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非官不能读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3:26

中国博士,非官不能读也?

默认分类   2009-11-15 21:19   阅读1813   评论97   字号:    


李 铁

最近有篇《博士退学记》的文章挺火,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北京理工大学一个叫修良章的博士生,因为与同住的另外一位博士舍友无法相处,要求换宿舍未果,在绝食抗争也无效后,选择了退学。这事本身没什么,但文章中写到的一些博士生活的细节却引人关注,博士们极端窘迫的生活出乎很多人的意外。

                        穷得滴血的博士生活

在很多人眼里,博士嘛,自然是居住在象牙塔最顶端的天之骄子,然而修章良的生活是这样的:每个月只有300块的生活费,到处欠着债;夏天只能弄俩噪音极大的二手电风扇解暑;“为了能把塑料水瓶卖个好价钱,攒了一年一大袋子垃圾堆在床下了。” ······

这些细节让人心酸,更心酸的是,这种窘迫在中国的博士生中是普遍情况。国务院学位办的一个调查显示,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平均每月的收入只有350元。除了少数理工科的学生能帮导师做一些项目而获得一些收入外,大多数博士生都是靠这点微薄的补贴熬着,而立之年后还要受父母兄弟接济,是无数博士难以启齿的现实。

在国外,博士生几乎都有丰厚的奖学金,一般来说,每个月美国大约是1600美元,法国约800欧元,德国约1200欧元,中国特区香港,每个月12500港币。这些水准都差不多相当于当地的一个小白领的收入,完全可以保证博士生安心做研究,生活得比较滋润。

在20多年前,我国对博士的补贴标准本来也是不错的,1981年是每人每月62.5元,与当时一般公务员的收入相当,足以保证生活无忧。1994年这个标准提高到200元左右,也还过得去,但15年过去了,大多数学校也还是300元左右,温饱都保证不了了。

“国家高级知识分子整天想着下顿饭在哪里,不可悲吗?国家的科研怎么会有提高和进步?” 修良章的室友汤力红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读完博士,苦尽甘不来

读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说,读书是苦,熬到毕业就出头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历来激励学子们拼命苦读的动力所在。修章良这样描述他的家人的期盼:“他们觉得读博是光宗耀祖挺有面子的事情,每个人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像灯塔一样,我出来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了。”

然而,最近的一则新闻给这种热烈的期盼泼辣一瓢冰水:9月17日,一位在浙大工作的海归博士跳楼自杀。他叫涂序新,32岁,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其后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今年6月,他作为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回国工作。涂博士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月租2000元左右,略低于市场价,从工资里扣除。涂博士的待遇按讲师发放,扣除房租后,到手的收入是2000多元。有人算过,按这个收入,他如果要在杭州买一套像样的房子,差不多要攒一个世纪。

那么,是不是将来职称上去了就好了呢?也难!虽然这些年我国高校的资金越来越充裕,但青年教师分到的蛋糕却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高校学术资源日益行政化,分蛋糕的权力都掌握在少数大佬手中,青年教师只有在大佬们的庇护下喝口清汤。大佬们富得流油,青年教师穷得滴血,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涂序新在遗书中留下这样一段话:“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建美国大业

     涂序新的自杀只是个案,但博士毕业后待遇差却是近年来的一个普遍现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来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很多是因为优秀才一直读到了博士,但工作多年后,他们依然无力回报父母亲人,待遇普遍不如以前的本科同学。

    “就图了一个名,都说我是光宗耀祖了,每次回老家,亲戚们问我挣多少钱,我都不敢直说。”一位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的博士这样对我说,在高校工作的他月收入不足三千。

面对这样的现实,国内的博士招考也越来越不景气,有很多学者都抱怨,现在招到的博士素质逐年下降。“都没什么能做学问的人了!都是些实在找不到工作混不下去的人在考博士!”

那么能做学问的优秀人才去哪里了?一部分毕业后就工作了,根本不愿意做学术研究,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出国留学去了。

根据《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2006年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中,按来源背景算,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美国《科学》杂志以美国研究生教育:头号博士培养学校现在出自中国为题载文,将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该刊还预测,在下一份十年记录中,清华、北大也将在产量上胜出。

事实很清楚:国内名牌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纷纷把出国读博作为首选,也就是说,国内博士教育对本国优秀学生没什么吸引力。

还有一个痛心的统计:1985年到2007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共计51453人,大约90%留在了美国。这支参加“建美国大业”的队伍,真可谓浩浩荡荡。

                          官员博士异常红火

去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在建立第一个博士点的26年之后,我们生产博士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按前面我们说到的这些,照理读博士是没什么吸引力的,为什么数量还是这么庞大呢?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捅出了一个真相:“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优秀的在校学生不愿意读博士,看来官员们倒是趋之若鹜。

按说博士官员多了,说明公务员素质提高了,这是好事呀。可问题没怎么简单,大家心知肚明,这些官员博士,大多数都是从政后才“弄”来的博士帽。据报载,重庆市所辖40个区县的党政一把手已有10余人取得了西南大学的博士学位。很显然,不是博士们削尖脑袋往官场里混,而是官员们往博士里混。

这些博士含金量如何,是否靠寒窗苦读来的?我们来看几个被双规的博士官员的例子。

被双规的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王益,仅用了约两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人们普遍质疑,王宜的工作地点在北京,而西南财大在成都,他怎么上课、考试的呢?日理万机的证监会副主席,如何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还发表了几篇论文的呢? 

前深圳市长许宗衡,本来是中专学历,后来官越做越大,学位也越来越高,成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和“美国国际东西方工商管理”的双硕士。

被判死缓的成都原市委宣传部长高勇,工作时是本科,仕途一路攀升,学历也上到了博士,其间甚至还当了“硕导”——指导四川一鸡精厂老板完成了硕士论文。精英,鸡精?

随着他们腐败行为的败露,其博士硕士是怎么来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人大校长纪宝成的一番话得罪的人不少,一定让很多拿着博士学位的官员很不舒服,他们好不容易树立起的“儒帅”、“学者型官员”的形象,一下子就露了馅,以后是否要在名片上加上一个博士的后缀,看来是要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