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袁世凯遗嘱 黄兴:袁世凯乃四十年来天下英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7:49
解密袁世凯遗嘱 黄兴:袁世凯乃四十年来天下英雄 2010年04月28日 08:21 凤凰网历史 【 】 【打印共有评论115

文章摘自《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作者:曾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核心提示: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转型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袁世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是从一个小小的幕僚迅速崛起,成为北洋军阀的一号人物,一直做到清政府的总理大臣、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其才能确有过人之处。但袁晚年的称帝运动却误国误己,最终在举国讨伐声中羞愤病死,落了个十分可悲的下场。民主主义革命家黄兴对他下的断语则是:袁世凯算得个四十年来天下英雄。

袁世凯晚年受幕僚蒙蔽和怂恿,自以为复辟帝制可以加强中国的统一,避免日本攫取中国主权,最后却众叛亲离,只得宣布退位,再造共和,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挽联透视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市人。袁世凯戎装像他是中国近代史后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就其一生的作为而言,袁世凯像曹操一样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类的人物。他的一生堪称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遭败绩,内外交困、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在风雨中飘摇不定。而身处乱世的袁世凯却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开始发迹并迅速崛起,用无数维新烈士、爱国英雄的鲜血染红了顶戴;又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最终却机关算尽,众叛亲离,在举国反抗的浪潮中死去。但这否定不了他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对晚清民初中国政坛的重要影响。

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曾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以便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但他毕生却以抗日战士自居,曾发表过慷慨激昂的抗日言论,临终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作一自挽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袁世凯自认为,他一生都是日本的劲敌,自己的离去,使日本在中国少了一个绊脚石。临终前,他迫于压力,宣布取消了帝制。也许,这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中国再造共和满怀期望;也许,这其中也蕴涵着对自己称帝的一丝悔意。袁在签订“二十一条”的过程中,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袁对日态度的另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帝国主义认为把中国变为日本殖民地的时机来了,便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侵占青岛,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以此作为承认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据说袁看到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后,非常生气,大喊:“我要做皇帝,也不做日本的皇帝。”袁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按照常理,没有理由会甘愿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白白地送给他人,也不想冒着千古骂名,甘心出卖国家的权益。袁世凯洞悉日本袁世凯称帝的扩张策略,深知中国打不过日本;同时认为只有与日本结好,当皇帝才有了国际保证。于是,他便决定采取谈判的策略,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对“二十一条”,逐条批注,整个谈判根据他的指示进行。

这是袁从政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大外交挑战,他决计顶住,从四个方面着手布置。第一,摸清日本的底牌,派总统府的日籍顾问贺长雄,回国打探此事的原委和日本元老的态度。第二,在谈判中采用拖延战术。袁世凯重新启用陆征祥为外交总长,陆总长也是深明其意,每次谈判开场白后即命献茶,尽管日本公使不悦,他还是尽量拖延喝茶的时间,日本无法加以拒绝。第三,就是向西方国家媒体界秘密透露日本独霸中国权益的计划,即是“二十一条”的细节,引起列强的关注,以牵制和对日本施加国际压力。这一任务是由袁世凯的英文秘书顾维钧具体执行的。第四,扶植张作霖作为关外的政治强人,以此阻遏日本对东北的渗透和控制。袁世凯在外交谈判之外,也在军事上做了准备,在他的同意下,段祺瑞进行了数周的军事动员和物资装备的调配。最终,谈判的结果还是签订了“二十一条”,条约签订后一周之后,袁发布训令,核心内容是,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全国官民应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励精图治,以待将来。

“抗日战士”

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曾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以便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但他毕生却以抗日战士自居,曾发表过慷慨激昂的抗日言论,临终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作一自挽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袁世凯自认为,他一生都是日本的劲敌,自己的离去,使日本在中国少了一个绊脚石。临终前,他迫于压力,宣布取消了帝制。也许,这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中国再造共和满怀期望;也许,这其中也蕴涵着对自己称帝的一丝悔意。袁在签订“二十一条”的过程中,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袁对日态度的另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帝国主义认为把中国变为日本殖民地的时机来了,便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侵占青岛,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以此作为承认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据说袁看到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后,非常生气,大喊:“我要做皇帝,也不做日本的皇帝。”袁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按照常理,没有理由会甘愿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白白地送给他人,也不想冒着千古骂名,甘心出卖国家的权益。袁世凯洞悉日本袁世凯称帝的扩张策略,深知中国打不过日本;同时认为只有与日本结好,当皇帝才有了国际保证。于是,他便决定采取谈判的策略,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对“二十一条”,逐条批注,整个谈判根据他的指示进行。

这是袁从政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大外交挑战,他决计顶住,从四个方面着手布置。第一,摸清日本的底牌,派总统府的日籍顾问贺长雄,回国打探此事的原委和日本元老的态度。第二,在谈判中采用拖延战术。袁世凯重新启用陆征祥为外交总长,陆总长也是深明其意,每次谈判开场白后即命献茶,尽管日本公使不悦,他还是尽量拖延喝茶的时间,日本无法加以拒绝。第三,就是向西方国家媒体界秘密透露日本独霸中国权益的计划,即是“二十一条”的细节,引起列强的关注,以牵制和对日本施加国际压力。这一任务是由袁世凯的英文秘书顾维钧具体执行的。第四,扶植张作霖作为关外的政治强人,以此阻遏日本对东北的渗透和控制。袁世凯在外交谈判之外,也在军事上做了准备,在他的同意下,段祺瑞进行了数周的军事动员和物资装备的调配。最终,谈判的结果还是签订了“二十一条”,条约签订后一周之后,袁发布训令,核心内容是,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全国官民应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励精图治,以待将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