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运乾之古音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8:08
一 前言
曾运乾字星笠,晚自号枣园(1884—1945),湖南益阳人。曾氏于声韵之学创获甚夥,如《切韵五声五十一类考》、《喻母古读考》等,皆著闻于世,其分古韵为三十摄,虽未见正式发表,公之于世,然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七《曾星笠传》述及曾氏之古韵分部云:
古韵分部,自清儒顾、江、戴、段以下,至近日余杭章氏,分析益精,江慎修继顾亭林之后,析《广韵》之真、谆、臻、文、殷、魂、痕、先为一部,元、寒、桓、删、山、仙为一部。段氏承之,更析真、臻、先与谆、文、殷、魂、痕为二,戴氏与段氏书,谓江先生分真以下十四韵为二,今又分真以下为三,讵脂、微、齐、皆、灰不分为二,盖嫌其阳声三分而阴声只二分,不相称合也。于是戴氏仍返从江氏之说,取段氏所分之真、谆二部合而一之。君谓段氏知真、谆之当分为二,而不悟脂、微、齐、皆、灰之当分,非也。戴氏因脂、微、齐、皆、灰之未分,而并取真、谆之应分为二者合之,尤非也。齐与先对转,故陆韵以屑配先,灰与痕魂对转,故以没配痕。三百篇虽间有出入,然其条理自在也。君既析齐于微,与屑、先相配,又参稽江、段、孔、王、朱、章诸家之成说,定为阴声九部,入声十一部,阳声十部,合之为三十部。于是古韵分部臻于最密,无可复分矣。
杨氏所述乃曾氏古韵三十部之首见于著录者,然其三十部之名称犹未揭示也。
二 曾运乾之古韵学
公元1969年,余撰写博士论文《古音学发微》时,见李国英《周礼异文考》,所言假借,以曾氏三十摄为说,余钩稽其所引用,仅得二十八摄,计阳声八摄,曰:安、@①、因、婴、央、应、音、奄八摄;阴声九摄,曰:阿、威、衣、益、乌、讴、幽、噫、夭九摄;入声十一摄未有专称,但以阴声九摄及阳声音奄二摄各有入声,其名即称为某摄入声。如:阿摄入声、威摄入声、衣摄入声、益摄入声、乌摄入声、讴摄入声、幽摄入声、噫摄入声、夭摄入声、音摄入声、奄摄入声等十一摄。以其未备三十之数,因走访李国英氏,承告曾氏三十摄,未经发表,其所据者,乃鲁实先师之手抄本,阳声有邕、宫二摄之名,亦李氏所告知,谨此致谢。
实则曾氏三十摄较黄侃二十八部所多出者,乃将黄氏灰部分为威衣二摄,然威、衣二字实为同部,皆属王力微部。观李氏所用,似以威表微部,衣表脂部。曾氏以衣表脂部音,若非后人误引,则其标目不当,衣摄宜换作翳摄或伊摄,方可以表脂部,而免致混淆。惜实先师久归道山,未克当面讨论,殊为可憾。今鲁师弟子多喜用曾氏三十摄,是否可以斟酌改名,以免混淆不清。又阴声益部,实所以表支部之音,然益为入声字,以入声字表阴声之韵摄名,亦所不宜,若从戴震改为娃部,则无遗憾矣。
持曾氏三十摄与王力晚年三十部相较,竟若析符之复合,其非知者之所见略同耶?因表而出之(表一)。
表一
王 之 职 蒸 幽 觉 冬 宵 药 侯 屋 东 鱼 铎 阳 支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力           ①
噫 噫 应 幽 幽 宫 夭 夭 讴 讴 邕 乌 乌 央 益
曾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运   入     入     入   入     入   ②
乾   声     声     声   声     声
王 锡 耕 歌 月 元 脂 质 真 微 物 文 缉 侵 叶 谈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益 婴 阿 阿 安 衣 衣 因 威 威 @①音 音 奄 奄
曾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摄
运 入     入   ③ 入     入   入   入
乾 声     声     声     声   声   声
①王力《诗经》韵分二十九部,并冬于侵,然其战国韵部冬部仍从侵部分出,其谐声表侵部谐声偏旁自冬声至宋声,即冬部字也。
②曾运乾以益摄代表支部欠妥,益乃入声字,非阴声也。应从戴震以娃代表支部,较合音理。
③曾运乾以衣摄代表脂部欠妥,衣字乃微部字,属曾氏威摄字,非脂部字也。宜改作伊摄较为合理。
④曾氏衣摄入声亦应改伊摄入声为宜。
因曾氏三十摄未列谐声表,后人每以段玉裁十七部谐声表相换算,致生错误,今以王力三十部相对照,则查王力之谐声偏旁表,即可知曾氏三十摄为何摄,故为之列对照表如上。
余作此说竟,得见曾运乾弟子郭晋稀为曾氏所整理之《音韵学讲义》,(注:《音韵学讲义》曾运乾著,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1版。)于古音三十部之名称乃有较清晰之概念,兹录其三十部于下(表二):
表二
阴    声         入    声
@②第一 @②、之      德第二 德、职
齐半第四 齐、支、佳     锡第五 锡、昔、麦
歌戈第七 歌、戈、支、麻   曷末第八 曷、末、薛、xiá@
③、月
灰第十 灰、脂、皆、微    没第十一 没、迄、shù@④、
黠、物
齐半第十三 齐、脂、皆、微  屑第十四 屑、质、栉
模第十六 模、鱼、麻     铎第十七 铎、yào@⑤、陌
侯第十九 侯、虞       屋第廿十 屋、烛、觉
萧第廿二 萧、尤、幽     沃第廿三 沃
豪第廿五 豪、宵、肴     铎半第廿六 铎、yào@⑤
合第廿七 合、缉、洽、乏
tiē@⑦第廿九 @⑦、盍、y
è@⑧、狎、业
阳    声
登第三 登、蒸
青第六 青、清、耕
寒桓第九 寒、桓、仙、删、元
痕魂第十二 痕、魂、欣、谆、山、文
先第十五 先、真、臻
唐第十八 唐、阳、庚
东第廿一 东、zhōng@⑥、江
冬第二四 冬
覃第廿八 覃、侵、咸、凡
添部第三十 添、谈、盐、衔、严
其三十部实据黄侃古韵二十八部为基础,将《广韵》齐韵一分为二,半与支佳合,以配入声锡、昔、麦,阳声青、清、耕;半与脂、皆、微合,以配入声屑、质、栉,阳声先、真、臻。另将黄侃与豪相配之沃韵,移以表萧之入,以配阴声萧、尤、幽。复析铎、yào@⑤之半与陌合,以配阴声模、鱼、麻,阳声唐、阳、庚;析铎、yào@⑤之另半,移以表豪之入,以配阴声豪、宵、肴。曾氏此说,则有得有失,其得者将齐韵析而为二,一以配锡、青,一以配屑、先是也。至其移沃以配萧则非,盖萧为四等韵,沃为一等韵,非其类也;析铎之半以配豪,其说亦非,铎韵偏旁,非豪之类也。则当如何处理方是,余以为当析锡之半以配萧,锡为四等韵,萧亦四等韵也;至于豪韵仍依黄侃以配沃,盖豪为一等韵,而沃亦一等韵也。除此之外,曾氏以微韵半属灰第十,半属齐半第十三,亦属非是。《广韵》微韵,无论从谐声看,从阴阳入之相配看,皆只能列入灰部,而无列入齐部之理,曾氏所以以衣表脂部者,亦因微韵列入齐半而误也。从三十部之标目,非常显然,曾氏以黄侃二十八部为基础者也。
以此三十部与三十摄对照则@②第一为噫摄,德第二为噫摄入声,登第三为应摄;齐半第四为益摄,锡第五为益摄入声,青第六为婴摄;歌戈第七为阿摄,曷末第八为阿摄入声,寒桓第九为安摄;灰第十为威摄,没第十一为威摄入声,痕魂第十二为@①摄;齐半第十三为衣摄,屑第十四为衣摄入声,先第十五为因摄;模第十六为乌摄,铎第十七为乌摄入声,唐第十八为央摄;侯第十九为讴摄,屋第二十为讴摄入声,东第廿一为翁摄,萧第廿二为幽摄,沃第廿三为幽摄入声,冬第廿四为宫摄;豪第廿五为夭摄,铎半第廿六为夭摄入声;合第廿七为音摄入声,覃第廿八为音摄;@⑦第廿九为奄摄入声,添第三十为奄摄。余撰《曾运乾古韵三十摄榷议》一文,考订曾氏衣摄标目不当,当改称伊摄,因衣字属灰部第十,伊字方属齐半第十三,屑第十四当称伊摄入声;益部标目不当,当改称娃摄,锡第五部当称娃摄入声。曾氏三十摄之名,郭晋稀《音韵学讲义·广韵学·广韵补谱》有翁摄,无邕摄,其《音韵学讲义·古纽及古韵学·谐声声母》则有邕摄而无翁摄,东部以翁或邕标目,当为前后之说,若对之摄为阴声讴摄及讴摄入声,讴为一等侯韵字,则当以一等韵之翁字相配,较合音理。余复据蔡信发兄《曾运乾古音三十摄表补正》补缀曾氏三十摄谐声表,今录于下:
附图
附图
附图
附图
三 曾运乾之古声学
曾氏证《广韵之五声五十一纽》云:
陈东塾依《广韵》切语上字联系,分为四十类云:“唐末沙门则少四类。字母明、微二类,《广韵》切语上字同一类;字母照、穿、床、审、喻五类,每一类《广韵》切语上字分二类,故四十类为三十六类也。”今按:照、穿、床、审、喻各分二类,《广韵》切语,绝不相溷,陈氏分为十类,既得之矣。明、微二类,陈氏囿于方音,而bìng@⑨合之,非《切韵》本例然也。至于喉音之影,牙音之见,溪、晓[,匣母以子类为轻声]。疑,舌音之来,齿音之精、清、从、心凡十部, 依《切韵》声音之例,皆应各分二母者也。盖声音之理,音侈者声鸿,音yǎn@⑩者声细。《广韵》切语,侈音例为鸿声,yǎn@⑩音例为细声;反之,鸿声例用侈音,细声例用yǎn@⑩音,此其例即见于法言之自序云:“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上四字移、夷、居、俱,明韵[,即切语下一字, 音学也]。之易于淆惑者;下四字苏、相、于、胡,[,古声及《切韵》匣、于为类隔,余别有考证四十条]。明切[,即切语上一字,声学也]。之易于淆惑者。故支、脂、鱼、虞皆举音和双声,以分别韵部之意;先、仙、尤、侯皆举类隔双声,以明分别纽类之意。如先苏前切,苏、相不能互易者,先为真韵之侈音,苏在模韵亦侈音也。例:音侈者声鸿,故先为苏前切也。仙相然切,相、苏不能互易者,仙为寒韵之yǎn@⑩音,相在阳韵,亦yǎn@⑩音也。例:音yǎn@⑩者声细,故尤为于求切也。侯胡沟切,胡于不能相易者,侯为虞韵之侈音,胡在模韵亦侈音也。例:音侈者声洪,故侯为胡沟切也。是故法言切语之法,以上字定声之鸿细,而音之yǎn@⑩侈寓焉;以下字定音之yǎn@⑩侈,而声之鸿细亦寓焉。见切语上字其声鸿者,知其下字必为侈音,其声细者,知其下字必为yǎn@⑩音矣。见切语下字其音侈者,知其上字必为鸿声,其音yǎn@⑩者,知其上字必细声矣。试以一东部首东、同、中、chóng@(11)四字证之:东、中、同、chóng@(11)皆类隔双声,此与先、仙、尤、侯一例。东德红切、同徒红切,德、徒鸿声也,亦侈音也;红侈音也,亦鸿声也;故曰音侈者声鸿,声鸿者音侈。中陟弓切,chóng@(11)直弓切,陟、直细声也,亦yǎn@⑩音也;弓yǎn@⑩音也,亦细声也。故曰音yǎn@⑩者声细,声细者音yǎn@⑩。四字同在一韵,不独德、陟、徒、直不能互易,即红弓亦不能互易,此即陆生轻重有异之大例也。东塾举此四字,以明清浊及平上去入,而不知声音之yǎn@⑩侈鸿细,即寓其中,故其所分声类,不循条理,囿于方音,拘于系联,于明、微之应分者合之,影等十母之应分者亦各仍其旧而不分,殆犹未明陆生之大法也。今辄依切语音侈声鸿、音yǎn@⑩声细之例,各分重轻二纽。陈氏原四十类,加入微、影[,二 ]、见[,二]、溪[,二]、晓[,二]、匣[,二即陈氏所分之于类]。疑[,二 ]、来[,二]、精[,二]、清[,二]、从[,二]、心[,二] 十一母,故四十类为五十一纽也。(注:曾氏此说亦见于《东北大学季刊第一期·切韵五声五十一类考》。)
曾氏在牙声声母分匣一、匣二两类。并云:
匣一 鸿声侈音。胡、乎[,户吴切,模韵]。户[,侯古切,姥韵]。侯[,户钩切,侯韵]。下[,胡雅切,麻韵一]。黄[,胡光切,唐韵]。何[,胡歌切,歌韵]。共七字胡乎户侯四字递用相系联。
匣二 细声yǎn@⑩音。于[,羽俱切,虞韵]。羽、雨[, 王矩切,虞韵]。王[,雨方切,阳韵]。云、yún@(12)[,王分切,文韵 ]。韦[,雨非切,微韵]。有[,云久切,有韵]。永[,于憬切,梗韵二]。远[,云阮切,阮韵]。荣[,永兵切,庚韵二]。为[,@(13)支切,支韵]。洧[,荣美切,旨韵]。筠[,为@(14)切,谆韵]。营[,余倾切误,应作于倾切,清韵]。共十五字为一类。此类即江水《音学辨微》、 陈澧《切韵考》所分之喻母三等。
曾氏《音韵学讲义·广韵学·第四节喻母分隶牙舌音》云:
古韵之说,导源于顾亭林,古纽之说,导源于钱竹汀,钱氏言古无舌上音及轻唇音,近世章太炎复本其例,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其言既信而有徵矣。自宋以来,等韵书中,尚有横决@(15)驳,乱五声之经界,为钱章所未暇举正者。如喉声影母独立,本世界制字审音之通则,喻、于二母(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本非影母浊声。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部仵秩然,不相陵犯。等韵家强之与影母清浊相配,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者也。证明于下:
先证喻母三等字古隶牙声匣母:
凡《广韵》切语上一字,用于(羽俱切)、羽、雨(并王矩切)、云、yún@(12)(并王分切)、王(雨方切)、韦(雨非切)、永(于憬切)、有(云久切)、远(yún@(12)阮切)、荣(永兵切)、为(@(13)支切)、洧(荣美切)、筠(为@(14)切)、营(于倾切,今《广韵》于作余,自系字误。观全书通例自知,江慎修《四声切韵表》、陈兰甫《切韵考》均未能举正。)十五字者,为喻母三等字,与喻母四等字不通用,文中称于母。
凡《广韵》切语上一字,用胡、乎(并户吴切)、户(侯古切)、侯(户钩切)、下(胡雅切)、黄(胡光切)、何(胡歌切)七字者,为匣母。
古读营(于倾切)如环。《韩非子》:“自营为私。”《说文》引作自环。按:环、户关切,匣母。……
次证喻母四等字古隶舌头定母:
凡《广韵》切语上一字用余、馀、予(以诸切)、夷(以脂切)、以(羊巳切)、羊(与章切)、弋、翼(与职切)、yǔ@(16)(余吕切)、移(弋支切)、悦(弋雪切)十一字者,为喻母四等字,与旧喻母三等字(即于母)不通用,今仍称喻母。
凡《广韵》切语上一字用徒(同都切)、同(徒红切)、特(徒得切)、度(徒故切)、杜(徒古切)、唐、堂(徒郎切)、田(徒年切)、陀(徒何切)、地(徒四切)十字者,为定母。
凡《广韵》切语上一字用直(除力切)、除(直鱼切)、场(直良切)、池(直@(17)切)、治、持(直之切)、迟(直尼切)、zhù@(18)(直吕切)、柱(直主切)、丈(直两切)、宅(场伯切)十一字者,为澄母,古读如定母。
古读夷(以脂切)如弟。《易·涣》:“匪夷所思。”《释文》:“夷荀本作弟。”又《明夷》:“夷于左股。”《释文》:“子夏本作睇,又作@(19)。”《说文》:“@(20)、从鸟、夷声。”重文作tí@(21),从鸟弟声。按:弟徒礼特计二切,睇特计切,tí@(21)杜奚切,并定母。
古读夷(以脂切)如陈,实如田。《左》僖元年:“邢迁于夷仪。”《公羊》作陈仪。按:陈从申声,古音如田。《史记》齐田氏,即陈氏也。申本古diàn@(22)字,《淮南子·天文》:“庚子干丙子夷。”注云:“夷或为diàn@(22)。”夷之读为diàn@(22),犹夷之读为陈矣。按田徒年切,diàn@(22)堂练切,均定母。陈直珍切。(注:按曾氏此说后见于1928年《东北大学季刊第十二期·喻母古读考》,发表时,较《喻母分隶牙舌音》增益两段,兹举其与所引二文最有关系者入正文。)
曾氏尝云:
作此说竟,或有疑予说虽合古读,而陆生制《切韵》时,喻、于未必异读,匣、于未必同纽,今请有以明之:
按:法言《切韵》自序,首述全书之大例云:“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上四字举音和双声,以明分别部居之意;支脂分部,古韵为灰齐两部,段玉裁所咤为独得胸襟者,鱼虞分部,古韵为模侯两部,江永从顾氏音表析出者。下四字举类隔双声,以明分别等第之意。先苏心母一等字,仙相心母二等字;侯胡匣母一等字,尤于匣母二等字,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相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者也。《切韵》全书大例,统括于此二语中,开卷东、中、同、chóng@(11)四字,即将此例复述。拙著《切韵释例》、《广韵补谱》即全根据此二语。若如今等韵,则侯在匣母一等,尤在喻母三等,尤侯两字,分隶两类,与上举支、脂、鱼、虞、先、仙六字之各为双声者,不侔矣。此徵之法言自序,而知匣于在当时同隶一纽者也。
综合以上所引,可知曾氏在古声纽上研究之成绩,厥为喻三古归匣,喻四古归定。罗常培尝誉曾氏此说乃自钱大昕后,考镜古声母最有价值之文章。
四 结论
我们细加推敲,其所以有此成就者,仍在于对《广韵》之深厚了解。其《广韵补谱》几与黄季刚先生《声经韵求古音表》如出一辙。曾氏尝云:
近人黄季刚就《广韵》二百零六韵中,考得古本韵三十二韵,表之于次。
阴声 歌戈    灰  齐 模 侯 萧 豪 @②
阳声 寒桓 先 痕魂 青 唐 东 冬   登  覃 添
入声 曷末 屑  没  锡 铎 屋 沃   德  合 @⑥
从古本韵三十二韵以考古韵,即二十八部。其中“歌、戈”、“曷、末”、“寒、桓”、“痕、魂”八韵,于古本为四部,即阴声八部,阳声十部,入声十部。知此三十二韵为古本韵者,以韵中有十九古本纽也。因此三十二韵中止有古本纽,异于各韵之有变纽,故知为古本韵。又因此三十二韵中止有十九纽,故知此十九纽实为古本纽。本纽本韵互相证明,一一吻合。(注:引文见《音韵学讲义·广韵学·第七节》注文[一]。)
可见曾运乾氏古音学与黄侃之学十分类似,曾氏比黄侃二十八部所以多二部者,见先屑类无阴声相配,故分齐之半以配先齐,又以豪无入声,故割铎半以配之。虽有是有非,其据黄侃二十八部而加以增补,则脉络鲜明者也。古声方面,虽喻三古归匣、喻四古归定为其独见,实亦由于古声十九纽而来。曾氏与黄氏,同在东北大学同事,二人或曾相互讨论,于黄氏之缺失有所深知,故能对黄氏古音学说加以补苴者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囚下加皿
@②原字为口右加台
@③原字为辖的繁体字
@④原字为术的繁体字
@⑤原字为药的繁体字
@⑥原字为钟的繁体字
@⑦原字为情的左半部右加占
@⑧原字为叶的繁体字
@⑨原字为仆的左半部右加并
@⑩原字为合下加卉的下半部
@(11)原字为虫的繁体字
@(12)原字为云的繁体字
@(13)原字为草的上半部下加远的繁体字
@(14)原字为斌下加贝的繁体字
@(15)原字为路的左半部右加春
@(16)原字为与的繁体字
@(17)原字为离的繁体字
@(18)原字为伫的繁体字
@(19)原字为目右加夷
@(20)原字为夷右加鸟
@(21)原字为弟右加鸟
@(22)原字为电的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