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3:32

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

(2009-09-20 09:25:55)转载 标签:

杂谈

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这是现代教育科学向各学科教师提出的新课题。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较之其它学科,学习目标的确定更加困难,因而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美国学习心理学家加涅在他的《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对知识的掌握他使用了“言语信息”这个术语,似乎意在强调言语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美国的另一位学习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以研究“有意义的言语学习”著称,他把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区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很自然,每一种学习都有自己预期的学习后果,即学习目标。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言语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知识)和自己独特的学习内容(言语知识、言语能力和言语习惯)。尽管二者不尽相同,但“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却是共同的,即要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可以说,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 目标的核心内容。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学后应产生的事前标志,是在主观上预先建立起来的教学和学习形象。语文教学目标中既包含了“教”的目标,又包含了“学”的目标,但在通常情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了单纯“教”的目标。这就从总体上达不到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应该说,这也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 要原因。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是多阶段、多层次、多规格的统一体,它体现和贯穿在语 文学习的全过程。
    一、语文预习目标的确定
    预习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习语文新知识的起点。
    语文预习目标可分为:初中或高中阶段的语文预习目标;一册或一学期的语文预习目标;一个单元的语文预习目标;一篇语文课文的预习目标。前一个方面的目标属于阶段目标,后三个方面的目标属于具体目标。
    (一)阶段预习目标的确定
    阶段预习目标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前对初中或高中学段语文学习的整体把握和定向控制。阶段目标可把初高中各划分为一个阶段,分别制订出初中目标和高中目标,也可把每一年级作为一个阶段,分别制订出初中一年级目标直至高中六年级目标。例如,魏书生老师将初中学段的语文学习内容比喻为一棵“知识树”(包括四部分,19项,118个知识点),并且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准确记忆,那些必须理解。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前做到心中有数,使他们预知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大致内容,以便在今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学习中,认识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树中的地位、作用、意义。这既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结构中把握知识,又能激励学生自觉地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二)具体预习目标的确定
    具体目标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阶段目标和具体情况确定的学习目标,它是具体的、个性化的目标。它包括:一册课本预习目标;一个单元预习目标;一篇课文预习目标。
    1.一册课本预习目标的确定
    对一册课本的预习,主要是指以教材编写意图、总体要求、各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各单元之间的关系等,指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期的知识体系和认识系统,以达到帮助学生取得学习主动权的作用。魏书生的作法是,每逢学期结束,他就把下学期的新课本发给学生,让学生假期遍览课本,写出《第×册语文教材分析》专文。其内容包括:(1)生字表;(2)生词表;(3)单元数与各体裁文章的分布情况;(4)知识短文分析;(5)习题数及类别;(6)书后附录分析。
    2.一个单元的预习目标的确定
    对一个单元的预习,主要是指导学生把握单元的学习要求,单元内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单元学习要求的关系,单元内教读课文同自读课文的关系,教读课文同知识短文的关系,单元内听说读写能力要求之间的关系等。这有利于整个单元学习前的准备。
    一个单元的预习目标包括:单元的课文内容;单元的组元形式;单元的知识要点;单元的能力训练。
    (1)单元的课文内容
    每单元的课文一般三至五篇,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近及远地进行编排。有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等等。教材和选文,一方面着眼于语文能力的训练需要;另一方面考虑到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所以大部分课文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如桥、书、花、园林、建筑、雕刻、计算器、统筹方法等;另一部分如大海、沙漠等,学生多不熟悉,却可以借以 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
    (2)单元的组元方式
    它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知识训练的安排。如初中第六册共有23篇课文,分7个单元,依次为:语言实用(第一至三单元),应用写作(第四单元),文学欣赏(第五单元),文言读背(第六、七单元)。由于单元的组合形式不同,单元教学的程序也会不同,有重在传授阅读方法的单元,有重在扩大阅读数量的单元,还有重在提高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单元。不同类型的单元,学习目标的制订也应有差异。
    (3)单元的知识要点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语法、修辞、阅读、作文等)中的各门类知识,各有其理论体系,它在现行部颁教材中是分散编排在各单元的一些课文后面。比如初一册第一单元,《这不是一颗流星》、《背影》之后分别安排了“形声字”和“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4个汉语知识要点。它与单元的联系是:一要结合课文进行知识的教和学;二要结合单元要求,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进行教和学。
    (4)单元的能力训练
    语文能力实际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统一在课文教学之中。现行教材在单元之后安排了单元作文训练,这是单元能力训练的重点,必须清楚它与单元的关系。首先是内容上的联系,如单元的内容是反映家庭生活的。这样的内容自然会触发学生对自己家庭生活的联想,作文训练就要求以家庭生活为写作内容。其次是写法、语言形式的联系,如单元课文中语言实在,条理清楚,就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也要这样做。注意作文与阅读的联系,就可以使学生把阅读中的所得、所悟,运用到作文中来,既可以巩固阅读的成果 ,又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
    3.一篇课文预习目标的确定
    对于一篇课文的预习,主要包括:通读全文、认识生字词、思考问题、记录存疑。
    (1)通读全文
    包括通读课文和注释、课文之前的学习提示,课文之后的思考与练习,达到初步熟悉课文的目的。为了切实达到通读的目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值得教师关注:是否产生了学习兴趣?对什么地方最感兴趣?是什么样的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和是否指向一个方向?再有:教师应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联系自己个人的生活经验,利用已有的经验来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
    (2)认识生字词
    一是增加识字量(初中要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达到3500个字,高中要达到4500—5000个字),丰富词汇;二是能够正确使用工具书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三是培养学生发现课文生字词的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进行指导,而不应该放任自流。
    (3)思考问题
    要求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主要目的也在促进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提示思考和练习,以及预习提纲来思考课文内容,并学会使用圈、点、勾、划、写的方法。标记的目的,在于熟悉课文,掌握大意,注意重点词句,为后来的精读打基础。
    (4)记录存疑
    它是把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带到课堂上解决。这既可以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又能够保 证通读的质量。
    二、语文听课目标的确定
    听课是语文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是学习语文新知识的重点。
    语文听课目标可分为:一般听课目标和重点听课目标。
    (一)一般听课目标的确定
    一般听课目标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学过程来确定,可分为:一篇课文听课目标和一堂课的听课目标。
    1.一篇课文听课目标的确定
    一篇课文的听课目标包括:课文体例、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1)课文体例
    当一篇文章被选入课本成为课文后,它就不再单单是某作者的一篇文章,而成为语文教材这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编者把它放在某一位置(某册、某单元),它就与前后的课文、与这一册中的其他单元、与这一学期乃至这一年级的教学产生了联系。在这一特定的位置上,教师应当如何教、学生应当如何学这篇文章,编者的构想就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课文的体例。现行的人教版课本,除有注释,课文按单元的编写外,教读课文前面还有预习提示,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后面有练习。这些不同课型的“提示”有什么不同?作用和目的各是什么?“练习”的内容包括哪些?是如何设计的?等等,都是了解课 文体例应明确的内容。
    (2)教读课文
    教读课文有示范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教读课文的教学,来带动自读课文的学习,所以教师要选择最能体现本单元的知识点的课文作为教读课文,讲解过程中,又要处处考虑到学生自读的需要,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使教读课在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学生应把教读课文当作学习范例的文章来学习,包括认识文字、了解词句、理解段落、把握主题,特别注意从教读课中学习剖析课文的方法。
    (3)自读课文
    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目的的课型,但也不排除教师的辅导。学习自读课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全文结构提纲,并概括出中心;对重点段、精要处,经过教师辅导后要能:或准确把握主要事实,或揣摩其中的道理,或体验其中的情感,或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能够回答教师就文章内容或形式提出的各种问题;能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自读提示、课后练习等自行设计讨论题目;能在讨论活动中达到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正确把握,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的辅导是听课的重点,因为教师辅导的作用是使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文,而避免使学生误入歧途。
    2.一堂课听课目标的确定
    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多重任务决定了它的课型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还有导读课、赏析课、朗读课、自学课、复习课,等等。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程序也有差异,但大体上,一堂课要经历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因此,一堂课的听课目标包括:导入阶段、展开阶段和结束阶段。
    (1)导入阶段的听课目标
    要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首先必须集中注意。没有注意,就谈不上学习。在此阶段,教师或开门见山、点出课题,或检查预习,或板书提示,或提出问题,或演示实验,或播放录音……其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或所做上来。当学生集中注意力之后,紧接着,教师就要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就要架设导入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即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如何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里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关系到这堂课成败的关键。
    (2)展开阶段的听课目标
    主要是思考教师的提问。教师就某篇课文或课文的某一方面所提出的一个或一组问题,实际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这一个或一组问题的解决以及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思考教师的提问,首先要明确目的和意图。其次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还要体会问题的排列顺序和逻辑思路。特别要注意教师在提问中的提示、追问和小结。
    (3)结束阶段的听课目标
    主要是巩固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能力,使之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这个阶段,教师或对本课的结构、内容要点作小结,或对课文结构、中心、写作方法作小结;有时要以此为基础作延伸,进行联系学生实际的教育,同时,还要安排练习,布置作业。课堂的结束阶段,大体有一个基本稳定的结构,即:归纳小结——鉴赏评价——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教师往往根据所学内容、教学重点或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等,突出主要环节,这是听课的重点目标。
    (二)重点听课目标的确定
    重点听课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学要求和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启发和提问、教学总结和检测。
    1.教学要求和设想
    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教师就要提出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教育要求。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本单元或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或教学计划等。如,有的教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本节课应完成的几件事(如认读哪几个生字、理解、运用哪几个词语、理解、背诵哪一段等),使学生感到目标明确,可望可即。但一般说来,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和设想来确定目标。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岳阳楼记》时,他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以下四条要求:词语积累(包括“赋”等10个实词,“夫”等5个虚词,“百废具兴”等14个短语;句式学习(包括“得无异乎”等三个句式);学习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了解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根据这四条要求,学习目标可确定为:掌握“赋”等10个实词和“夫”等5个虚词以及“百废具兴”等14个短语的含义及其用法,并分别用卡片的形式积累这些词语;重点学习“得无异乎”等三个句式,弄清它们的含义和结构;体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教的主攻方向,也是学的主攻方向。主攻方向不明确,平均使用力气教的效果不会好,学的效率也不会高。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重点。例如,于漪老师在讲《“友邦惊诧”论》时,把“时代背景——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作为难点,把“针对谬论,层层驳斥;论战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作为重点。因为作品离今天时代较远,鲁迅当时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学生是难以理解的;“针对谬论,层层驳斥;论战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该文的写作特点,理所当然要当作重点处理。因此,学生也应该据此来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本文是如何针对“友邦”的谬论进行层层驳斥的;论战性与艺术性在文中是如何达到和谐统一的。学习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楚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是怎么回事;掌握“反语 ”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教学启发和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谈话、动作、情境、方法等方面)、多种场合(激趣、讲解、分析、解惑等场合)。例如,有位教师在导人之初是这样激趣的:故事发生在鲁镇的一家酒店,作者为何选择“镇”?因为市镇就像连接城市的“纽”带,而酒店正如镶嵌在这“纽带”上的“镜子”,显示了贫富的对立。孔乙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里。这是教师采用设置情境来激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关键处的点拨、诱导。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祝福》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既然祥林嫂是冻饿死的,那末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理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并且又说‘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教师启发,学生仔细钻研课文,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 “死”所包含的深刻的意义。这里,教师的启发是通过逐层提问来进行的,启发和提问是有机联系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应紧紧围绕和指向“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深入思考问题——正确回答问题 ——分析阐述问题。
    4.教学总结和检测
    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复习、巩固知识。总结时,要求学生对单元中的全部课文作一番比较、分析,既要同中求异,又要异中求同,归纳出本单元的文章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共同特点,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规律,逐步养成读、写的能力。总结之后,还要进行课文或单元测试。测试的依据主要是教学要求和课文的教学重点。一般来说,测试应考查四个方面的情况:字、词等基础知识;文体和文学常识;对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作文。单元测试目标主要从这四方面来确定。
    三、语文复习目标的确定
    复习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习语文新知识的结束。复习的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三个:熟读课文,牢固记忆;评论课文,增强理解;反复练习,熟练技能。
    1.熟读课文,牢固记忆
    语文学习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进行的,即使是单元学习,落脚点还是在一篇篇课文上。熟读课文,就是反复阅读课文,以至牢固记忆。如果说精读的目标是理解,是在观念认识方面,熟读的目标则是在掌握程度方面。理解了的课文,如不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印象就会渐次淡薄,以至遗忘。理解了而又遗忘了,阅读的价值就大为降低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熟读具有和精读同样的价值。
    有些课文还需要背诵,诗词、散文、小说的片断,都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背诵可以储存知识,加深理解,随时体味,这既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化教养的需要。背诵宜用吟诵的方法,不宜用宣读的方法。吟诵重在抒发情感,能够表情传神,而宣读的方法却不能。
    2.评论课文,增强理解
    如果说精读属于纯学习的性质,学生是以读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则要依据主观认识去做出评价,属于研究的性质,学生是以评论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的课文,就体类说,文学作品和文言文最为适宜。评论的范围应当广泛,可以评论作品和作家,可以评论作品的全部和局部,可以评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评论语言文字,也可以评论人物塑造、情节构成以及主题的表达。比如,评价文章的立意、取材、表达技巧、风格、笔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和生活经验等等。评论课文是一种高级水平的阅读能力,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评论的方法,应不囿于一种两种,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如列举思考题、写评论要点和评论报告等);可以是回答式的,也可以是讨论式的等等。
    3.反复练习,熟练技能
    课文练习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复习阶段的练习是比较集中的练习。特别是在学生语文技能训练不足的情况下,练习可以说是复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单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要设计练习,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课文练习。课文的练习包括单篇课文练习、单元练习和阶段练习。设计好练习必须反复钻研。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就可能惠及学生,影响至巨。要抓住“至关重要之若干点”,对课文的关键处、精妙处,都要苦苦思索。例如《最后一课》,有一个关键处不钻研就发现不了。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反思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非常深刻的一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深沉的,都得借韩麦尔先生之口反思法兰西民族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在亡国的沉痛中,只有反思法兰西民族才有独立和富强的明天。
    现行通用教材将练习明显分为“思考”和“练习”两个层次,前者要求内隐反映,后者要求外显反应。人教版“九义”初中语文教材将教读课文练习分解为3个层次,概括了练习设计的方方面面。这3个层次是:理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手动口的表达练习。记忆联想:继前两次之后,巩固、扩展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按照3个层次6个方面去设计练习,既能保证课文练习大的课题始终同一,又能 分步骤地进行全面练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练习设计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创见,允许不同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设计多角度性练习,以培养多向思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类比性练习,以培养侧向思维能力;设计扩展性练习,以培养创造想象能力;设计反向性练习,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编制设计教学目标,特别是设计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下子设计得完美无缺,更何况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如果完全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施教,师生都容易被束缚在静止的模式中,个性无法施展、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等,对已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作必要的补充、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学生也有一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46fbb0100fbtk.html) - 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_依依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