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酷暑而想到(文史小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2:08

由酷暑而想到(文史小品)

王学泰 《 人民日报 》( 2009年7月27日   20 版)

  北京热了十多天了,午间室外高温往往在40度上下,室内如果没有空调可能什么也干不了,更不用说坐在电脑前写稿子了。记得小时候,如果碰上这样的热天,一定会跑到城门洞或庙宇大殿底下吹凉风,那时几乎每条街上都有庙,吹久了,路过的慈祥老人还会提醒或劝阻:“别老贪凉,当心阴风吹了膀子,到秋天就该疼了。”如果已经凉快透了,此时便会恋恋不舍而去。“青灯有味是儿时”,那时的平常细事,老来想起,都难以置怀。

  不过此文不是说60年前旧事,而是告诉读者28年前的一件趣事。1981年,8月下旬,虽然伏天已过,但炎阳不减余威。那时我在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工作,编辑部在日坛路6号三间简易房里,虽然上面有大树遮阴,又加上简易天棚,室内看稿,又吹着电扇,汗水还是滴滴落在稿纸上。突然科研处来了个电话,一开口就说,有句唐诗你们给查一查。我问“怎么不找古代室?”“天这么热,早就没人了。”我让她说一下原诗。从电话中传来了两句陌生的诗句“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为了“褦襶”还在电话中解释半天。我说不太像唐诗啊,我刚刚读完《全唐诗》(在编辑部我负责编古典诗歌的稿子,所以下狠心读了一遍《全唐诗》)。科研处说:“外交部说的。这是美国卡特总统下飞机时,念给接待人员听的。”我说“中国人一听外国人念中国古诗,第一反应就是念唐诗。唐诗太有名了。”

  那时一切都很简陋,不用说电子数据库,连工具书缺项都很多,《全宋诗》还没有编出来,诗总集除了那部“钦定”的《全唐诗》外,就是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此书精装两大厚本,我翻开了上本,那天运气不错,一下子就翻到“晋诗”,又一翻“今世”两句赫然在目。此诗是由魏入晋的程晓所作,一读全诗,深感那位为卡特提供此诗句的“中国通”了不起,也许他就是位饱学的美籍华人。

  这首并非“名诗”,“触热”两句也非“名句”,只是因为“褦襶”两字音读和意义被有的诗话讨论过。两字是联绵字,读作“耐代”,意为“不晓事”,意思是不通人情世故。诗云:

  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谓当起行去,安坐正跘跨。所说无一急,沓沓吟何多。疲瘠向之久,甫问君极那。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一瑕。传戒诸高朋,热行宜见诃。

  这首诗写得很白话,除了两三个难认难读的词外,诗意平浅。除了“褦襶”外,就是“跘跨”。音读为“办酷”,意为“开膝”而坐。魏晋时期,还是席地而坐,像现在的日本人,双腿跪,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这种坐姿,久了很累。把膝盖分开,臀部可以斜坐在席上,放松一下。弄懂这两个词,全诗很好懂了。三伏天,人人都躲在家里避暑,此时偏偏有个不懂事颟顸人访友。主人听客人来了,也要打起精神接待。还以为客人待一会就走,没想到客人聊起来没完没了,主人疲惫不堪了,流汗滂沱,摇扇子的手臂也酸了。客人还在侃侃而谈,一点没有走的意思。最后诗人都忍不住了,朋友您什么时候起身啊!诗人写此诗意在告诫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这些小事。

  当时卡特已经是“前总统”了,到北京来,已经不会有重大的国事商讨,无非是看看朋友,交流交流,但选了这样的日子,给主人添了麻烦,有些不好意思。卡特用此诗作为到京的开场白,其中包含了对主人的尊重和自谦也略带自嘲,立言非常得体,真是应了孔子那句话“不学诗,无以言”。至今我仍然好奇的是哪位高参给他选的这首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