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之后,我们依然在原点徘徊——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6:59:21
七十年之后,我们依然在原点徘徊——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平生喜爱历史,但独独不喜欢中国近代史,著名作家张远山曾有短暂的教书生涯,有一天上课时,他向学生提问说,请举出一次人生伤心的经验。半天无人应答,后来一个女生站起来,慢慢地说:“读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作序中写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实中国近代史,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之伤心史?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骄傲自大的中央帝国,第一次面对着比自己更先进文明的入侵,中国人第一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国”,闯进国门的也不是蛮荒边夷,而是在各方面都优于中国的西方列强。他们带来的是痛苦与屈辱,但同时也是变革与新生,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险与救亡图存、追赶先进的任务,使得中国近代史异常的动荡与变革,各种观点、思想、理论的交锋、碰撞,使得这一段历史如此的复杂多样,任何片面的观点都不能清晰地描述这一段时期的历史,都有误读这段历史的可能。不客气地说,当前的教科书对近代史的解析,依然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危险的,比如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错误分析,让人无法得出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有重新踏入歧途的危险。一部优秀的近代史著作,依然是当前史学界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纲》,非常惊异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学者,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如此清醒的认识。近年来学术界的某些观点,早在接近七十年前就早以为我们的前辈所认知。在这本仅仅五万多字的小书里,蒋廷黻举重若轻地为中国近代史划下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对细节的描述和对事件更为全面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 譬如对林则徐、李鸿章的描述,就远比我们正规的历史教科书完整的多。他对林则徐的评价是: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而真正的林则徐是传统士大夫的产物,即便惊觉西方列强的文明已在中华帝国之上,依然不敢冒着丧失名誉的风险真正提倡改革;李鸿章即便是当代也是一个争议性极大的人物,蒋廷黻并没有将之脸谱化, 他引用李鸿章1864年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证明了李鸿章早在同治三年就敏锐地洞察到日本明治维新的世界的、历史的意义,明治维新将使日本成为一流大国,而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谁的改革更快,并提出改革科举制度,放弃章句小楷之学,将科学工程放在终身富贵的鹄的建议,他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中国的头号敌人是日本,故强调海防,主张放弃属国,休养生息而备战日本。当年的海防塞防之争由此引起等等。当然,同光时代旧的士大夫势力的阻碍,中国民众近代化意识的薄弱,李鸿章本人的积习等等,使得海防塞防之争以众人皆知的结果结束,甲务战争以众人皆知的结局失败,但足以改变我们心目中那个昏聩、颟顸的旧官僚形象,类似的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可以让我们明白:历史远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不全面细致地掌握资料,你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蒋廷黻在近代史问题上更加高屋建瓴地是他的卓越史识。刘知几在杰出的史学著作《史通》中就指出:史学出良史必备才、学、识三长,千百年来一直成为衡量优秀史学家的标准,蒋廷黻在开篇序言中开门见山地揭橥:鸦片战争的失败,根本理由是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坦白地说,我认为甚至到今天,我们的生产力有的领域已经达到了现代化,我们的精英们甚至在后现代主义中的论调中甚嚣尘上,但面对着人治社会、官本位、信仰缺失、崇尚权谋而不重视诚信、家族与家乡观念更高于国家观念等等问题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对中国人全面具有近代化意识,崇尚自由、民主、法治社会、强调诚信的近代化意识给予一个确定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在七十年之后依然没有完成蒋廷黻提出的命题。这是我们愧对先辈的。
  
   蒋廷黻先生提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那才是失败的致命伤”,这句话如此简单,却有如此震耳发愦,掷地有声!那么我们对此有没有觉悟呢?没有!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烧了圆明园,才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改革已经是非进行不可的了。蒋廷黻十分痛惜中国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时间,要知道日本受侵略比中国还要晚,但1853年贝利叩关成为明治维新的起点,这导致了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历史的机遇有时是不能错过的,1898年的百日维新实际上也是满清能够挽回人心的最后可能,但被扼杀之后,1905年的变法即便从程度上超越了1898年,满清的倒台也已经是无法逆转了。在历史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是一步都不能踏错的。
  
  
   建国以后的许多史学问题相比较民国时代,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直到近年才有所改观。比如义和团运动,权威的教科书上依然写着“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证明了其中的愚昧、野蛮和无知,是一种对中国近代化的反动,清政府利用义和团运动与半个世界开战,最后战败的结果是堕入半殖民地化深渊的《辛丑条约》。《中国近代史大纲》一针见血地揭示真相: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的代价之大着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蒋廷黻对义和团运动的“拳匪”称呼是那一辈学人的惯性表现,不足深怪,但他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却需要我们在几十年后重新认识,真是一种历史的讽刺。
  
   《中国近代史大纲》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许多问题即便是今天也依然需要讨论、深入,蒋廷黻提出的救国方案包含了全盘西化的认识,他对三民主义的吹捧等等,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但最具意义的问题是:当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再度来认识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慨叹走过了七十年,我们在很多问题上依然离原来的出发点不远,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依然在路上。
  
  
   最后有一点不得不指出的是,蒋廷黻对士大夫清谈误国、纸上谈兵的做派十分痛恨,他用讽刺的笔调描写了清流的首脑之一,主战派的张佩纶“法国海军进攻福州船厂的时候,张佩纶逃得顶快了”,他们空言救国,一味主战,书中说政府如果按照他们的意见的话,就会几无年无日不与外国打仗。这让人想起了网上某些好战的“愤青”,读此书,对这部分愤青必定大有裨益。可以多研究些问题,少空喊口号。这大概也是可以算是今日再读此书的一个现实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