被归括进了这种“被抛弃”的类别里。现在日本国内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尽快的把资源从这些地方转移到其它产业里。
第二类可以被描述为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产业。这些产业现在也在渐渐的萎缩,但同时又不是所有与其相关的企业家都愿意承认这一点。在这个“早期”名单里最突出的为棉质产品,缝纫机,自行车,皮革制品,陶瓷,合成橡胶,还有(虽然不是在这个类别里不过也有相同趋势的)混凝土。大部分这些商品-或许还可以加入拥有相似产业结构的丝绸和珍珠-都是一九三〇年代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出口物。虽然在这些大多数产品里日本的力依然很高,就算在纺织品和混凝土,它每个工人的产量(还不算每个人的工资)都要比其它国家有效率,包括不列颠。不过日本已经看不到在这些领域里它们的产能还能有多大的增长。它们的技术革新现在已经基本到了极限,外加日本可能觉得在不久的未来自己的优势将会衰退,因为有两个原因。
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其它欠发达国家正在开始进入这些产业。大部分这类生产需要庞大的人力而非资本来运作。大部分(至少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小型工厂里完成,并且已经在其它亚非(和西印度与南美洲)国家里有了基础。第二个原因为什么日本愿意放弃这些“早期工业化”产业,除了世界市场的拥挤外,世界的长期需求量也很难再有太大变化。
几乎在这些所有的产品里都渐渐的出现了替代品。一部分自然丝绸正在被人工丝绸取代,脚踏自行车正在被摩托化(或摩托助力)车辆淘汰,缝纫机正在面临(特别是在日本)成品服装的崛起和世界范围内小村庄式缝纫店的衰落。塑料开始闯入了以前属于合成橡胶,皮革和陶瓷的市场。而这对新兴国家来说也是不好的预兆。目前这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早期工业化”商品的范围已经很小。但是如果这些“早期”产品开始被需要庞大资本的新产业所替代,那么新兴国家在将来所面临的问题将更加严峻。
这也是为什么必须对日本在一九五〇年代所经历的十年发展给予特殊的评价。通过这段时期,它不仅在“早期工业化”的产业里拥有最现代的生产力,而同时又在很多“第二期工业化”或需要雄厚资本的产业里取得了成就。这些依赖于资本的产业范围广阔,但同时又很集中。到了一九五九至一九六〇年,日本的统计学家们可以公正的指出日本的人均月生产力在铁和钢(除了为制造高等工具使用的特级钢),船舶,卡车和客车(除了小汽车),电视机和收音机(特别是面对普通消费者的半导体,但还未达到制作电脑级别的半导体与零配件),铁路车头和铁轨,照相机和光学用具,小型机床(但非大型机床)基本达到(有时候超越了)西欧国家的平均指数。但是,夹在这些已经成熟的“第二期工业化”产业与那些(如小汽车和特级工具)依然落后的工业间最大的区别又是什么?
答案其实很明显,虽然从某种成都上来说有点不正当。绝大部分这类“第二期工业化”的产业在一九三〇至一九四〇年代早期当日本的全部工业系统(包括其大部分相对很低的工资)都在为战争作准备与服务时被打下了根基。日本的科技技术经历了一段坎坷(最初甚至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道路,经过不断的尝试与一开始相当可观的失误,制造了卡车(但不是小汽车),船舶,拖拉机,火车头,小型机床(如可携带的工兵装备),外加在他们后方的制铁与造钢。今天不少制作半导体收音机的小公司曾经都为军方的订单提供了测距仪和其它光学仪器部件。在有些照相机行业里也是如此。看到昨天的刀匠制作今天的碗筷,不难让人为现代德国与日本的产业结构感到好奇。
当然,作者也不认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只有战争才是对经济中高利润工业的最好刺激。不过对于一个为战争服务过的经济来说,确实帮助其通过了两种特征顺利走过了所谓的“第二期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一个特征是战争无情的迫使一个经济推动了平时只属于最现代化工业领域的生产能力。
第二个特征则是战争经济对大规模产量的要求要优先于最完美的工艺品。如果一家公司在其最新颖的生产线上出了错,与其面临破产或缝缝补补的风险,它可以继续研发后继的产品。至少在最初的阶段,战争工业不会在意国内平均生产成本要比海外同类的高。但是这也有不可避免的后果,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所使用的装备相对来说在质量与人均每小时的成本上都要比西方标准低得多。与其在国际市场上被打败(那么这些制造商就得更早的关门),它们却经历了更加漫长与艰苦的,在莱特湾的海洋上,在新几内亚的丛林里,在缅甸的泥路边。而到了此时,经济中新兴工业的基础以被不知不觉的建成。在战后的年代中,日本只为国防支付了低于百分之二至三的全国收入-特别是和其它工业国家相比使它可以把更多类似的产业转向国内与出口市场。
这篇文章现在也到了一个相对尴尬的地方。目前大部分人可能会猜测其它欠发达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掌握并且进入到“早期工业化”的产业内-能开始经济并且有效的制造纺织品,运动器具等其它此类商品。不过就算到了这里,它们可能很难找到一个需求量庞大的市场,外加这些产品本身种类的局限性。但是如果所有这些贫穷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都依赖于这些产业来推动,那么西方国家里相似的团体无疑会投诉自己将被“完全的压垮”。而不管这种控告有多么的不明智,西方国家无疑会选择用限制进口来关掉自己的市场。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大部分人可能会预测日本现在应该可以很轻松的从“第二期”产业过度到“第三期”它现在仍然是高成本制造国的先进工业里来。但也没人可以断言一定如此。对于这个国家现在可以有效制造卡车却仍然不能压缩小汽车的价格,可以低价制造工厂和写字楼但在(如给外国人居住的)西式楼房的成本上要比不列颠高出三四倍,在修造最现代高速公路依然非常昂贵的事实确实有点让人惊讶。日本承包商在这些范围内的评论经常为“在这些地方我们仍然没有经验”。
我们再次回到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基础上。在日本有这么一种说法,大部分在过去的十年间成功的产业都经历了“从低层走向高层”(比如半导体收音机的零部件承包商都在战争中制造过收音机和其它配件),汽车和其它依然不太成熟的产业则得“从高层走向低层”(比如小汽车的制造商给承包公司的订单都是它们不曾制造过的部件)。在这里很明显有一个巨大的断口。不过作者认为在未来的几年内一个或许二个日本汽车制造商可能会有重大突破,大概也是在各大制造商之间合并后,可以像大众一样成功的量产一些小型汽车。
从“第二期”工业化走向“第三期”工业化的路程很明显要比日本在最近的十年里或者更加确切的说在过去痛苦的年代里走过的道路要容易得多。而真正的问题是其它国家如何才能开始准备经历这段路程?除了不列颠,考虑到它处为各方面的领导者使它缺少了者。几乎其它所有的国家都碰巧因为战争经济经历了这段考验。就算在美国,至少早期北美大陆工业化的种子都是在为北军提供装备的时候得到了栽培。在加拿大,它的工业早苗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播下。在西殴和俄国,战争经济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而剩下的那些国家都未曾走过这段考验。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运用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发展政策,国际援助政策和其它国际补贴政策来比玛尔斯(罗马神话里的“战神”)更好的保护新兴工业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依然缺乏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