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的鉴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15:12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及其仿制工艺古玉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支灿烂奇葩,了解其基本特征,掌握其辨别技巧,对认识和鉴赏古玉器有着积极的意义。古玉器的仿制技术是在各时代人们在古玉器的收藏价值不断提升,以及对其基本特征的反复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民间技艺,探讨仿制工艺的特点,对传承和保护中华民间传统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就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及其仿制工艺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以下讨论。
1、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按照古玉去仿古玉比较难,其一是很少能碰到相同的古玉,即难仿其玉质;其二是古玉有沁色,即玉在地下埋久了,受地下介质影响,产生侵蚀变质和变色,而人工难仿其质和色;其三是随着各代玉器业的兴衰,从业者技术优劣不等,工艺风格变迁,其工艺造型技术特点难于再现。因此,在讨论仿制古玉器的工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古玉器的基本特征。根据对前人资料的学习以及笔者对古玉器的认识与实践,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大致为以下四点:
(1)形制与做工符合古代制玉的古朴风格;
(2)琢工明显地繁缛和费劲;
(3)磨制痕迹或残缺痕迹表现得古老陈旧;
(4)表面沁色及其分布符合受自然侵蚀的特点.
1.1 形制与风格无论是在鉴定古玉器或者是仿古玉制作中,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都是致关重要的。大致可以从形制、饰纹、琢工、玉质等方面着眼,以各时代的时间线索来分析考察。以下就新石器时代玉器、夏与商前期的玉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玉器进行简要分述
1.1.1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由于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1.1.2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制艺较粗糙。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1.1.3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1.1.4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1.1.5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1.1.6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有刻划简练,勾勒神韵的“汉八刀”琢玉风络,是极具汉代特色的雕琢技法
1.1.7唐代玉器唐代玉器与前代玉器在风格上迥然不同,大量的写实花、鸟、虫、鱼造型和纹饰的出现是其显著特点,常见的有折枝花卉、葵花、云朵纹、人物鸟兽等。琢工颇为精细,充满生活气息和勃勃生机。在雕琢中常采用一种似凸实凹的表现手法,获得相当成功的立体效果。
1.1.8宋、辽、金、元玉器宋、辽、金、元玉器将唐代玉器进一步推向深入,出现了大量的写实的花卉、虫鸟、虎鹿山林、龙凤呈祥图案,在形神兼得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镂雕手法在这一时期运用得极为普遍,并出现一些形态逼真的仿古玉。这一时期玉雕题材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1.1.9明代玉器明代玉器质料优良,器形方正规矩,雕琢细致,线条流畅。出现以谐意美、吉、瑞的新型图案,构图罗列散漫,不拘一格。许多玉器图案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追求高雅的情趣,往往镌刻有名人款识。北方的玉器,一般粗犷,次要部位不求甚精;南方苏杭一带则追求工艺精巧,玲珑剔透。
1.1.10清代玉器清代玉雕空前繁荣,玉器种类、数量繁多。造型极为规整,方、圆、弧、折的雕琢一丝不苟。底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棱角分明。器表抛光细致,多呈油脂或蜡状光泽。从上述可以看出,随着古玉器的制作时代逐步向现代靠近,其形制与风格有如下变化:
(1)形制从器形简单、造型多为不规则形或象征性形,逐渐过渡为造型规则形或写实形的复杂器形。
(2)形制种类从为数不多的简单礼器、工具及装饰器,逐渐过渡为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礼器、器皿及装饰艺术器。
(3)玉器的题材从简单的动物、艺术性较低的繁缛纹饰,逐渐过渡为复杂的动物、人物及艺术性较高的具人文气息的图案纹饰。
(4)工艺风格从琢工粗糙,表面常有制作残痕,线条不流畅,以素面、阴线纹居多,逐渐过渡为琢工精致,表面光滑,线条刚劲流畅,阳刻纹渐多,圆雕、浮雕及镂雕的形式大量出现上述特点表明,古玉器的形制与制玉风格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是具有特殊性的,这些为鉴赏古玉器以及仿制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1.2磨制的痕迹古玉器的琢玉过程因工具和技艺落后,而总体表现为费劲和低效,再加上其久经风霜,其残留的痕迹显得古老而陈旧,其主要特征如下:
(1)表面虽光滑,但因长期把玩或埋藏,局部由于磨损或侵蚀而显得略有些“自然的小凸凹
(2)古玉器的大的圆弧面较圆滑,一般不出现“小平面”;
(3)表面残留的磨痕不甚平行,粗细不匀,深浅不一;
(4)阴纹线斜槽中残留磨痕的走向一般与线、槽壁的走向垂直;
(5)镂空透雕的孔壁中,往往残留锯搜痕迹,其走向总是顺着孔壁的走向,并常会出现细窄的通花孔壁,这一特征在现代快捷玉器加工中是很少出现的;
(6)古玉器凸出部位明显比凹进去部位磨损大,而且亮度好;
(7)古玉器上残留的磨痕为暗灰色,有油脂感和陈旧感。
(8)钻眼的孔壁除了两端孔径不一致外,还在孔壁中见有来回锥磨的痕迹。
上述特征表明,古玉器表面残留的磨制痕迹是古代琢玉工艺特殊性的印记,其特征往往是微妙的和不易察觉的,只有全面地认识它才能在鉴定和仿制中把握要领。
1.3伤残古玉器的伤残是因为长期把玩,或因为埋芷,又经盗掘出土,再经辗转流传,多次易手,总会留下偶尔磕碰或摔伤的痕迹,其主要特征为:古玉器边角部位或尖锐部位易出现不经意的崩边或裂口;崩边面或裂口断面常沾染陈旧的沁色;断面上无磨痕;断面上的凸出部位因长期把玩而略显光滑。一般来说,古玉器的伤残痕迹是较难辨别的,但如结合古玉器的其它特征,还是能够加以区别的。
1. 4沁色古玉器表面往往有沁色,是古玉器因长期把玩或埋藏,由其周围介质的侵蚀作用而自然形成的。由于介质的种类和量的不同以及被侵蚀的时间长短、或者发生侵蚀作用的环境差异,致使沁色在颜色的种类、深浅及分布上呈现较不均匀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古玉器沁色一般发生的玉石的局部,如在玉质较粗糙部位或裂绺以及伤残处,并且这些部位的沁色往往色度较为浓重。
(2)任何一个古玉器的沁色,在其颜色的深浅及分布上不会是均匀的,总是以微小的色差变化表现出自然的过渡性。
(3)个别古玉器由于其在制成时已有色皮,再经发生侵蚀作用,则会形成较大色差变化。总之,古玉器的沁色有其自然形成的特殊性,掌握这一特性,并在沁色的结构上加以区分,这对古玉器的鉴定和更巧妙地设计好仿沁工艺,都是十分有益的。
2 仿制工艺
2.1琢工的仿制仿古玉器的琢玉过程比较复杂,如宋、元、明、清。仿古玉器的生产工艺一般都有以下几道工序。
2.1.1捣沙琢玉首先需要制作玉砂。先用砧杵将石砂捣碎,再经过极细的筛子筛过。然后,漂去其浆,将净砂浸水以适用,并收集浆料,用于上光工序。
2.1.2研浆器物磨光需研制极细腻的“黄”砂(石英砂)。
2.1.3开玉用多股钢丝绞成的钢绳及浸水“黑石砂”(石榴石砂),以两人不厌其烦地在玉石切口上来回拉锯钢绳,经相当久的时间才将玉石剖开。如玉体极重,则用大扎锅开之。
2.1.4扎锅锅即砣,以木为轴,用钢板制成周边薄似刀片的圆盘,名扎锅。加以浸水“黄砂”(石英砂) ,将去净石皮的玉材截成方块或方条。
2.1.5冲锅用4分~4寸直径,2分~3分厚的钢圈制成錾锅,圈内横以厚竹枝,再将其以紫胶接在木轴上,磨玉时加浸水砂冲削之棱角,使器物成形。
2.1.6磨锅磨琢,使玉体表面细腻。
2.1.7掏堂有些器如瓶、盂等的内部空间,以钢片卷成套筒,加浸水“黑石砂”掏其膛,完后,玉中必有一根玉琏柱,则用小锤敲击,即断。
2.1.8上花凡玉器外面需琢各种图案花纹,皆用周边薄似刀口的小钢圆盘或小钢锅磨冲之,工具之大小以方便适用为度。
2.1.9打钻如有图案需镂空透雕,就需先用锥木呈钻加金钢钻粉在需镂之处打透花眼,即钻圆孔,然后再用搜弓锯搜之。
2.1.10搜弓金刚钻钻孔之后,以一条钢丝结于弯弓两端,作为搜弓。用时先解钢丝一头穿过玉孔,复经于弓头上,用横木或竖木稳住玉器,加细石英砂,顺花样以搜之,如同木工锯搜通花一样。
2.1.11打眼有些小器物如鼻烟壶、扳指、烟袋嘴等需打眼时,因手不便扶持,得用7寸~8寸高大白竹筒一个,内注清水,水上置木板数块,形状不一,或有孔,或有槽窝,用时将玉器夹在板孔中或槽窝内,再以左手握扣锥木呈钻,右手拉绷弓,使锥木呈快速旋转,并借助金钢钻粉以打眼。
2.1.12木锅器物即成,玉体平净,但尚欠光亮,当用木锅加更细的浸水砂浆以磨之。但小件玉器或有很细密花纹者,不能用木锅磨之,而用细钢针顺纹槽研磨,使纹线油亮。 2.1.13水锅将牛皮包于木锅之外,加浸水浆料研磨之上光,令玉体光亮湿润。综合上述仿古玉器的琢玉过程和古玉器的表面特征以及笔者对仿古玉器的实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工艺要领:
(1)仿制琢玉工序必须基本上与古玉器的费劲和低效的琢玉风格相仿,切忌使用快捷的电动工具。
(2)磨料必须使用散砂,并且散砂颗粒的大小不甚均匀,磨制时,只能用浸水散砂法,并以钢或木质的磨砣来冲磨,不能使用胶合成型的磨砣,这样能使表面残留磨痕与古玉器的近乎一致。
(3)线槽部位只能使用钢针加散砂来研磨,可使线槽壁上的残留磨痕与“扇棱”相仿。
(4)圆弧面的成形需在慢速磨砣上滑动冲磨来实现。并以细砂冲磨掉所有的微小棱面,可使其没有任何“小平面”。
(5)对镂空透雕玉器,必须使用搜弓锯来拉开所有通花,并注意留有细窄的通花,这样能使所有通花孔壁近乎逼真。
(6)钻眼必须用来回旋转的锥木呈钻,外加浸水金刚钻粉来完成,以使孔的两端及内部形成与古玉器的钻眼孔壁相仿的特征。 (7)使用皮砣和砂浆将所有表面上光,只要使表面磨痕达到油脂感即可,切忌上得很亮,也即上光要见好就收,否则就很难产生陈旧感。可以相信,若按上述要领来仿制古玉器,其效果就能基本达到以仿乱真的程度。
2.2伤残的仿制玉工琢制仿古玉时,常需要做出人为伤残,常见的人工致残手法有以下三种:
2.2.1砣碾致残多用极小的砣子或钢锥,在器表上碾出圆形或椭圆形深浅不一的点状坑,或划出长短不等的道,似遍体鳞伤的磕碰致残。若仔细观察,则可分辨出系由大小不等的纹点或随手线组成的斑痕。
2.2.2砂磋毛道在器表做出或多或少的隐约可辨的毛细划道。表示长期传世所遗留的摩损痕迹。做法是对器表面部分抛光,一部分保留粗面;也可以在器表抛光后,局部敷以玉砂稍加摩挲。如借助放大镜观察,这种毛细划道常分布较有规律性,且线条分明,清晰且新,与真品的模糊痕迹明显不同。
2.2.3敲击致残在器身轻轻敲打,使伤而不脱,造成棉白斑。或在器口部或玉器边缘敲打,造成残缺。有时把完整的玉敲断,再加粘接。为掩饰断裂口的新痕,常在这些部位进行特殊的染色处理,有时反而欲盖弥彰。
2.3沁色的仿制在《玉纪补》中记载有下列几种玉器仿沁色的方法:
2.3.1石灰古法通过烧烤玉器使其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但是,同真古玉相比,其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2.3.2血丝沁法在羊腿中植入小件玉器,数年后取出后,表面会形成如传世器上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同真古玉相比,羊玉略显干涩。
2.3.3土花血斑法将玉器放入刚杀死的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几年后,玉器表面会产生土花、血斑,俗称狗玉。但是,这种玉器表面常保留有新玉的色质。
2.3.4水坑古法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但是,这种仿古玉一般显得造作并不自然。
2.3.5牛毛纹法把玉器放入浓灰水和乌梅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成细如发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2.3.6叩锈法把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屑蚀出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2.3.7卤提法用“卤提”之法上色,颜色渗入玉肌,灰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3 结论
综上所述,仿制古玉器是在某一历史阶段模仿早一个历史阶段玉器的产物,无论在琢制方面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难以达到逼真,即使形制维妙维俏,其神韵也相去甚远。可以这样说,仿古玉器实质上是以间接的方式尽可能地其作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在仿制工艺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如琢工仿制中,采用与古玉器制玉风格相仿的散砂工艺;在搜锯细窄通花、滑动冲磨弧面、来回旋转的锥木呈钻眼等细微工序上把握要领,使仿制器近乎逼真;又如古代玉器在长期受到土埋、水浸等不同条件的影响下,玉质、玉色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玉匠在选材时就必须把握住这个特点,往往要选用那些苍黄、杂色、葱色或有边皮的类似出土玉器的玉材;有些必须经过染色等特殊技法来仿照古玉的沁色;另外,古玉在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多少会留下一些伤残痕迹,为模仿这些伤痕,玉匠们发明了以砣碾钻凿、细砂磨挲或敲击等多种致残方法。这些特殊的琢工、染色及致残等仿制工艺都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玉器制作技术,延续和推动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