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的舞者——薛宝钗形象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9:55

戴着镣铐的舞者——薛宝钗形象探析

摘要: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颇具争议又令人难忘的人物。她的性格特征中既有维护封建礼教、遵从世俗礼仪的消极方面,也有坚强独立、积极乐观的一面。本文试从宝钗的家庭背景来分析其性格的形成过程,并针对她与宝玉、黛玉二人的感情纠葛分析这一形象的艺术魅力及其典型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性格特征、爱情悲剧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值得人们探究的问题很多。单是要理清其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就颇费精力。本文只谈谈蘅芜苑里的薛宝钗。

    在《红楼梦》所坚持的“好人不完全好,坏人不完全坏”的宗旨之下,人们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也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她野心勃勃、城府太深、心机太重,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也有人认为她独立乐观自信坚强,是完美女性的典型。不论出于哪种观点,无可非议,她是令人难忘的一个女性形象。不同于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不同于王熙凤的泼辣精干,薛宝钗有其独特之处。下面谈谈我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一)宝钗的家庭背景造就她的性格特征

1. 宝钗出生于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薛家是商人与贵族的结合,既有注重实利的商人市侩习气,又有崇奉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倾向。因此,宝钗的性格特征中必定有世俗化、正统化的一面。

    古语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似乎才与德是完全对立的两面。《红楼梦》中宝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⑴两人各占一字。诚然,黛玉是一个以诗为心、以花为魂的奇女子。她的美饱含着感性和诗意。但宝钗就真的只是个有德无才的俗人吗?曹雪芹在《红楼梦》曲子《终身误》中,称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⑵。堪配“晶莹”二字,可见宝钗在作者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宝钗并非无才,她自幼博览群书,才思敏捷。然而她和黛玉生活的环境却是不同的。黛玉虽乃出生官宦家庭的大家闺秀。但她自幼是在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官任巡盐御史。如海年已四十,膝下无子,幸黛玉天资聪颖,于是聘贾雨村为师,假充养子之意。因此黛玉虽幼年丧母、身世堪怜,但从小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即使后来寄身贾府,仍受到贾母宠爱。在和宝玉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也保持了天性的发展。反观宝钗,虽出生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⑶的薛家,但严苛的封建礼仪约束着她的真性情。促使她不可能成为黛玉一般随性而为的“性情中人”。从黛玉酒令失言后,宝钗的一席话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⑷

    宝钗这番话真可谓语重心长。“兰言解疑痴”旨在保护黛玉免受他人谤议。一番女子“识理守分”“德重于才”的说教,令黛玉感激之余心下叹服。

     然而仔细再读,却品出不同的意味。《红楼梦》中有一段情节素来为人津津乐道。宝玉黛玉二人共读《西厢》,历来被看作是两人志同道合的一种表现。读《西厢》之举也被视为是宝黛二人反封建、反传统的一种标志。令人意外的是一直被视为“封建淑女典范”的宝钗居然也曾沉迷于《西厢》《琵琶》《元人百种》。而这些传世佳作在当时是被封建家族视为洪水猛兽的禁书。“从上面宝钗那段话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儿童时代的宝钗和黛玉是一样的,也是个淘气的。”①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她是如何从七八岁时难缠的“顽童”演变成十几岁时满口“识理守分”“德重于才”的“淑女”的呢?从原文中不难找到答案。“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原来是大人们打骂甚至烧书的激烈反对,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成功的留下了阴影。

    这种儿时的阴影,带给宝钗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这促使她与黛玉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黛玉以诗为心、以花为魂,每首诗词皆是发自肺腑,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她不厌其烦的给渴望学诗的香菱指点迷津。反观宝钗,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样样不逊色。甚至画论药理、参禅悟道之说也可娓娓道来。但在她心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贞静为主,女工居次,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在她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步根深蒂固。让她不断约束自己的天性与渴求,逐渐由七八岁时难缠的“顽童”演变成十几岁时满口“识理守分”“德重于才”的“淑女”。

    “庚辰本二十二回脂批说,宝钗‘天性从礼合节’。说她‘从礼合节’准确,只不过天性是不可能从礼合节的,这是后天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所致。”②也就是说,黛玉的天性保持得很好,而宝钗纯真的天性却被封建家族的长辈们改造了。从一个天真活泼、敢于追求自己喜爱的知识的女孩被改造为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少女,甚至自觉动员别人信奉封建礼教。

    因此虽同为蕙质兰心的少女,薛宝钗却秉承着和林黛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宝钗却只能牢牢把握住现实的利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⑸,宝钗的理想虽然大气,却也难逃流于世俗正统、缺乏个性色彩的厄运。为了成为一个标准的“淑女”,她几乎放弃了的所有的个性需求。这是宝钗的悲哀,而这种悲哀正是显赫的家族赋予她的烙印。

2. 薛家虽家世显赫,但长子薛蟠号称“呆霸王”,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面对孀居的母亲和没有出息的兄长,宝钗不得不选择坚强。她不同于贾府众姐妹,在她柔弱的肩上承担着维护家族利益的重担。

    与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黛玉不同,宝钗可谓家世显赫。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祖父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检点,是朝中拥有军权的势要人物。薛家也是四大家族之一,其财力非常可观。

    从理论上讲,宝钗应该过着奢华无忧的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幼年丧父。俗话说,长兄如父。但有“呆霸王”美名的薛蟠实在难以担此重任。作为薛氏家族的长子,薛蟠不仅不能成为寡母幼妹的精神支柱。相反,他多次令家族蒙羞。早在第四回“葫芦僧胡判葫芦案”薛蟠就因看中英莲,纵奴行凶打死冯渊,惹下了人命官司。贾雨村徇私枉法,胡乱断了此案。“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经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由此可见,薛家虽富却不贵,薛蟠想要逃脱法网,依靠的还是贾王两家政治势力的庇护。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几处生意,渐亦消耗。”⑹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后继乏人却是一个隐含的危机。纵使有着万贯家财,若无人善加经营,仍会有家道中落的一天。入贾府,是薛姨妈为约束儿子的权宜之计。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贾府中的纨绔子弟莫不喜与薛蟠来往,竟引诱得他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这浪荡子是无法指望了,于是宝钗柔弱的肩上过早的承担起了维护家族利益的重担。

    “初入贾府,众人就给予她极高的评价“人多谓黛玉所不及”。⑺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说,要在尔虞我诈的封建家族里站稳脚跟是不易的。因此,“蓄而不张”是她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她惯有的行事作风。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尽了这位豪门闺秀的蓄雅和自重。素有“冷美人”之称的她一向是“罕言寡语”的,王熙凤曾有此评价“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⑻。唯有为寡母分忧,一直是恭顺良孝的宝钗十分在意的。“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⑼”

    很多时候,宝钗不似薛家幼女,反如薛家军师。许多棘手的事情都是经过她的冷静点拨而得以妥善解决的。“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薛姨妈眼见儿子挨打,又是生气又是心疼,情急之下竟欲告诉王夫人准备派人寻拿柳湘莲。沉着冷静、是非分明的宝钗忙晓之于理、予以劝阻,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恶名的风波就此化于无形。

    也是一物降一物,这位平日里气焰嚣张的“呆霸王”娶了位“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⑽的夏小姐,竟被她整治得气概矮了半截。金桂得寸进尺,每每寻衅滋事。“美香菱屈受贪夫棒”⑾中,夏金桂借故找茬儿,薛姨妈气愤之下,欲将香菱卖了得个太平。金桂却越加放肆与薛姨妈针锋相对,哪里有半点大家闺秀的风范,活脱脱一幅市井泼妇的嘴脸。薛姨妈被气得“身战气咽”,“呆霸王”的威风此时一点不见,“急得说也不好,劝也不好,打也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咳声叹气,抱怨说运气不好。”还是宝钗为人冷静、行事得体,化解了这场纷争。香菱从此跟着宝钗,免去了再一次被卖掉的厄运。

    若说为香菱解围、与金桂周旋只是家务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那么宝钗入京的原因就足以证明她在薛家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了。宝钗进京原是为了待选才人赞善。薛家金银满箱但势单力薄。早逝的父亲,孀居的母亲,没有出息的兄长都无力承担起振兴薛氏门楣的重任。于是宝钗成为唯一的希望。“正如贾雨村有‘求善价’和‘待时飞’之志,薛宝钗抱有待选之心。”③宝钗德才兼备,品貌双全,若有朝一日雀屏中选,薛家难保不出个“贾元春”。到那时,薛氏一门自然也就富贵双全了。

    与贾府众姐妹不同,薛宝钗很早就被赋予了沉重的振兴家族的责任。因此,她看似超越年龄的成熟以及“藏愚守拙”、“蓄而不张”的性格特征和行事作风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宝钗在宝黛爱情悲剧中所扮演角色

1. 宝钗并非处心积虑成为宝黛恋情的第三者。

    许多“褒林贬薛”的读者认为宝钗是个野心勃勃、工于心计的女子。甚至觉得宝钗入京之后不住自己的地方而是寄居贾府,就是处心积虑要成为贾府的二少奶奶。这一说法只要粗读过红楼的人就很容易否定。早在第四回作者就明确提出宝钗入京是为了待选才人赞善。而寄居贾府,则是薛姨妈为约束儿子行为的权宜之计。与宝钗扯不上多大关系。

    于是又有专家认为,“薛宝钗抱有待选之心,宫中待选不成,退而求其次,便通过金玉良缘与贾氏家族联姻。这在贾氏家族又正好求之不得,其时该家族正处于势在而金库日渐亏空的入不敷出的窘境。这两大家族之间的势力和金钱的互缺互补,不仅双方家长了然于胸,即便远在宫中的贾元春也洞若观火,她送出的赐物所肯定的不是木石前盟而是金玉良缘。”④这种说法相较前一种而言是比较具有说服力的,然而对此我仍持怀疑态度。

    首先我们可以从宝钗与黛玉的关系谈起。黛玉自入府后受到贾母万般怜爱,可忽然来了个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⑿由此可以看出黛玉开始对宝钗的态度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有些敌意的。她多次言语尖刻的“冒犯”过宝钗,而宝钗总是装没听见,不与计较。

    后来两人的关系更是有了很大的转变。自“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变是很明显的。连宝玉也惊喜的问她“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⒀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中,黛玉毫不隐晦的承认自己一直以来对宝钗心存敌意。总认为她“待人极好”是“有心藏奸”。但是宝钗体贴入微的一番劝解最终感动了黛玉。

    假如宝钗真是处心积虑的要拆散木石前盟,凭黛玉的冰雪聪明,怎么会与之尽释前嫌甚至互剖金兰之语。也许有人会说这正是宝钗精明之处,让对手完全消除了戒心,然后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击败对方。那么“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薛姨妈的一番话又怎么解释?“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外头说去,断不如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若贾薛两家真的早有金玉良缘的默契,作为长辈的薛姨妈断然不会说出这番话。

    再看宝钗对宝玉的态度。关于三人的感情纠葛,人们往往更多的是指责宝钗,认为她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说她是处心积虑的讨好所有人,一心要坐上“宝二奶奶”的位置。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若说宝钗想讨好所有人,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最应该讨好的恐怕应该是宝玉吧。一来,宝玉是她心目中“未来夫婿的不二人选”。二来,宝玉深得贾母宠爱。若得宝玉欢心,成为“宝二奶奶”不就指日可待了吗?可她是怎么做的呢?论宝钗的聪明伶俐和善解人意,她不可能不明白宝玉最讨厌追逐功名利禄。可是她却几次三番、苦口婆心的劝宝玉勤读书、走仕途。甚至在宝玉多次给她脸色看、让她下不来台之后,依然故我。宝玉曾说“林妹妹从不说这种混帐话。”这也是他与黛玉情投意合和的原因之一。若宝钗真要存心从中作梗,她大可以顺着宝玉的意思说些他爱听愿意听的话。然而她却宁愿遭人嫌也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可见宝钗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工于心计。对待宝玉,她一直是真诚的,更谈不上一心拆散宝黛二人。

    最后我们从家族角度来看,贾府虽然的确存在财政危机。但是对于宝玉择偶,贾府的长辈并不是从考虑对方的家世背景出发的。贾母在与张道士谈及宝玉婚事时说到“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看来贾府择媳的标准并非家世显赫或家财万贯,而是要找个模样和性格都好的。那么“两大家族之间的势力和金钱的互缺互补,双方家长了然于胸”的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所以我认为不但薛宝钗不是处心积虑的要成为宝黛恋情的第三者,而且宝钗和宝玉的婚姻也不是贾薛两府完全从家族利益出发安排的政治婚姻。

2. 从对待宝玉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宝钗欲语还休的真情。

    一直以来,对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感情纠葛颇觉奇怪。宝钗是那么冰雪聪明的一个大家闺秀,怎么可能看不出宝黛二人早已情投意合。为什么还要去淌这浑水呢?难道真的就只为依仗贾府的权势吗?凭借薛家的财力和宝钗的才貌双全,不愁找不到一门好亲事。何必非要嫁给一个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的宝二爷呢?

    谈起红楼,多数人都会为宝黛爱情悲剧扼手叹惋。固然,黛玉的爱是那么热烈,那么坚贞不渝。可以说是为他生,为他死,为他流尽了最后一滴眼泪。于是宝钗受到了众人的谴责。可是这就真的公平了吗?其实,宝钗也是真心爱着宝玉的。只是恪守礼教、自持含蓄的她把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允许的范围内。不像天性率真的黛玉可以对心爱的人作执著的表露。

    宝钗虽然一向秉持“蓄而不张”的行事风格,然而她毕竟是个花样年华的少女,因此我们可以从她偶尔的无意流露中看出她对宝玉欲语还休的真情。如第三十四回里,在宝玉“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后宝钗拿着药去探望时有一段异于平常的表现。“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这情景,怎么可能是一个一心只谋求“宝二奶奶”位置的工于心计之人所为?分明是一个恋爱中少女的微妙情态。只顾为宝玉心疼担忧的她忘记了传统礼教的约束,无意中流露出真情挚爱。对于一向稳重自持的她而言,这是多么可贵呀。难道不足以令人感动吗?显然,宝玉也被这绵绵情意打动了,“听得此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若说这还可以看作是出于姐弟间的情谊,那么另一件事情就更无法解释了。“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里,宝钗欲找宝玉聊天以解午倦。不巧,宝玉正在午睡,袭人在旁一边绣兜肚一边驱蚊虫。闲话几句之后,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来。”按理说宝钗此时应该和袭人一同离开,可是她却独自留在了午睡的宝玉身边。这已经是有违礼数了。更让人意外的是,“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这兜肚可是宝玉贴身穿戴之物,绣的又是“鸳鸯戏莲”的图案。袭人早已是宝玉的房里人了,所以她绣这东西是很自然正常的。可是宝钗是尚未出阁的大家闺秀,素来又端庄持重。这行为于她而言就太不可思议了。唯一的解释就是纵是礼网密密缝,掩不住真情一丝丝。

    相较于黛玉激烈纯真的爱,宝钗的爱是含蓄压抑的。然而不可否认,自尊自重的她最后之所以可以逆来顺受的默许“掉包记”,是因为深深的爱着宝玉。

3. 与宝玉的婚姻,对宝钗来说经历了由“忍辱屈从——饱含希望——幻想破灭”的过程

    无庸质疑,由贾府的家长们导演的那个原为冲喜的“掉包记”是一场悲剧。它不仅成为了黛玉的催命符,更开启了宝钗后半生的辛酸。

    宝玉宝钗的婚姻,一开始就被笼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江湖术士一句“以锁招玉”就成就了这段可悲可叹的姻缘。宝玉痴痴傻傻一心以为娶的是林妹妹,黛玉焚稿断情一缕香魂归太虚。唯有宝钗清醒的面对着自己角色的尴尬,无奈的接受着命运的折磨。这位德才兼备、品貌双全的淑媛所有的尊严和骄傲都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洞房花烛夜没有体贴的丈夫,没有甜蜜的欢笑,有的只是一个痴痴傻傻念着黛玉的宝二爷。新婚期间,惊闻黛玉已亡的宝玉肝肠寸断,她非但不能怒,还得劝。这是一种怎样的摧残?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后来宝玉见她“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⒁宝钗时常劝勉他勤学功课,以仕途为重,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我想你我既为夫妇,你便是我终身的依靠,却不在情欲之私。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⒂而宝玉也确实有不少让宝钗欣慰的举动。他将旧日爱不释手的一些“杂书”搁置一旁。“命麝月秋纹等收拾一间静室,把那些语录名稿及应制诗之类都找出来搁在静室中,自己当真静静用起功来。”此时此刻宝钗一心盼望丈夫“迷途知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怎奈经过点化后的宝玉“不但厌弃功名仕进,竟把那儿女情缘也看淡了好些。”⒃他假作攻书,一心欲断尘缘。欲博得一第,从此而止。宝玉考中功名却出家而去。自此,宝钗对婚姻的所有美好幻想彻底的破灭了,只落得个孤灯独对、空房白首的凄凉境地。

(三)薛宝钗形象的典型意义

    “在人们的形象中,宝钗是个‘冷美人’——吃冷香丸,闺房如‘雪洞’一般,不喜奢华打扮爱穿家常旧衣,对人不亲不疏又有几分冷漠。”⑤但这只是她的外表。宝钗与她的同龄女孩子一样有自己对爱情的希望、梦想和追求,她的内心是火热的。然而这种正常的渴求却得不到释放,她一直苦苦的压抑着自我。特殊的家庭背景让她不得不对命运妥协,纯真的天性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吞噬。

    宝钗全盘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规范,努力的“从时守分”。若“摒除‘拥林贬薛’的偏见,我们不难看到她后来的雍容大度、浑厚和平乃源自她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传统妇德教育。她始终把‘德’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的认同封建礼法,按照封建正统思想所提供的那样做”。⑥她不是天生的淑女,却因为适者生存,无奈的过早泯灭了童心。她无力改变环境也缺乏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于是只好学会适应。为了在贾府立足,她守拙装愚,随时俯仰,“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硬是将自己磨成了一枚人见人爱的鹅卵石。虽然因此获得了众人的认可,可是丧失了自我,也失去了宝玉的亲睐。这是宝钗人格的悲哀。

   “滴翠亭外杨妃戏蝶”让人惊喜于宝钗难得的童心未泯。但这位平日里识大体,顾大局,“为人极好的”老好人却使出了令人失望的“金蝉脱壳”之法。明哲保身尚还情有可原,她为了自保却拉了无辜的颦儿替罪。这损人利己的做法岂是大家闺秀应当所为?宝钗一生努力追求完美。时常规劝他人守节识礼、宽厚待人。这情急之下的“嫁祸”却无情的嘲笑着她的言行不一。

    可叹“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以免俗。完美人格对于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宝钗而言,宛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曹雪芹借助宝钗道尽了封建淑女自身的矛盾和悲哀。

注释

⑴“可叹停机德”一首:薛宝钗和林黛玉判词。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停机德,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一种妇德。(见《后汉书•列女传》)咏絮才,指女子敏捷的才思。(见《世说新语•言语》)

⑵出自《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曲文[终身误]。

⑶出自《红楼梦》第四回,此句极言薛家钱财之多。雪,谐音“薛”。

⑷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琵琶”,即《琵琶记》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元人百种”,即《元曲选》,元代杂剧选集,收纳元人杂剧近百种。

⑸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

⑹出自《红楼梦》第四回。

⑺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⑻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⑼出自《红楼梦》第四回。

⑽出自《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⑾出自《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⑿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⒀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孟光接了梁鸿案”,语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这句唱词在《西厢记》里是比喻莺莺接受了张生的爱情。这里是比喻黛玉接受了宝钗的友情。

⒁出自《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⒂出自《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

⒃出自《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华书局。2006.1(1)。93

[2]周思源。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华书局。2006.1(1)。93

[3]李劼。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新星出版社2006.2(1)。194

[4]李劼。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新星出版社2006.2(1)。194

[5]胡适、俞平伯等。细说红楼梦——红学专家解读<红楼梦>  蓝天出版社2006.5(1)。264

[6]何其芳。论红楼梦转引自《红楼梦学刊》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