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齐平:中国发展应重新认识“市场经济”//市场传教士张维迎:我很担心眼下的刺激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12:38
石齐平:中国发展应重新认识“市场经济”//市场传教士张维迎:我很担心眼下的刺激政策
2010年07月14日 11:04凤凰卫视【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3条
',1)">
凤凰卫视7月13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声扬:欢迎加入今天的《时事开讲》,日前中国国务院密集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而决策层频频发出的警告显示中国的经济现状已经远超了2009年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以来的乐观预估,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应当做转变,该如何转变,并且应该有什么样新的认识呢,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时事评论员石齐平先生将用一整节的时间来谈中国的经济,但是会从三个侧重点来谈。我们请导播出图,来看哪三个侧重点。第一,中国经济: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中国经济: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第三,中国经济:十二五规划。
石先生,最近我们注意到国家领导人纷纷下乡进行密集的调研,不少的评论就指出,这和最近宏观走势有点向下行的形势有关,所以石先生,您如何观察领导人如此频密的进行调研?
石齐平:领导人频繁调研 为“十二五”定调
石齐平:你讲的没错,就在最近,不是太长时间,两三个月,有一些指标确实出现一些让大家开始比较担心的。比方像用电量,比方像PMI指数连续两个月下降等等,当然对整个经济形势的感觉来讲是不太好的,所以开始更多的注意实际情况是如何。不过话又说回来,每年在中国大约到了6、7月之间,有一次年终检讨,应该是这样,为了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究竟怎么去定政策的调,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所以调研也是中国大陆高层的领导人很重要的一个准备的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了,除了这些短期的形式之外,今年我觉得调研可能还赋有另外一个比较中长期的使命。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还剩下半年就结束了,明年1月1号开始就是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就是中长期的规划,所以借这个机会,也深入的了解一下不仅是短期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在中长期方面,有一些什么值得注意的课题,有些什么问题,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关键在哪里,究竟该有些什么思路,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近期进行密集调研的考量。
姜声扬:OK,最近我们也注意到,官方在谈到中国经济的时候,会谈到两件事,第一个就是担心会不会二次探底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担心调结构和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说法,请问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石齐平:所谓的二级探底,当然就是针对第一次探底来讲的,所谓第一次探底就是2008年9月15号,雷曼兄弟破产之后,整个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经济开始出现比较紧张的形势,但是这个局面基本上大概到去年的3月就告一段落了,所以从去年2009年4月到现在为止,总的来讲,这一年多的时间,全球的经济还算是平稳,中国经济表现尤其出色。但是像我刚刚讲的,不但是中国,全球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令人警惕的指标或者趋势,所以有很多,包括中国在内,也开始担心会不会有二次探底。
假设,如果说纯粹二次探底本身来讲,坦白讲也是世界经济的常态,市场经济不可能一条直线走的,一定会出现一些波动的,只要市场经济都有景气波动的,如果纯粹是一种波动,今天对付二次探底问题不复杂,你只要采取一些相对的,叫做反景气循环政策,用中国的话来讲,就是一种宏观调控,把这个曲面设法给拉起来就没事了。现在要注意到的是,我们必须要认知到从2008年9月开始的这次全球范围的世纪性的全球金融海啸,它可能不完全是一个短期景气的循环波动而已,应该有它所谓比较深层次的一些结构问题。
如果全球也好,中国也好,其实存在一种深层次问题。而我们如果把它看作一个短期经济循环,而且我们采取一些短期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对付它的话,也许短期内它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很可能治丝益棼,反而产生更多的坏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对这样一种结构性的问题,采取另外一种思路,这就是中国政府最近一直强调要调结构,要加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我觉得是看到位了,就是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来进行结构调整的意思。
姜声扬:我们最近也注意到当执政当局提到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他们特别提出转是破解所谓难题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您怎么看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呢?
石齐平:我们看这个话,我们再读一次,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句话来讲,你从语意上你可以找到一个潜台词,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潜台词就是现在的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好像是有问题的,或者恐怕是有问题的。再追问一个问题,如果说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有问题的,这个现行是指什么时候开始到现在的,这个问题要先问清楚。
姜声扬:这个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来开始的。
石齐平:我基本上很同意你这样一个解读,我认为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就是指过去三十年,也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为止,这种状态这种发展的方式,恐怕现在是到了重新去审视,重新去调整的时候了。
姜声扬: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所谓的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石齐平:首先我想必须要先这么说的,三十年来的,以改革开放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它的背景是针对1949年到1978年,更早的三十年的发展方式来做的调整,所以它在那个时候是完全正确完全是必须的。我们可以看到在1978年之前的三十年的发展方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加上公有体制,我们现在都明白,这样子的一种体制,基本上是缺乏效率的,没有生产力的,所以邓小平说换一条路走,换一条路就是改革开放,所谓改革开放就是把计划经济转化成市场经济,把公有制转为私有体制,或者民营体制,把关改成开。
这样一来,市场经济效率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三十年,中国交出来一张很漂亮的成绩单,但是这样一个漂亮成绩单背后实际上也存在同样的值得注意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
姜声扬: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我们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来,又说现在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呢?
石齐平:这一点,我们就下面一节再来讨论。
姜声扬:好的,没问题。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上一页 123下一页>>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随身了解凤凰独家观点,获悉事件本质,尽在手机凤凰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李光耀谈中国最大挑战 对中国领导层深具信心让低碳成为生活理念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之路扫描 【博客】树小岗村,宁要市场经济的草?
市场传教士张维迎:我很担心眼下的刺激政策
2010年07月16日 12:17南方人物周刊【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40条

张维迎(张敏摄)

1984年莫干山会议期间合影,右二为张维迎(张维迎提供)
本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上海
这似乎是“主流经济学家”在当下中国的群体困境--一边是大众对他们的敌视和不信任;另一边,他们在政府决策中的影响力也在式微
采访张维迎是个很难避免引发争议的事。
五六年间,他那些维护民营经济和为改革过程合理性辩护的言论,一次又一次地点燃民众情绪的火药桶;在推动北大改革所卷入的是是非非,也让他在学术圈子里四处树敌。
2007年,本刊曾作过封面报道《人民公敌--张维迎》,在报道中力求多角度的平衡和立场中立。随即收到“光华开除事件”的当事人--知名经济学家邹恒甫先生致本刊的公开批评信。
观点的分歧,一旦上升到道德的攻击,往往让我们忘记了那些需要去关注的重大问题。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往哪里去”的关口,这不光是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决定和操盘的特权,也需要每一个普通大众去理性和独立地思考,并发生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个经济生活危机不断的年代,记者觉得特别有必要去廓清张维迎那些主张背后的信仰逻辑,和他所在的“黄金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与30年改革之间的命运勾连。
抛开那些是是非非和诛心之论,在记者眼中,张维迎是个直率、爱较真、甚至有些偏执的人。他肯定还未能逾越人性的一些弱点。但在这个喧嚣的年代,在一门被称为显学的学科里,一个信仰比较彻底、坚持比较彻底的人是可贵的。
从他选择的学术方向看,也许,张维迎从此要踏上一条通往寂静之路。他似乎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他谈在牛津留学的日子,在那么一个环境里,有那么一帮人自得其乐地在享受寻求真理的乐趣。“在国内,我们做演讲,如果台下少于五六百号人,就会有失落感。”
从名利缠身的明星学者到叫“市场”信仰的传教士,他能忍受和甘心于这种可能到来的寂寞么?
6月下旬,张维迎的新书《市场的逻辑》出版。
几年里和大众、媒体一直倔强对立的张维迎罕有地接受了采访。他依然表现得满腹疑虑,一见面就盘问起记者的专业背景,顺手拿过对方手里的书,翻看其中的圈圈点点,“你真的全看完了么?”他逼视过来。
当听到一位普通读者提及读此书并不费力时,头花白发的张维迎竟然显得很兴奋:“我太高兴。我希望每个人都来看看我的书,看看我能不能说服你们。”
相比两年之前,这位性格强硬的陕西人展现出某种豁达的心态。“人总是在成长和学习中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别人了。”按照经济学的视角,无论是谩骂他的网民、炒作那些是非纠纷的媒体,还是其他敌人,都有各自合理的动机与诉求;甚至,他还谈起了佛经里的“慈悲为怀”。
“我现在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你看经济学家,特别是这些坚持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活得都特别长久,不管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眼下发生的一切,却让他感到焦躁。“我很担心,我很担心,”一谈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刺激政策,他急迫地说。
凭借着逻辑与常识,张维迎相信自己看到了更远。他演讲,他撰文,他出书,甚至违背意愿地配合媒体采访。他俨然把自己当作一个市场的传教士。
可是,在这个当下,这些不合时宜的预言会有市场么?
<< 前一页12345678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