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是明天,而从今天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4:19

中国青年昨与世界专家对话环保责任

“未来不是明天,而从今天开始”

2010年7月7日   05:新闻视点·今日报摘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珉迕/林环

中外青年在论坛上踊跃提问。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本报记者 朱珉迕 林环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岔路——一条 ‘人迹罕至’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自己的地球。”

    这是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终篇送给世人的话。时至今日,它依然振聋发聩,并被全世界致力于环保的人奉为圭臬。谈论它的人与他们面对的问题一样,已然没有了国籍之差。而其所蕴含的期许,更多寄予了年轻人。青年即未来。环保这个指向未来的当下命题,自然关乎当下青年。

    昨天,一场名为“中国青年与世界对话”的交流会,在世博园伦敦案例馆举行。对话的主题是“未来中国·环保与青年责任”,60多名来自中国高校的大学生,与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威展开对话。作为世博会青年周活动的组成部分,借着世博会这一对话世界的绝佳平台,他们代表着中国青年,求解自己的担当。

【对话】

环保行动像作秀?

    应该说,这场中国青年与世界的对话很“犀利”:问题很尖锐,回答很直率。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李文说,她曾随一群外国大学生在沙漠植树,但所有植好的树都要被挖出重新种植,因为种得不专业,树根本活不了。“目前的环保行动大多如此,就像作秀。人们的环保理念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仅节能灯的普及率就很低。这些年来如此大力度的环保宣传,为何只浮于表面?”

    不约而同,昨日在场4位国外专家中,有3人都选择了回应这个问题,并且答案惊人一致。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拉蒙和加拿大环保专家托尔都表示:这样看问题反而流于表面,因为活动本身就很重要,它能带动更多的人,它所践行的环保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更多人的行为;这并非一个轻松短期的过程。

    来自浙江大学的栾玉波提出疑问:最近在墨西哥湾发生了原油泄漏事件,对于这种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您觉得国际社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青年在其中可发挥什么作用?对此,杜丹德的回答直截了当:“对于资源的采集,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但有些人因此把它视作理所当然,就极容易导致危害的发生。这不仅仅在墨西哥湾,全世界一些城市都发生过。因此,不但需要积极探索新技术的研发,需要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包括青年。”

    同为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的尤巴,还回应了大学生对IPCC工作的质疑。他说:“IPCC有责任为各国政策决策者,提供相关科学数据和发现。我们第三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尽量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改变。我相信,在世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合作才能使得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得以缓解。这是人类的共同问题,需要各种力量的联合协作,包括我们,也包括你们。”

【接力】

要纸币还是要宣传材料?

    这次对话的会场设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伦敦零碳馆。热烈气氛中,空气也有些热。馆方人员解释,在这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馆内,空调并未开启。

    “现在的中国,与我30年前第一次来时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环保领域。”尤巴微笑着说,他感谢中国做出的贡献,并期待未来“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昨日会场上,名为“未来中国”的助学项目同步启动。未来中国助学联盟总干事王红介绍,项目早期主要针对国内高校学生,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并逐步扩展至农村、偏远地区高中,“这是一个大学生与各界人士的互动平台,目前已经与国内外100多位各行业的领军人物签约,他们承诺每年拿出一定时间走进校园,和青年学子分享他们个人的经历、知识与智慧。”

    环保理念在思想传递中接力。杜丹德在主题演讲中提起了《寂静的春天》:“1962年它第一次出版,美国的公共政策中,甚至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但历史的进程就这样开始被一种思想的力量所改变。而你们,就代表着未来的进程。因此,我们非常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

    加拿大环保专家托尔则走进学生中,拿出一张20元纸币与“未来中国”的宣传材料,让他们做选择。当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选择后,托尔说,纸币和宣传材料其实都是纸张,人们的取舍关键在于价值观:“身为青年的你们,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要能够发现真正的价值。究竟是100年后的收益更重要,还是当下的这一点收益重要;究竟是清澈的河流、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更重要,还是用钱就能买来的东西重要?请记住一句话:未来不是明天,而从今天开始。”

【行动】

“你会发现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民间环保组织“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的项目经理陈思葳,昨日特意赶至会场参与对话。最近,她正和同道推广一项倡导 “社区支持农业”的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计划。她将其比作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我们倡导城市居民,到郊区出资认捐一份地,并雇佣当地农民,按照生态方式进行种植耕作,从而获得一片生态田。”计划实施的重点在淀山湖,“要知道,这是上海人的饮用水源。”

    3年前,刚从华师大生物系研究生毕业的陈思葳加入“绿洲”。这个机构共有4.5名固定工作人员,“实际有5个人,但其中一位是兼职。”更大的生力军,则是他们吸引到的七八百名志愿者,大多是年轻人。

    投身环保所需付出的辛苦,往往数倍于常人。由于缺乏扶持,与国际性环保组织合作的机会也相对有限,单运作资金就需自己到处筹措。陈思葳说,一些骨干志愿者从头到尾参与项目全程,却没有经济回报;专职员工比起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同龄人,收入水平也相差甚远。

    “但我们有其它方式的回报,”陈思葳说,支撑他们的是来自工作本身的价值感,“毕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环保是件有意义的事。”在昨日对话主持、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看来,“一旦介入,你就会发现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曾以企业家身份闻名的张醒生,近年致力环保。但他说,团队里真正的中坚力量不是他,而是年轻一代。一对年轻夫妇便是最好的注脚。从北大博士毕业后,他们加入协会,并一头扎进梅里雪山:丈夫在海拔4000米高的地方筹建国家级公园;妻子则在雪山致力金丝猴保护;孩子出生不久,也从北京带到大山里。很多人不解,但他们的解释令张醒生折服。那位妻子说:“我要我们的孩子一睁开眼接触的就是美丽的自然。”

【思考】记者手记:

环保路上,每个人都是奔跑者

    “你年轻的时候,是否已对环保事业有所关注?”采访张醒生时,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不怎么关注。小时候我住郊区,抬头就是蓝天白云,眼前就是青山绿水,不需要操心环保的问题。”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醒生提出“未来一定比今天更好,唯有环境不确定”的观点时,人们意识到,今天所处的环境,与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于是人们坐到一起,怀着激动却绝不轻松的心情,谈论环保这一时代大课题。

    这就有了昨日这场 “中国青年与世界对话”。台上多是富有经验的长者,但真正肩负未来重担的,还是台下以及不在现场的青年。

    会场内大学生们的踊跃提问一再证明,“环保”在今日青年群体中不乏关注。但如一位女生所问,熟练于口的概念,如何才能转化为真刀真枪的行动?

    我们又要提起蕾切尔·卡森的警语。环保这条当年“人迹罕至”的路,今日依然期待着人们在上面奔走。政府身体力行、企业充分参与,当是题中之意;身为个体的我们,又该怎么做?

    张醒生的眼里,最直接的路径是尽可能参与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尤其是大学生们。对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而言,不论倾力宏大叙事还是着笔细枝末节,只要参与环保活动中,便是对其有力的支持。也许到日后,环保就成了一份有志奋斗的事业。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将环保做成事业,但并不妨碍每个人都担上环保的责任。本来,环保就不是“业内人”的专利。论坛上嘉宾已经明示,环保是“每个人的事”,因为“你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天然地拥有对地球的责任”。在这个语境下,举手投足间,我们都不再可以随心所欲,而应当做起环保之路上的奔跑者;至于具体怎样做,诸如省下一度电、节约几滴水,想来已经无需赘言了。

当下环保领域,中国青年最关心什么

    参加青年周活动 “与世界对话”之前,60多名大学生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搜集了100多个关于环保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在环保领域,中国青年最关心什么?

    ——由于产业转移,在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有什么新的办法可以减少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环境问题?

    ——鉴于近期对于IPCC报告真实性的质疑,有人提出了改革甚至取消IPCC的意见,您认为IPCC未来应怎样发展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发展?

    ——杜丹德先生,您提出的“封顶与交易”被美国环保署称为“美国最重要、最成功的环保政策”,也被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采纳,可以说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矛盾的典范。在您看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封顶与交易”中,与发达国家有何不同?如何平衡这种国际间的差距?

    ——张醒生先生,您曾经表示,绿色科技是火,企业家是全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而今天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绿色科技,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您认为,当今中国要将绿色科技变为现实,最关键的是什么,普罗米修斯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

    ——有专家提倡 “绿色出行”,请问您会如何说服希望拥有私家车的中国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