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来就菊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57:57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觉得恰如其分。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孟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首先是平民化的。赏菊习俗自不必多说,中国百姓还将菊花晒干,泡制清凉解毒的菊花茶,用菊花泡酒,制成“菊花酒”,唐代的许浑诗曰:“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更直接的是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代陈咏在植物学著作《全芳备祖》中说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我想说,菊花不是高人隐士的专利,而是雅俗共赏的。“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无论亭榭还是茅舍,我们都可以看到菊的身影。至于“人比黄花瘦”的感伤自有其特定的背景,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欢乐是老百姓所共享的。

  “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地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但种菊、采菊,还以菊下酒,他在诗中写道:“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后来一些读书人在官场失意,或不甘束缚,纷纷效仿他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自由闲散的生活。陶渊明成为爱菊的始祖。菊的纤瘦身影变为隐逸者的写照,菊的幽香成为独立精神的营养,至今我们翻读史书,还能嗅出菊一般的芬芳,幽微、清雅、高洁。

  正如鲁迅评价陶渊明不乏刚烈气质一样,菊花不是软弱的逃避者,而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志士。菊的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性。“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是唐代起义军首领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在他的笔下披上黄金甲,幽香也成了杀伐的阵势。他一反文人以菊象征孤高绝俗的老调和感怀悲秋的习气,义愤地抒发改天换地的伟大抱负:“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可惜这样气势磅礴的诗鲜有继作。“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花也让人荡气回肠,当然这样的菊花在现在数不清的菊花展上很难看见了。

  据报道,很多城市每年都要举办菊花展,观者如潮。菊在秋风中摇曳,然后在枝头飘零,但即使凋谢,菊是不会折节的。观者在菊丛中纷纷留影,然后悄然离去,有谁想起自己也是一丛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