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会议 1958.4.1~4.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7:02
  毛泽东离开成都后顺江而下过三峡,从重庆到武汉,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主要听取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关于一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40条的规划以及安徽大搞水利突击的情况汇报。会议每日只开半天,连续九天从未间断。各省在汇报中纷纷拿出更高的指标,互相攀比,不甘落后。

  对此,毛泽东既兴奋又有些怀疑,比如,对安徽水利问题,他说:你们能三年改变面貌很好,但是我表示怀疑,多搞几年也不要紧。又说,说苦战三年就水利化了,我是怀疑的。三年基本改变面貌,我看只能初步改变。

  说毛泽东一味高喊跃进,人为推动浮夸,这并非事实。

  他是个胸有蓝图志在千秋的人,也是个求实与务实的人。

  不然,他何以成就中国革命?

  时至今日,平心而论,毛泽东仍然是想做到踏实一点儿的。

  成都会议上,在跃进的主旋律中,他虽然大力倡导跃进,但也提出不要空喊,不要虚报浮夸与虚名,提倡实报与实施具体措施。

  此次在汉口,毛泽东又提出,生产要务实,不要搞得不实在。报纸宣传应实际、深入、细致、踏实,不要光宣传指标。好大喜功需要,华而不实不好。整风挂帅,生产是当前带动其他工作的中心工作。

  对河南的宏伟规划,毛泽东如此幽了它一默:各省不要跟河南争第一,实干就是了,总有个第一,“状元三年一个,美人千载难逢”……

  以毛泽东的敏锐,他不会不觉察下面出现的虚与假,只是他坚持认为,这仅是十个指头中一个小指头的问题;只是更多的时候,深夜展读总随身携带的《离骚》,他被一种巨大的激情所淹没、所笼罩。

  一个春天的傍晚,正在老通成餐馆吃饭的一家七口发现了一位不速之客。围桌而坐,客人手指汤包、豆皮:“这是真正的湖北风味”

  4月3日这个春天的傍晚,已经7点多钟了,街头的行人慢慢减少。武汉素有名气的老通城餐馆的顾客也陆续走出了店堂,只剩下三几桌客人。

  一张桌子旁,坐着3岁的王熙滨和他的四个哥哥姐姐,加上他的父母,一家7口人,是最后一批进店用餐的。他们一边吃着卤菜,一边你一句我一句地谈论着什么。

  忽然,门外响起一阵汽车声,有人进来了。大家以为又是新来的顾客,也就不经意地望了几眼。

  首先推门进来的湖北省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对他,大家都有些眼熟,毕竟是本省的“父母官”,经常在集会与报纸上见到的。只见他进门后并不朝里走,却转身向后面做出表示请进的手势。紧接着一位天庭很宽、身材魁伟高大、穿灰制服的人走了进来。熟悉的面孔、身材举止,是谁?大家几乎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毛主席!毛主席!”熙滨和他的哥哥姐姐们一拥而上。5岁的女孩熙江用手扯毛泽东的衣角,问道:“毛主席,你是不是从北京来的?”

  “是呀!”毛泽东弯下腰,笑着同孩子们一一握手,抚摸着他们的脑袋,脸上十分慈祥欣喜。

  直到毛泽东朝桌边走来,熙滨的妈妈刘燕如仿佛才如梦初醒,迎上前,同毛泽东握手,向毛泽东问好。毛泽东问她和她爱人在什么地方工作?又同他们扯了几句家常。然后环顾四周,朝其他的顾客们挥手致意。

  前厅的响动,早已惊动了店里的经理和服务员,大家也都拥到餐厅里来看毛泽东。

  毛泽东正一条一条地看墙上贴的除“四害”和“大跃进”的标语,一边看,还一边念出声,又问经理万书明:“这是你们写的吗?”万书明回答是的。毛泽东赞道:“好,好。”

  他又用手敲敲墙壁,满有兴趣地问:“这墙是用什么东西做的?”

  “刨花板做的,很经济。”万书明说。

  毛泽东朝厨房走去。厨房里的师傅们正在干活。头一个看到毛泽东的,是做汤包的钟生楚师傅。他刚刚把包子捏好,装上笼,准备去盖盖子,毛泽东就走到了他的面前。钟师傅一下子怔住了,他想说一句祝福之类的话,但说不出来。到底还是毛泽东先开口:“这是什么包子?”钟师傅也忘了回答,直到毛泽东再次问:“这包子是谁做的?”,他才如梦初醒地说:“是汤包,是我做的。”

  厨房里其他的人都笑了。毛泽东走到做三鲜豆皮的大师傅曾延龄面前:“那你是做什么的呀?”    曾师傅说:“我是做豆皮的。”豆皮是武汉十分出名的小吃。他心想,应该请毛主席吃点儿好的豆皮。于是,他又说:“我准备专门做点儿好的豆皮,请您老人家吃。”

  毛泽东亲切地看一眼曾师傅,说:“你太细心了。”

  “总是愿您老人家健康啊!”曾师傅说。

  毛泽东朝前走到炉灶跟前,用手摸了一下灶面,然后看手指上有没有灰尘。一看没有,便称道:“这个炉灶很干净呀!”随后,他又与做菜的李汉卿师傅和其他一些人谈了话,然后又沿锅灶边走到宿舍门口,看见宿舍收拾得挺干净整齐,毛泽东道:“很好!很好!”在餐馆看了一遍,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今天就在这里吃饭吧。

  听毛泽东这么一说,大家既高兴又紧张,师傅们都想让毛主席尝尝自己的手艺,又怕做不好。

  把什么最拿手的菜送上去呢?当然是最好的。但由于事先并不知道毛泽东来,没有准备,加上店已到快打烊的时间,所存的原材料不多了。做菜的李汉卿感到有些遗憾,但此时也只好看有什么料就做什么菜了。当然,汤包与豆皮是少不了的。

  饭菜上来了。毛泽东和随行人员围成一桌,他凑上前,看看,指着面前的碗碟,向外省同志介绍:“你们那里可没有这个,这是真正湖北的风味。”一句话,把餐馆的师傅说得高兴,大家也都随意放松下来。

  毛泽东用餐的时候,已经8点多钟了。刚才在餐厅吃饭的其他顾客也不忙着走,要多看看毛主席,有的人甚至把座位挪到最容易见到毛主席的角度。孩子们就更不管不顾了,东西也不吃了,睁着圆圆的眼睛只管盯着看。有个孩子胆子大,竟跑到毛泽东跟前去问好。毛泽东放下碗筷,摸摸他的脑袋,还用大手去握握他的小手。

  一会儿,毛泽东又想起什么似的,停筷问道:“司机同志都吃饭没有?”

  大家吃完了,毛泽东站起身,看看表,准备离开。师傅们拥向前去同他握手告别,毛泽东没有忘记问上一句:

  “你们是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

  师傅们说:“我们是国营。”

  “国营的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道。

  快走到门口了,毛泽东看见厨房里又陆续走出一些师傅,就转身再和大家一个一个握手告别,感谢他们的款待。

  毛泽东走后的这天晚上,老通成的职工们开了一次座谈会,大家都争着谈自己的感受。

  “毛主席真健康啊!”这是大家最常提起的话题。从来开会很少发言的王寿山师傅这次也开口道:“旧社会谁瞧得起我们这些大师傅,今天国家的领袖来看我们。”

  做三鲜豆皮的大师傅曾延龄一谈到和毛泽东握手的事,就说:“我还没有来得及把手洗干净哩,毛主席就把手伸过来了。毛主席把我的手握得紧紧的,当时就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一样,一身都热火起来了。我就想:“毛主席呀,他老人家心里,真是不知道是怎样关心我们!”

  这一年的9月12日,毛泽东第二次到老通成餐馆。刚刚游完长江,兴致很高。他是个记性很好的人,这次见到店堂的师傅便如熟人般打招呼:“又来麻烦你们了。”

  由于毛泽东的特殊身份,他在外面餐馆吃饭的时候极少。老通成是幸运的,竟然连续两次接待毛泽东,也许这里的美味使毛泽东不能忘怀?

  这次的饭菜,除了豆皮,只有四个菜,一个汤。毛泽东向来不让太奢侈。

  老师傅服务得十分尽心。他一直守候在桌边,想为毛泽东递换毛巾。天热汗多,送上的毛巾需要及时搓洗干净换上去,再用再洗。但毛泽东似乎不习惯这种服务。老师傅准备取毛巾时,被他拦下了。再次上前,又被谢绝。这位13岁进餐馆当学徒的老师傅,为此激动万分。事后,在他一再的请求下,经过省交际处的同意,他留下了毛泽东用过的毛巾做纪念。

  饭快吃完了,桌上还剩了一些。已经放下筷子的毛泽东又举起筷子,要同桌的人把饭菜都打扫干净,全吃掉不浪费。他用手一指墙上“炮打保守,火烧浪费”的标语,说:“你们不吃完,就要火烧浪费!”

  这次到老通成,毛泽东在前厅和全体服务人员合了影。

  参观火宫殿,视察部队,毛泽东关心干部给不给战士盖被子。抬头一望故乡的艳阳天,只道:现在可以种苋菜喽   最令游子系念的莫过于故乡。老百姓讲叶落归根,有了一番作为的人则要衣锦还乡。尊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虽然时时被“万岁”的呼声包围,但没有人能比他自己心里更清楚,他也和常人一样,有着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念。

  4月12日,一个春暖花开的周末,毛泽东从湖北南下到长沙。长沙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地,但即使短暂的停留,仍使他欣喜无比。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风味,还有那浓浓的故乡情,哪一点不令他陶醉?!

  韶山离长沙还有一段路。这次的日程安排中仍然没有回韶山一项,毛泽东直到1959年6月才重返故里。是时间仓促,还是近乡情怯,或是毛泽东认为还不到时候?其实,只要毛泽东提出来,回故居一趟很容易。这是人之常情,何况只要他想做的事他总能办到。但这次毛泽东还是没有提出回韶山。不回韶山不等于他不想韶山,那个韶乐长鸣、凤凰起舞的美丽山冲,埋着他的祖辈,埋着他的父母。1927年他回韶山调查农运,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那一次,他对乡亲们说:“30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了!”如今,革命早已成功,离开韶山也已31年了,韶山依旧在梦中。

  不过,回到长沙也就算回到了家乡。他的青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第一师范学校、岳麓山与爱晚亭、清水塘……哪一处不是记忆犹新。

  这几年,毛泽东几乎每年都要到长沙。或小住,或路过,有时一年数次。这其中,最令他开心的要数游湘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他自信,这种朝气今日犹存,不是已经有过证明了吗?

  1956年游湘江,是在5月30日。一下飞机,没有休息,没有吃饭,他就直奔湘江而去。他要游过江到水陆洲那边去。水陆洲上住着几十户人家,《沁园春·长沙》里提到的橘子洲头,就是指的水陆洲。青年时代,毛泽东曾多少次和伙伴们游江到过这里啊!

  这一天,是个大晴天,但江水暴涨,波浪汹涌,一片黄澄澄的江水把岸边许多的树木都淹了。陪游的年轻人心里有些发怵,但毛泽东更加兴奋,他几乎是扑入江中的。一个小时之后,毛泽东靠向水陆洲。小岛把湍急的江流硬劈开来,狭窄的水面回转激荡,搅起滔天浪,咆哮之声不绝。毛泽东毫不在意,照准直游过去。眼看就要被卷进去,冲向一棵大树桩,警卫人员急得扑过来想挡,却只见毛泽东迅即抓住了那树桩,敏捷地一步登上岸。正在江边车水的农民抬头看见,愣了许久才醒悟过来,慌慌地返身回村报告这个意外的喜讯。这时毛泽东也披上了那件打着补丁的浴衣走过来。那一天,他在一位周姓农民家门前的长凳上一直坐到日落西山,他的湖南腔融在一片笑语中,不分彼此……

  1957年那次游湘江是在中秋节的下午。这时的湘江和去年5月时正相反,由于干旱,江水大减,两岸河床都露出好几十米,淤泥有六七十厘米深。没有码头,船靠不了岸。毛泽东从江中游到岸边,穿过四五十米的泥泞路。卫士劝他不要过去,他却已迈开了步子。很难走,一只脚陷进泥里刚使劲儿拔出来,另一只脚就又陷进去了。卫士们过来帮忙,护着毛泽东拔两三下,迈一步,一步步越过淤泥上了岸。这时,毛泽东已是满脚满腿的稀泥,浴衣上也拖上许多。卫士连忙到附近的井里打来水给他冲洗,而毛泽东不讲究,也等不及,马马虎虎地冲几下,沿小路朝一户农家而去。除了那件浴衣,毛泽东便和庄户人家没有一点儿区别。稚气的娃娃们好奇地瞪着这位双脚沾满泥的客人。这位客人好像和平时看见的伯伯爷爷不一样,他有那么多陪着的人,他们对他很是殷勤周到,但他又实在和大家没两样。毛泽东兴趣盎然地逗着娃娃们,户主则端来凳子,又取了自种的旱烟让毛主席尝,毛泽东则把自己的纸烟回敬户主。农家妇欣喜地洗碗倒茶送上来。茶是中午烧好的,已经凉了,面上还飘落着几根草屑。警卫人员想说什么,没张口,毛泽东已端起碗来一饮而尽,畅快地吐了口气……

  回想到这两次游湘江的情景,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准备车!”下午,毛泽东吩咐卫士。今天在长沙,不是去湘江,要去的地方是两个:解放军驻湖南部队某部独立营一连和火宫殿。   对长沙的一草一木,毛泽东都烂熟于心。无论去哪儿,他都能反客为主,做个向导。没去火宫殿,他就先向别人介绍了:“坡子街有个火宫殿,是长沙拉水拉车的劳动人民吃饭的地方。”解放好些年了,他想去看看那里有什么变化。

  火宫殿的面貌基本没怎么变。拉水拉车的却不再是下等人,而成了国家的主人翁。火宫殿也改成了饮食店,店铺狭窄简陋,往来顾客颇多。这一天的顾客是最幸运的,他们意外地见到了毛泽东。有个少年脚快嘴灵,飞跑出去报信,顿时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大家心情激动,毛泽东也激动,他感觉的是如鱼得水般的惬意,他的好心情使他满面红光。

  去驻湘某部独立营一连,毛泽东没让事先通知部队。他由湖南有关负责人陪同到连里时,战士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看书,有的打篮球,还有的在挖菜地。

  先看到毛泽东的是连里的副连长。他的动作不慢,放下锄头,咔地一个军礼。毛泽东握住他沾了泥的手,他却扭过头去向后大喊:“毛主席来了!”

  毛泽东在一连“走马观花”。看到宿舍门口的一张小凳上放着一本《论列宁主义基础》,他就高兴地问:这本书是谁读的?政治教育课都讲些什么?有多少战士能自学马列的书?那个时候,战士入伍大都要进扫盲识字速成班,到连队再进业余文化夜校读两年,这样就能达到读书看报的水平了。

  在一个班的宿舍,毛泽东走到床前,摸摸床垫子看有多厚,问战士铺得够不够。再拿起棉被,在手里掂几掂问有几斤重,问够不够暖和。看了班里的内务,又问一间屋里放12张床睡得挤不挤。战士们答说不挤,毛泽东点头,说:就是地湿了些。

  三班的武器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战争过去了,自己也多少年没摸枪了,但对枪的感情依旧。战士们都争着把自己的枪递上去,请主席检查,那是多么大的光荣啊!毛泽东却走到枪架前,看了看,很内行地说,光看表面不行,要看里边擦得干净不干净。他拿起一支五三式步骑枪,拉开枪机检查一遍,又拿起一支冲锋枪。里边没有油泥和锈蚀,毛泽东这才说:你们的枪械保养得很好。他还指示,军事训练要抓紧。要搞制式教练,要练好射击、刺杀和投弹的本领。

  到院门口,毛泽东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他转身问连里干部:“还有没有查哨查铺的制度?”

  连干部们说,还查。

  毛泽东却去问战士:“你们的连长还给不给你们盖被子?”

  一个战士老实地回答说:“过去盖,现在不经常盖了。”

  毛泽东说:“要经常盖才好。干部要爱护战士,战士要尊重干部。”

  连干部表示,今后一定遵照主席的指示办。此后,一连的干部一直坚持了查铺查哨、给战士盖被子掖蚊帐的制度。

  临离开一连,毛泽东去看了连里的菜地。4月,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田里一片的葱绿令人欣喜。毛泽东抬头看看艳阳高照的天,又低头看看齐整的菜畦,以一个老农的口吻道:“现在可以种苋菜喽!长沙人不是有句话叫‘六月苋菜胜过鸡’吗?”

  一句话,大家就都笑了。

  故乡的这一天,好晴朗!只是明天又要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