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色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2:35
古玉的色沁
作者:子冈
出土古玉的色沁除了大坑人工浇灌的水银沁和土中自然水银沁使玉器表面形成黑漆古外、还有土斑、石灰沁、地火沁、血沁(不一定红色)、铜锈沁等多种颜色。在生坑时玉肌理的色沁很难看出,经过盘玩先看到玉表面的色沁。一旦盘熟,把玉对着强光才能看到看清此玉肌理受什么色沁,受几种色沁,所以看色沁对出土古玉断理只能看出土古玉表面的色沁,如土斑、黑漆古、石灰沁和地火沁等。本篇主要谈如何看黑漆古、石灰沁断代的一般规律。三代(夏商周)古玉距今二三千年,如是大坑之王受水银浸泡的时间长,全身黑漆古,成片结块者多、黑漆古深入玉肌,颜色于老深暗如黑石,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黑如漆、明如镜、清光大发。三代古玉受石灰沁绝大部分通体一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入士。出土时表面颜色都如同石灰,质如泥土,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石灰色将逐渐变红,俗称孩儿脸。秦汉古玉距今二千年左右,大坑水银沁者较逊于三代,黑漆古虽成片但薄,虽深暗但嫩,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有可能看到玉的质地,有时还可看到玉器肌理的颜色和色沁。秦汉古玉受石灰沁通体一色,但石灰沁已有深淡之分,白玉受石灰沁色如鸡骨,日鸡骨白,黄玉受石灰沁色如象牙,日象牙白。青玉受石灰沁色如鱼骨,日鱼骨白,盘熟后各种白色都将变"孩儿脸"。唐宋古玉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受大坑水银浸泡时间短,水银沁吸人未久,玉器表面虽有黑漆古但只是局部薄片,而且是在盘玉过程中也易变色,唐宋古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已能看见古玉中是否有其它色沁。唐宋古玉受石灰沁虽也有通体一色,但颜色较淡较薄,已露玉器自然颜色,盘熟后色略变红。明代古玉即使受大坑水银浸泡但由于时间短,黑漆古已不能侵入玉的肌埋,而且黑漆古在玉器的表面也难形成。明代古玉受石灰沁,玉大部分露质地,易盘。注意受微量大坑水银沁形成的微量黑漆古和受大量土中自然水银沁形成的黑漆古很难辨别,我们只能从玉器的生熟、刀工、雕法、器型、纹饰、玉皮等去全面衡量了。地火沁是玉器受地下土中的自然热量即地火蒸烧而成,受地火沁的玉器表面也发白,但地火沁的白是石灰白和石灰沁的白不同。石灰沁的白在玉器的表面有一层白色的包浆,而地火沁的白没有像石灰沁一样的包浆。石灰沁盘熟复原脱胎后玉的颜色会变。孩儿脸",地火沁盘熟复原脱胎后玉的颜色还是白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受地火沁处盘熟复原脱胎后都将变白色。石灰沁和地火沁的区别不可不知。古玉鉴识之沁色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 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沁色]。[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增黄、晰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有二十六种。其后古玉鉴藏家刘大同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五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四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五种,黄色分为鸡蛋黄、老酒黄等八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七种。还有梨皮、橘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等共计七十五种。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沁色 看似神秘,实际上却不难鉴识。而且在实践中,也并不像陈性、刘大同讲的那样有那么多的种类。但是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刘大同先生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的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黑漆古玉上,往往有根须般并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还会透出褚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俗称[苍蝇翅]。在钉金沁古玉上,器表会出现坑坑凹凹,好像被钉子钉过一样。在牛毛纹古玉上,可见[牛毛]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状,而且有部分会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而蚀斑、蛀孔则是玉被浸蚀成斑斑点点和出现了孔洞。总之,由于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说玉器人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越重。但西北地区的土质干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东南地区的土质湿润,玉器入土易被浸蚀。因此,古人有[东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说。当然不管东南西北,这里也有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00五年冬天,在中国玉器考古论坛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首发座谈会上,山西的考古学家介绍了他们发掘的西周棚国墓葬,墓坑在地下十七米,但是却没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蚀,可想而知墓葬里的玉器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当代考古学家却在清代墓葬里发现了受到较重浸蚀的玉器。 我们判断一件古玉器的真伪,需要的是将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抵梧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抵悟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古玉]一定是伪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