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杀手 扭曲了社会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34:56
以撰写犯罪小说著称的英国女作家珍姆丝(P.D.James),曾表示,「真实生活和小说故事间的分界,往往可以如此的模糊与危险。」周前,发生在英格兰北方宁静市集小镇路斯伯利的「杀手莫特」(Raoul Moat)事件,再度使人想起小说家的话。
卅六岁的莫特有家暴纪录,因伤害罪坐牢十八个星期出狱后,枪杀前女友和她的新男友及一名交通警察。造成一人死亡、两人受伤,其中受伤的交警因为莫特朝着他的脸部开枪,导致终身失明。开枪射杀三人后,莫特公然向警方宣战,誓言「见一个,杀一个。」
为了追捕莫特,英国警方发动了历史上最大的人肉追捕行动,上百名武装警力、蒙面狙击手,加上军方特种部队SAS野外专家和皇家空军「旋风」战机,纷纷加入这项缉凶行动。连续六天,却连莫特的确切行踪都掌握不到,到了第七天,才团团围住现身在小镇河堤上独行把手枪挂在脖子前的莫特。
经过六小时对峙,双膝跪在地上的莫特举枪自尽。这一切,尽收在电视现场报导和平面媒体摄影下,如真似幻,如幻似真。莫特的故事并未因此结束。除了莫特的老母亲说,「他最好去死!」外,他的哥哥谴责英国警方「公开处死」莫特;他的朋友说,莫特是个好人。不认识他的人,对他产生巨大同情,莫特自尽的草地上,放满了鲜花和卡片与留言。从英国各地开上数小时车程,前往路斯伯利献花者,大有人在。警方公布莫特最后出现在CCTV上的面孔,成了热买T恤的新图案,每件八英镑,才出炉就缺货。
一位廿一岁的单亲母亲,为莫特在脸书设立了一个哀悼网页,称他为「传奇」,四十八小时内,超过三万八千人响应,一片拥护称颂和同情莫特声音,震惊了英国首相卡麦隆。卡麦隆跳出来在国会中指出,「我的观点,莫特是个杀人凶手,一个谋杀犯,如此而已。看一下他的受害人和他们的家属…」,英国政府要求脸书拿下哀悼莫特的网页,但遭到脸书拒绝。在唐宁街首相府和脸书相持不下,设立该网页的单亲妈妈最后同意取下哀悼网页,但坚持,「莫特在我家是传奇。」
一个杀手如何会变成传奇呢?英国犯罪学学者把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代英国社会经验,与一九九七年黛安娜王妃猝逝,渲染式的公众情绪相比,指出类似广大同情的背后,反射的往往是许多个人的压抑与不满,人们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藉此宣泄自我情绪。莫特在戏剧性的追捕行动中,成功的把自己化身为求助无门的「受害者」,成为社会边缘人的「战士」。
这种现象,在英国并非首见。一九五○到六○年代,发迹伦敦东区的著名黑帮双胞胎首脑「克雷兄弟(Kray Twins),持枪抢劫、暴力谋杀,无所不干,却是当代英国社会名人,大众对他们既爱又怕。而以「克雷兄弟」为背景拍摄的影片、发展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哈利波特」作者罗琳曾透露,自己笔下的「Lord Voldemort 」,就是受到「Kray Twins」的名号一度是禁忌的启发。罗琳书中大部分的巫师因为太畏惧「Lord Voldemort 」,而不敢直呼其名,只说「你知道是谁」(you -know-who ),或者,「他,不可呼其名」(He-who-must -not-be named )。
「火车大盗」毕格斯(Ronnie Biggs )是另一个例子。毕格斯一九六三年和同伙抢劫邮政列车,受害火车司机终身成为植物人。服刑一年后,毕格斯越狱大逃亡,从法国、澳洲、巴拿马到巴西,整整三十六年,英国警方追捕无效。毕格斯从抢匪摇身变为传奇,他在巴西的居所,成了观光胜地,旅客争先恐后的跟他合影,毕格斯自己也以英雄自居。
这样故事,重复在真实生活中上演。上周发生在英国的杀手莫特事件,只是再度提醒大众类似的社会扭曲现象而已。而在这种谋杀者与传奇英雄混淆的分界间,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