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阻抗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12:38
作者:鹤凡 |  文章出处:青年心理网-《青年心理》

  阻抗对人最大的伤害就在于,它会让人忘记希望,然后一旦想起来,就会因为气馁而放弃。所以在面对阻抗时,在自己什么都知道却又什么都不想做时,人应该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如果连这也做不了,就承认“放弃”。

  男孩的日记

  阻止我继续前进的是什么?我时常这样问自己。

  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但总会懒洋洋地不想动。

  我明知道第二天该交作业,可拿著笔就是写不下去;我明知道要去买饭,可总是拖到食堂关门前的最后一刻才不情不愿地跑去;我明知道该看书,可就是看不懂,书上的每个字好像都在跳舞,让我忍不住想去玩跳舞机;可真的要穿上衣服上街去玩跳舞机,又莫名其妙地打消了念头。

  可能现在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写日记了吧。每天麻木而粗糙地记著天气,写些自己都觉得狗屁不通的流水账,好像就是日记的意义。

  恐怕有一天,我会连日记都不愿意动手去写。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还会做什么……

  日记到此结束。最后的时间是一周以前。

  日记的主人,李帆,此刻就坐在我的面前。像所有的初来者一样,他在椅子上扭来扭去的,手都不知道该摆在什么地方。

  这是我所在的咨询中心。不同于外面的商业咨询中心,这里来的基本上都是学生。他们还留有年轻人的羞涩和淳朴,不会像社会人那样直奔主题。他们常常扯一些其他的问题,在最后才说出自己的困惑。或者干脆不承认自己有心理困惑,说自己只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目的才来看看。

  然而李帆是不同的。

  他时刻像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看到他第一眼我就知道他不愿意来。从他紧张的肌肉和不停扭著的身体上,可以看出他的抗拒。

  但是他的言语和举动,却又表现出他还是很需要帮助的。他带来了他的日记,说:在日记里能看到我的困惑。

  日记的最后一篇,就是上面所写的那些。看完日记,我有些怀疑李帆有抑郁症。因为长时间毫无理由的消沉,是抑郁症一种很常见的表现。可能看出我的想法,李帆主动对我说:我知道,我没有抑郁症。

  前阵子校园内的心理普及讲座,李帆也去了。讲座上进行了一些基本知识的普及,里面就有关于抑郁症的判断。据李帆说,他最开始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抑郁症。毕竟记日记的习惯他已经维持了很多年,像现在这样突如其来的中断,也让他自己惊恐不已。但是好像除了无精打采之外,他也并没有其他的什么症状。最近一周以来,他该玩就去玩,该睡就去睡。唯一改变的就是记日记的生活习惯。

  作家梦

  最近有什么大事发生吗?我问李帆。

  没有,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失恋,也没有考试。所有的一切都和以前一样。他肯定地说。

  如果不是生活的改变,那可能就是一些固有的心结在作祟了。我请李帆回忆了他一直在说的“记日记”习惯,结果却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李帆虽然是理科生,但小时候家里人却都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个作家。家里并不认识什么文化人,父母就给他买各种书,从小让他看作家的故事来激励他。此外,父母还和学校的语文老师达成一致,让老师帮忙培养他的写作天赋。

  老师的手段也难说好坏。她的确对李帆很尽心,给他额外布置了很多写作方面的功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让李帆每天都要坚持写日记。

  很难评价这种做法是好是坏。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每天记日记与其说是培养写作才能,不如说是培养他对文字的喜爱。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平时还要去上各种兴趣小组,让李帆的日记越写越缩水。终于有一天,他反抗了,决定——罢写。

  罢写的结果很惨。老师和父母同时给他压力。老师说他不求上进,恨铁不成钢;父母则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男孩子应该迎著困难上,克服自己的懒惰。

  李帆最后还是又恢复了写日记。不过这次他问父母:我要是真的没什么可写,怎么办?

  父母说:我们也不知道,你自己看看那些大作家的传记里有没有什么说道。

  于是李帆就开始翻作家传记。终于,他发现一位外国作家曾经对另一个想学写作的年轻人说:当你写不下去的时候,你就在纸上写“我没有什么可写的”,一直写下去,直到你找到能写的东西为止。

  此后李帆就开始每天绞尽脑汁地找各种各样的事情写。从一开始编造什么捡钱和扶老奶奶过马路开始,到后来他的流水账。这十几年下来,日记也攒了厚厚一大摞。

  但是最近他觉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了。大学生活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多姿多彩,也没有那么多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早上起床,白天上课,晚上打牌。

  渐渐地,李帆开始“忘记”写日记了。从最开始的忘了定时写日记,发展到有时候可能几天都想不起来。每当这种时候,他总是很痛苦地责怪自己没有毅力。不过越责怪越没用,最后还是会忘。

  说到这里,我渐渐明白李帆的症结所在了。的确,正如他所说的,他面临到的不是什么抑郁症,而是人类都可能会遇到的——阻抗。

  阻抗——无所不在的挫败感

  阻抗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是一种内在的不舒适感。人们在试图做一件自己看来感到“冒险”的事情时,常常会体会到这种感觉。即使这件事情可能非常小,而且人们从理智层面上知道它很急迫,但阻抗仍然会产生作用。就像李帆写日记,尽管他从理智上知道写日记用不了太多时间,而且它是一个很不错的习惯,但是那种无所不在的挫败感却始终会让他抬不起头。

  他并非是失去了乐趣,也不是忽然变得懒惰,实际上,是他内在的某种因素在执意阻止著他。

  其实这种阻抗的感觉,我也曾经体会过。那时候我还刚刚成为心理师。最开始我会每天晚上钻研卷宗,然后翻看专业书。结果忽然有一阵,人就像骑在一匹瞎马上,完全不在状态。我像马一样活蹦乱跳地做著完全无关紧要的事,但面对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时,却始终提不起精神。

  我把我的这种体会同李帆说了。他大为惊讶,说:我还以为这种感觉就我有呢。

  是啊,怎么会只有他才能体会到阻抗呢?阻抗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与阻抗做斗争。

  李帆父母的教导,从长远来看,毫无疑问是有益的。但是它也会对李帆造成压力。人应该有能力去奋斗,去拼搏;遇到困难时决不能犹豫或者退缩,否则就意味著天性上的软弱。李帆当年遇到的其实就是一次阻抗,只是它用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当的理由合理化了:“我没什么可写的”。通过另一种方法来坚定信心,他度过了那次与阻抗的斗争。然而上了大学,环境的改变让他再次发现了阻抗。这次他在与阻抗的孤军奋战中,失败了。

  问题的症结正在于此:为什么一定要去与阻抗抗争呢?

  如果阻抗是一种特殊人群才会感觉到的东西,那么它需要人们去克服。但它实际上普遍存在,而且并非是一种失常的状态,所以人们不应该把它视为软弱。相反,它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生理反应,是人达成目标的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使我们自己更愿意停留在熟悉的环境中,而不愿意去冒险。

  所以李帆的困扰不是阻抗,而是他不能战胜阻抗所引起的挫败感。

  努力去做,做不到就放弃

  为了更好地进行调整,我和李帆进行了一系列应对阻抗的训练。

  阻抗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平时沉睡,只在受到巨大情绪驱使的时候才会跳起来。所以我和李帆约好,最近这段时间,先不要提“写日记”这件可能会引发阻抗的事。如果平时真的想写点什么东西,随手写来就是了,也不要去过多地考虑字数问题,更不要把它变成熟悉的日记体。因为那些都会让阻抗暴怒著醒来。

  如果这一天真的有非常想写的东西,也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可以任之发展下去。因为某天的超

  常写作,常常引发的是更大的阻抗,让接下来的几天都充满挫败。

  李帆决定从他每天力所能及的一点点小事开始做起:偶尔写个小纸条,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可惜这个方法效果不好。没过多久,李帆又来找我,说他现在哪怕连最小的纸条也不愿意见到。

  于是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步:放弃。

  据我事后的估计,李帆那阵子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放下重拾日记的作家梦。就算有种种约束,可他还是忍不住想激发自己曾经有过的最佳状态。正是这种渴望让阻抗再一次卷土重来。所以这次我告诉他:干脆地放弃,承认自己这段时间什么都不想写的事实。

  这一步的重要性在于,通常人们对阻抗所引发的沮丧深恶痛绝,其痛恨的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同时产生两种矛盾心理的地步。所以为了减轻痛苦,人们会选择放弃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而承认放弃,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绕过了人们阻抗的监控机制,给自己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尽管很不舒服,但李帆还是熬过了这个阶段。他告诉我,他终于明白当年那位作家为什么让年轻人持续写下去了。因为写“我没有什么可写的”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强迫,而是给自己进行梳理和分离的时间。现在的他,似乎恢复了那种对文字和生活的敏感与热情,日记里的热情蓬勃欲出。

  听他这样讲,我挺高兴的,也放下了为他准备的第三步:重申喜爱。

  我原以为他会无法挺过“放弃”这一步,所以我准备了一些特殊的道具,用来让他焕发出自己对真正喜欢东西的热爱。但他已经成功地克服了自己的阻抗。阻抗对人最大的伤害就在于,它会让人忘记希望,一旦想到希望,就会因为气馁而放弃。所以在面对阻抗时,更应该稳步前进,绕过那些让人不快或懒惰的东西,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连这也做不到,就给自己一个休息的空间,承认放弃。

  我们每个人都有阻抗,你的阻抗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