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陀谈天说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5:26

●《心地观经》:“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亦如猿猴依树我,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

 

 

●《经集》:“溪水流动哗哗作响,海水流动静默无声。空虚发声,满盈静默,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池水。”

 

 

●佛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每个人的心就如一个画家,能画出一切身心五蕴的世间。要如何作画,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楞严经》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世间如幻,没有真实可言,镜花水月,如梦一场。只是我们常常太过投入,以为眼前的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或因成功而得意忘形,或因失败而灰心丧志。心随外境起舞,百转千回,颠倒梦想。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华,不着水”

 

 

●始终保持仁慈、宁静、怜悯、超脱和欣悦,不受整个世界干扰。

思想不因接触世事而动摇,摆脱忧愁,不染尘垢,安稳宁静,这是最高的吉祥。

不贪婪,不欺骗子,不渴求,不虚伪,摒除污浊和痴迷,对整个世界无所企求。

 

 

●《华严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于一切处皆无所着,无有我所,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往,而于幻事亦无迷惑。”

 

 

佛经小档案:

古人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智慧,要读《楞严》。

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

 

 

●《犀牛角经》:“抛弃快乐和痛苦,也抛弃从前的喜悦和烦恼,达到无忧无乐,安宁纯洁,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坚持隐居和禅修,坚持遵行正法,洞察生存的危险,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摒弃心中五盖,清除一切污点,独立不羁,斩断爱和恨,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周游十方,毫无怨念,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不装饰打扮,不向往世间的娱乐和欲爱,不涉足繁华之地,言语真实,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衰老经》:“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牟尼也不沾任何的所见、所思、所闻。”


●“水珠在荷叶,滚动不执著;智者亦如是,处处不执著”

 

 

佛经小档案:

《衰老经》出自《经集》第六品《八颂经品》。内容从人生的老、病谈起,勉励修行者要摒弃执著,独处隐居,四处云游,保持心灵的清明与宁静。

 

 

●禅宗说: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

 

 

●唐 寒山子: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寄道友 ---宋.云峰文悦

散尽浮云落尽花,

到头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

何处清风不旧家?

 

【云峰文悦禅师《佛祖历代通载》】云峰文悦禅师。南昌人。生于徐氏。七岁剃发于龙兴寺

 

 

●泰国高僧阿姜查曾《宁静的森林水池》:“保诗正念并让事物顺其自然,那么,你的心在任何环境中都将平静安祥。好象森林中清澈水池般地平静,所有各类奇妙罕见的动物都会来取水饮用,你将清楚地见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然,你将见到许许多多美好、奇妙的事物的来去,但你却仍是平静的。这就是佛陀的喜悦。”

 

 

●泰国高僧佛使尊者说:“所谓心的平静或寂静,并非心陷于石头的状态——坚硬及毫无感觉。相反地,在那寂静中,心再进一步自我调整,往前跨越,直到适合于反省和观照,最后再涉入慧观中,而终于证入法性。”

 

 

●唐 寒山子: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为了多劫愿,浩荡赴前程”

 

 

●《宝积经》:“譬如月初生时,光明形色日日增长。菩萨净心亦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长。”

《大乘庄严经论》:“譬如新月,渐增圆明;菩提心亦如是,与勤相应,于一切善法渐渐增长故。”

古德说:不忘初心,成佛有余

 

 

佛经小档案:

《宝积经》全经宣说菩萨修习大乘行,应具备何种心态,又应避免哪些过失,可说是一部菩萨的“教战手册”。“宝”,稀有之意;“积”,众多之意,是指由于正法珍宝的无边积集,显出菩萨体证正法的高超。

 

《大乘庄严经论》:印度大乖佛教瑜伽行派地重要典籍。此派创始并发展唯识思想,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与宣扬“缘起性空”的中观派,并列为大乘佛教的两大学派。是了解初期唯识思想的重要文献。

 

 

●《大智度论》:“一切法中无决定实者,但凡夫虚诳故着……又如恶狗临井,自吠其影,水中无狗,但有其相,而生恶心,投井而死。众生亦如是,四大和合,故名为身,因缘生识,和合故动作言语,凡夫愚人中起人相,生爱、生恚,起罪业,堕三恶道。”

 

 

佛经小档案:

《大智度论》:由生于公元二三世纪的印度佛教哲学家、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所著,为解释《大品般若经》的权威作品,影响深远。论中多处以譬喻演说诸法实相,生动有趣,是探索大乘佛教思想不可不读的书籍。

 

 

●每当漫步在树林里,总感觉和佛陀特别亲近。

佛陀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出生、觉悟、入涅槃,皆在树下发生。他出生于无忧树下,成道于菩提树下,逝世于沙罗树林间。

 

 

●《自说经》中,佛陀赞叹“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佛:“心不动如岩,不因贪执著,不因嗔而怒,痛苦如何能,临此清净心。”

 

 

●《法句经》:“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

 

 

●《长老偈》:“我心坚如石,念力亦甚笃;人爱我不爱,人怒我不怒。似我这般样,不会有痛苦。”

 

 

佛经小档案:

《法句经》:收录于南传巴利藏《小部》中,是佛世时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陀偈颂,为佛教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格言诗集。在南传佛教国家被视为“佛教徒手册”。内容包含佛陀的基本教法、佛教伦理,融合了不朽的法义与优美的文学。

 

《长老偈》:是南传巴利藏《小部》中的第八部经,是佛陀圣弟子诵出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两百四十六位证得阿罗汉的长老的诗偈,内容为他们听佛说法、出家、林中修行、证果等修行生活。文字朴实清新,类似于中国的禅诗。

 

 

●南传《葛拉玛经》:

不可因为口口相传,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广远,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引经据典,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引证常识,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

 

 

●《杂阿含经》释‘苦海’与‘岸边’:“大海深崄者,此世间愚夫所说深崄,非贤圣法律所说深崄,世间所说者,是大水积聚数耳。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崄处。”

 

 

●《杂阿含经》:“乐受所受时,则不知乐受,贪使之所使,不见出要道。苦受所受时,则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要道。不苦不乐受,正觉之所说,不善观察者,终不度彼岸。比丘勤精进,正知不动转,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盘。”

 

佛经小档案:

《杂阿含经》:“阿含”即“辗转传来”之意,代表早期佛法的流传,是通过佛弟子口耳之间代代相传而来。此经与《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同为原始佛教经典。经文多短小简明,为佛陀对弟子阐明佛教最基本且重要的教理,从如何观察身、心开始,以至于观照世界,并提出修行实践的种种法门。

 

 

●《蛇经》

 

一、一旦忿怒生起,

他能将之调伏,

如及时药能减缓

迅速蔓延的蛇毒,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二、他完全拔除贪欲,

如潜入池中将莲花连根拔起,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三、他完全断除渴爱,

使其湍急之流枯竭,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四、他完全破除我慢,

如洪水冲毁脆弱的竹桥,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五、他于诸有界中

找不到核心或实体,

如从无花果树中

寻花般枉然,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六、他心中没有忿恨,

超越所有的「此」和「彼」,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七、他已烧尽恶念,

于心中尽除,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八、不急亦不缓,

他完全超越世间的扩散,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九、不急亦不缓,

明了世间「一切皆虚妄」,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不急亦不缓,

离欲的他,明了「一切皆虚妄」,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一、不急亦不缓,

离贪的他,明了「一切皆虚妄」,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二、不急亦不缓,

离瞋的他,明了「一切皆虚妄」,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三、不急亦不缓,

离痴的他,明了「一切皆虚妄」,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四、他没有随眠烦恼,

诸不善根已除,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五、他没有任何

可能使他轮回的不安,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六、他没有任何

使他受制于「有」的欲念,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十七、他舍断五盖,

度脱疑惑,平静,拔除内在的箭矢,

如是比丘舍断今生和来世,

如蛇蜕去旧皮。

 

 

 

 

●《无量寿经》:“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别众一绝——普首座

  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①。

  真风偏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②。

  [作者简介] 普首座,自号性空庵主,北宋时蜀中高僧。生卒年、俗姓籍贯均不详,大约公元1091年前后在世。曾参拜黄龙派大师死心悟新禅师,后长住华亭(今上海松江区西)。他爱好吹奏铁笛,放旷自乐,时人莫测其高深。又爱随口吟唱偈句,不讲修饰,但求开导时人。晚年为追仿船子和尚行事,乃于青龙江上置一大木盆,自乘之。张帆吹笛,泛流而去,不知所终。

  [说明] 这是一首告别诗,说穿了便是一首诀别诗。当普首座乘上大木盆,扬帆吹笛而去时,留给我们的也就是这么一首七言绝句了。普公一生狂放不羁,放任自乐,当时就有圣凡莫测之誉。最后,留给人们的也仍然是一种神秘的悬念。青龙江直通吴淞江,吴淞江直通东海。普公是否浮盆入海?入海后又去了哪里?是否找到了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谁也不知道。这首诗只对我们说,他乃是去追踪前辈知音,大家就此散场吧!

[注释] ①船子:船子和尚,法讳德诚,为唐代高僧。据说他行事甚怪诞,人莫能测。后自言返乡,乘木盆离道友,泛流而没。难量:指难以测量、度量。②散场:谓收场结尾。也指命终永别。

 

 

 

佛经小档案:

《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有名的“净土三经”。在众多净土法门经典中,此经汉译、弘扬时间最早,内容也最丰富。说明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景部况,及如何修行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

 

 

 

●世间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常相续中。看清楚这流动的世界,以及自己流动的身心吧!如实了知因缘的变化,在涌现的过往回忆与迎面而来的暗夜花香中,了了分明。

 

 

●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苏州园林对联:王也六题玄妙观七星潭阁  

 

 

●《杂阿含经》:“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大雨渧泡,一生一灭。”

 

古德:“迷时分明有六道 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说:“不与万法同侣,不与千圣同步,自己的心,道一句出来!”

 

 

●《圆觉经》:“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长老偈》:“有情之贪爱,难以去除掉;苦痛由爱生,如露从叶坠。”

 

 

●众生不应念过去,或寄望于未来,往昔已成身后事,未来渺茫不可知。应于心中生洞见,安住当下念分明,应知此事并确信。”

 

 

●《无常经》:

“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

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

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

 

 

●(马背上的公案):孩子因故去世后,哀痛逾恒的母亲日夜思念,她诚心祈祷只盼再见他一面。终于有一天,她在梦中看到她的孩子,远远地乘着白马飞奔而来,她呼喊着孩子的名字,伸手拉他。谁知马背上的孩子扬起手中的长鞭朝她挥去,瞪大双眼冷漠地说:谁是你的孩子!说完呼啸而去,留下梦醒后错愕伤心又百感交集的母亲——“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谁是你的谁?”

 

 

●佛法说凡夫都有“隔阴之迷”,指死后转世,前世之事早已忘怀。我们这世与许多人结下或深或浅的缘分,在其中产生贪爱、怨恨、痴迷,度过悲喜起伏的一生。一旦死亡大限来临,即使生前亲密如同林鸟,也只能各自分飞。有时对方身影已走远了,我们还在原地痴痴地等待重逢……

业力带着我们各奔前程,我们不能也无法停下脚步,彼此的身份角色随着生死轮回而异动,对应关系也随之建立或消失。对丧子的哀戚父母来说,此刻,谁是你的孩子?同样地,对父母往生的悲伤子女来说,此刻,谁又是你的父亲(母亲)?

在此生短暂交会后,每个人仍有自己的路要走。或许下一世,下下世会再相逢,只是很少有人能彼此相认。

纵使能认得,又能如何?

 

 

 

●僧圆泽传——宋 苏东坡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唐 寒山子: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民国初年高僧印光大师偈诵:“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仍要在园里种满莲花。

 

 

●《大佛顶首楞严经》:“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心地观经 观心品》:“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十牛图颂》——宋 廓庵和尚

 

一·寻牛

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转深。

力尽神疲无觅处,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三·见牛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空人也闲。

红日三更犹作梦,索鞭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知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似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图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人可以一辈子不走进寺院,却不能够一辈子不面对自己。

 

 

●《杂阿含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在游行教化途中遇到一位农夫质问他耕田下种法,佛陀以偈回答:“信心为种子,苦行是时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保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真实为其乘,乐住无懈怠,精进无废荒,安稳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但将世事花花看,莫把心田草草耕

 

 

●《华严经 十行品》:“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又说:“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修诸行时,终不恼乱一众生,令失正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盘,令他涅盘;自快乐,令他快乐。”

 

 

●你是自己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