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蓉:非遗“第一”博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03:20
黄霑:多面性格的词坛鬼杰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7-20 11:50  责任编辑: 苏向东

有“词坛怪杰”之称的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

▲黄霑与女儿黄宇诗。

追思专辑《沧海一声笑》。

患上癌症后,黄霑坚持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一生写出了2000多首歌曲,其中《上海滩》、《笑傲江湖》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而他本人也成为“流行歌词宗匠”,他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
在作曲方面,他谱写的《沧海一声笑》、《倩女幽魂》、《人间道》也堪称经典作品,其声誉超越了不少职业作曲家。
身为演员,他共拍摄过六十几部电影,其中不乏无厘头喜剧、武侠剧,亦有爱情戏和文艺小品。
他曾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又与倪匡、蔡澜一同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他,就是有“”之称的黄霑。
热爱文艺 偶然出道
1941年3月16日,黄霑在广州出生,幼年时他生活的区域位于现今广州荔湾区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的一个有着西关特色的建筑,黄霑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949年,黄霑随全家移民到香港并进入喇沙书院学习,多才多艺的他担任了学校口琴队的队长,并在此期间开始参与电影的配乐和电台的配音工作,少年时精力旺盛的黄霑似乎永远不知厌倦,只要是有丁点兴趣的活动他都会参加。他12岁时便开始向香港著名的学生刊物《中国学生周报》投稿,黄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读书从不避讳种类,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都入得他的法眼,博览群书令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读书也成为了他终身的嗜好。
虽然并非专业音乐家,但黄霑的音乐功底却颇为深厚,16岁时,他拜著名口琴演奏家梁日昭为师,令他的口琴技艺日渐飞进,黄霑曾说过:“我的口琴技术一流,而且我第一次看谱就能准确且有情感地演绎出来。当时菲律宾乐师收17元一小时,我收25元一小时,是独奏乐师的价钱。”由此可见黄霑的音乐水准非同一般。
1960年,不到20岁的黄霑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此时的他又迷上了话剧,这一时期,他积极地参与校内话剧的演出,而正是话剧这个爱好,令其歪打正着,从此开始了与演艺圈的缘分。一次,黄霑与同学在学校的舞台上公开表演古装话剧《桃花扇》,由于黄霑表演时的肢体动作幅度太大,致使他一不小心跌倒在地,场下顿时一片嘘声,但黄霑并非一般人物,反应灵敏的他立刻向对戏的演员双手作揖,说了一句:“龙友兄,有劳你帮帮小弟!”而配戏的演员也迅速反应过来,配合地将他扶起,戏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台下也响起了钦佩的掌声,而当时坐在观众席的大师姚克也由此看中了黄霑,称这个年轻人有“急才”,之后他把黄霑介绍到柏港业余话剧社进行学习锻炼,同时也在其就职的丽的电视中为黄霑安排表演,让他尽情施展才华。有了用武之地的黄霑大展拳脚,他做主持、上节目、参与电影的配乐合唱。与此同时,黄霑也开始了为歌曲填词的工作。
宋本蓉:非遗“第一”博士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7-20 09:54  责任编辑: 苏向东
百科中国专题库:

宋本蓉在制作雕漆作品
耳戴一对天蓝吊坠耳环,身穿蓝色背心、灰色外套,最惹眼便是那条大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印花裤子--眼前的宋本蓉与平日印象中的博士生截然不同。健谈爱笑随和,这是她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7月3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上,宋本蓉成为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毕业生,这意味着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开始培养出高层次人才。那么,非遗保护博士是怎么“诞生”的,学些什么,未来从事哪些工作?带着一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宋本蓉博士。
从小喜欢传统文化
宋本蓉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却充满艺术气息。“我父亲以前是做园林设计的,我们家族里学画的很多,我们家3个孩子和舅舅家3个孩子都是学画的。”宋本蓉介绍道。
家庭的艺术氛围和宋本蓉本身对艺术的热爱对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她经常一个人在家。那时出版物很少,但是父母把能买的书全部买回家,家里有很多书和杂志,她一个人在家就看书。
“我最爱看的书是《红楼梦》,小学2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宋本蓉说,“在书里看到了好多令我动心的东西,后来上大学到北京,我想在北京肯定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可是费尽心思还是没有找到,我才发现,书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已经慢慢消失。”
那些美好的东西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宋本蓉萌生了想去阻止这些东西消失的想法,也为她后来选择“非遗保护”方向作为读博的专业打下了基础。
三次“吃螃蟹”
宋本蓉把自己的很多成绩都归于幸运。
“因为我赶上了3个‘第一次’。”宋本蓉说起自己的求学历程。1994年,宋本蓉顺利考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那一年是首都师范大学第一年在四川省招生。毕业后宋本蓉做了中学美术教师。六年后,宋本蓉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那一年也是文化遗产专业第一年招生。
十年前,文化遗产还鲜为人知。“当时我在查询专业时发现了‘文化遗产’这个词,就觉得特别喜欢。”宋本蓉笑着说。据宋本蓉介绍,她的硕士论文写了一个很好玩的题目,是关于明清惜字塔的研究,惜字塔是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正是这篇论文,引起了她的博士生导师田青的注意。
2007年,宋本蓉选择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三个“第一次”,同样是第一年招收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师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
博士在读期间,宋本蓉一方面做论文,另一方面也参与一些与非遗保护相关的活动,比如每年元宵节和春节都有一个“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她的工作就是,开始前联系各地传承人,开始后为观众们做讲解,通过亲身参与,对国家非遗保护的整体状况、传承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
因为博士论文的关系,宋本蓉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雕漆项目传承人文乾刚。
“博士论文写的是雕漆,好多东西要请教老师,我第一次进入老师的工作室,看到雕漆师傅们工作的场景,当时的感觉就是‘很漂亮,有难度’。”她说。
宋本蓉从小就特别喜欢红色,雕漆作品大多都是红色的,这是她爱上雕漆的一个原因。另外,她也喜欢挑战。“雕漆这个东西并不是光看就能懂的,你得实际去操作,才会体会其中的复杂,等到真正学会了,才能感受到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宋本蓉又说。
读博期间虽然很忙,宋本蓉爱上了雕漆技艺,一直在默默努力地学习,而她的悟性和艺术品味也得到了大师文乾刚的赞许。2010年2月2日,68岁的文乾刚正式收宋本蓉为徒。宋本蓉成为工艺美术行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拜师入门学历最高的弟子,此事也一度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人才,把传统的‘技艺’与‘学历’结合起来,这样传统的雕漆才会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提到宋本蓉,文乾刚颇为自豪,也对她表示肯定。与其他徒弟相比,宋本蓉艺术修养比较广泛,想法比较有新意,对她的指导,往往一点就通。
正因如此,文乾刚对宋本蓉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能把她培养成雕漆界的骨干”。如今,博士毕业的宋本蓉,留在文乾刚大师的工作室进行雕漆的工作。学习雕漆之余,她仍然参与一些非遗保护课题的研究。
[记者手记]
博士变身为非遗技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在亲自与宋本蓉的对话后,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她博士毕业后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当我们亲眼看到宏大的雕漆作品,看到精细复杂的制作程序后,我们才更深刻感受到作为“燕京八绝”之一雕漆的魅力。宋本蓉一再强调,通过读博,她对非遗保护更有了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如她所言:“国家花大力气培养了我,并不是读读理论就结束了。‘雕漆’本身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的任务不仅仅只限于雕漆,在做雕漆的同时,我还会找其他非遗保护的项目来做。对非遗保护,我会继续。”
宋本蓉:非遗“第一”博士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7-20 09:54  责任编辑: 苏向东
百科中国专题库:

宋本蓉在制作雕漆作品
耳戴一对天蓝吊坠耳环,身穿蓝色背心、灰色外套,最惹眼便是那条大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印花裤子--眼前的宋本蓉与平日印象中的博士生截然不同。健谈爱笑随和,这是她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7月3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上,宋本蓉成为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毕业生,这意味着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开始培养出高层次人才。那么,非遗保护博士是怎么“诞生”的,学些什么,未来从事哪些工作?带着一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宋本蓉博士。
从小喜欢传统文化
宋本蓉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却充满艺术气息。“我父亲以前是做园林设计的,我们家族里学画的很多,我们家3个孩子和舅舅家3个孩子都是学画的。”宋本蓉介绍道。
家庭的艺术氛围和宋本蓉本身对艺术的热爱对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她经常一个人在家。那时出版物很少,但是父母把能买的书全部买回家,家里有很多书和杂志,她一个人在家就看书。
“我最爱看的书是《红楼梦》,小学2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宋本蓉说,“在书里看到了好多令我动心的东西,后来上大学到北京,我想在北京肯定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可是费尽心思还是没有找到,我才发现,书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已经慢慢消失。”
那些美好的东西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宋本蓉萌生了想去阻止这些东西消失的想法,也为她后来选择“非遗保护”方向作为读博的专业打下了基础。
三次“吃螃蟹”
宋本蓉把自己的很多成绩都归于幸运。
“因为我赶上了3个‘第一次’。”宋本蓉说起自己的求学历程。1994年,宋本蓉顺利考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那一年是首都师范大学第一年在四川省招生。毕业后宋本蓉做了中学美术教师。六年后,宋本蓉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那一年也是文化遗产专业第一年招生。
十年前,文化遗产还鲜为人知。“当时我在查询专业时发现了‘文化遗产’这个词,就觉得特别喜欢。”宋本蓉笑着说。据宋本蓉介绍,她的硕士论文写了一个很好玩的题目,是关于明清惜字塔的研究,惜字塔是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正是这篇论文,引起了她的博士生导师田青的注意。
2007年,宋本蓉选择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三个“第一次”,同样是第一年招收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师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
博士在读期间,宋本蓉一方面做论文,另一方面也参与一些与非遗保护相关的活动,比如每年元宵节和春节都有一个“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她的工作就是,开始前联系各地传承人,开始后为观众们做讲解,通过亲身参与,对国家非遗保护的整体状况、传承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
因为博士论文的关系,宋本蓉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雕漆项目传承人文乾刚。
“博士论文写的是雕漆,好多东西要请教老师,我第一次进入老师的工作室,看到雕漆师傅们工作的场景,当时的感觉就是‘很漂亮,有难度’。”她说。
宋本蓉从小就特别喜欢红色,雕漆作品大多都是红色的,这是她爱上雕漆的一个原因。另外,她也喜欢挑战。“雕漆这个东西并不是光看就能懂的,你得实际去操作,才会体会其中的复杂,等到真正学会了,才能感受到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宋本蓉又说。
读博期间虽然很忙,宋本蓉爱上了雕漆技艺,一直在默默努力地学习,而她的悟性和艺术品味也得到了大师文乾刚的赞许。2010年2月2日,68岁的文乾刚正式收宋本蓉为徒。宋本蓉成为工艺美术行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拜师入门学历最高的弟子,此事也一度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人才,把传统的‘技艺’与‘学历’结合起来,这样传统的雕漆才会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提到宋本蓉,文乾刚颇为自豪,也对她表示肯定。与其他徒弟相比,宋本蓉艺术修养比较广泛,想法比较有新意,对她的指导,往往一点就通。
正因如此,文乾刚对宋本蓉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能把她培养成雕漆界的骨干”。如今,博士毕业的宋本蓉,留在文乾刚大师的工作室进行雕漆的工作。学习雕漆之余,她仍然参与一些非遗保护课题的研究。
[记者手记]
博士变身为非遗技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在亲自与宋本蓉的对话后,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她博士毕业后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当我们亲眼看到宏大的雕漆作品,看到精细复杂的制作程序后,我们才更深刻感受到作为“燕京八绝”之一雕漆的魅力。宋本蓉一再强调,通过读博,她对非遗保护更有了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如她所言:“国家花大力气培养了我,并不是读读理论就结束了。‘雕漆’本身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的任务不仅仅只限于雕漆,在做雕漆的同时,我还会找其他非遗保护的项目来做。对非遗保护,我会继续。”

宋本蓉在制作雕漆作品
耳戴一对天蓝吊坠耳环,身穿蓝色背心、灰色外套,最惹眼便是那条大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印花裤子--眼前的宋本蓉与平日印象中的博士生截然不同。健谈爱笑随和,这是她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7月3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上,宋本蓉成为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毕业生,这意味着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开始培养出高层次人才。那么,非遗保护博士是怎么“诞生”的,学些什么,未来从事哪些工作?带着一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宋本蓉博士。
从小喜欢传统文化
宋本蓉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却充满艺术气息。“我父亲以前是做园林设计的,我们家族里学画的很多,我们家3个孩子和舅舅家3个孩子都是学画的。”宋本蓉介绍道。
家庭的艺术氛围和宋本蓉本身对艺术的热爱对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她经常一个人在家。那时出版物很少,但是父母把能买的书全部买回家,家里有很多书和杂志,她一个人在家就看书。
“我最爱看的书是《红楼梦》,小学2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宋本蓉说,“在书里看到了好多令我动心的东西,后来上大学到北京,我想在北京肯定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可是费尽心思还是没有找到,我才发现,书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已经慢慢消失。”
那些美好的东西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宋本蓉萌生了想去阻止这些东西消失的想法,也为她后来选择“非遗保护”方向作为读博的专业打下了基础。
三次“吃螃蟹”
宋本蓉把自己的很多成绩都归于幸运。
“因为我赶上了3个‘第一次’。”宋本蓉说起自己的求学历程。1994年,宋本蓉顺利考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那一年是首都师范大学第一年在四川省招生。毕业后宋本蓉做了中学美术教师。六年后,宋本蓉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那一年也是文化遗产专业第一年招生。
十年前,文化遗产还鲜为人知。“当时我在查询专业时发现了‘文化遗产’这个词,就觉得特别喜欢。”宋本蓉笑着说。据宋本蓉介绍,她的硕士论文写了一个很好玩的题目,是关于明清惜字塔的研究,惜字塔是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正是这篇论文,引起了她的博士生导师田青的注意。
2007年,宋本蓉选择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三个“第一次”,同样是第一年招收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师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
博士在读期间,宋本蓉一方面做论文,另一方面也参与一些与非遗保护相关的活动,比如每年元宵节和春节都有一个“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她的工作就是,开始前联系各地传承人,开始后为观众们做讲解,通过亲身参与,对国家非遗保护的整体状况、传承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
因为博士论文的关系,宋本蓉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雕漆项目传承人文乾刚。
“博士论文写的是雕漆,好多东西要请教老师,我第一次进入老师的工作室,看到雕漆师傅们工作的场景,当时的感觉就是‘很漂亮,有难度’。”她说。
宋本蓉从小就特别喜欢红色,雕漆作品大多都是红色的,这是她爱上雕漆的一个原因。另外,她也喜欢挑战。“雕漆这个东西并不是光看就能懂的,你得实际去操作,才会体会其中的复杂,等到真正学会了,才能感受到雕漆具有非凡的魅力。”宋本蓉又说。
读博期间虽然很忙,宋本蓉爱上了雕漆技艺,一直在默默努力地学习,而她的悟性和艺术品味也得到了大师文乾刚的赞许。2010年2月2日,68岁的文乾刚正式收宋本蓉为徒。宋本蓉成为工艺美术行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拜师入门学历最高的弟子,此事也一度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
“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人才,把传统的‘技艺’与‘学历’结合起来,这样传统的雕漆才会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提到宋本蓉,文乾刚颇为自豪,也对她表示肯定。与其他徒弟相比,宋本蓉艺术修养比较广泛,想法比较有新意,对她的指导,往往一点就通。
正因如此,文乾刚对宋本蓉寄予更高的期望,“希望能把她培养成雕漆界的骨干”。如今,博士毕业的宋本蓉,留在文乾刚大师的工作室进行雕漆的工作。学习雕漆之余,她仍然参与一些非遗保护课题的研究。
[记者手记]
博士变身为非遗技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在亲自与宋本蓉的对话后,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她博士毕业后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当我们亲眼看到宏大的雕漆作品,看到精细复杂的制作程序后,我们才更深刻感受到作为“燕京八绝”之一雕漆的魅力。宋本蓉一再强调,通过读博,她对非遗保护更有了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如她所言:“国家花大力气培养了我,并不是读读理论就结束了。‘雕漆’本身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的任务不仅仅只限于雕漆,在做雕漆的同时,我还会找其他非遗保护的项目来做。对非遗保护,我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