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青未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37:46
本报记者 徐锦庚 马跃峰《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7日   13 版)

泰山旭日东升。
王德全摄

山东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图为济(南)青(岛)高速公路。
侯贺良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甫登临泰山时,写下了这首《望岳》诗,惊叹仰慕之情、恢弘磅礴之势跃然纸上。千百年来,泰山脚下的齐鲁大地,挥洒着如椽巨笔,书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进入新时期,山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齐鲁青未了”画卷。
在上海世博会上,山东以“齐鲁青未了”为展示主题,再现齐鲁大地山川秀美、万木葱茏、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象和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开放进取、生生不息的人文特色,寓意齐鲁文化之树长青,城市发展之树长青,和谐生活之树长青。
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山东省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70万。全省分为17个市,辖140个县(市、区)。海岸线长31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50万年前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7000年前就有比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工程“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爆发过春秋战国时纵横捭阖的激情,闪耀过儒家思想、墨家学说和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璀璨,出现过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被称为“文圣”的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学创始人孔子,其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兵圣”的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其《孙子兵法》至今仍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山东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还有: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墨派学说创始人墨子,以《孙膑兵法》闻名的古代军事家孙膑,被称为“书圣”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
山东文物古迹众多,山川风光秀丽,是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9处。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人誉为“中华民族之魂”、“五岳之尊”的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名录。孔子故里曲阜市的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调整结构 优化产业
经济实力由大变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人当有何作为?2008年7月,山东省委作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
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征的“群象经济”,是山东经济的显著特色。山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与此同时,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元素足的大项目,成功嫁接到传统产业,实现“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去年以来,将保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制定了10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意见和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回升势头稳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信息产业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前列。
为拓展发展空间,山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大力实施五大带动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日照精品钢基地、加快省会建设发展。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新的形势,山东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推动经济由大变强。刚结束的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作出重要部署:今后5年,在扩大总量提质增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上创造一流业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不断取得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成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整合资源 推进改革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山东文化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建设呈现千帆竞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全省26家出版社、129家新华书店、125家电影公司电影院、4家影视剧制作机构、2家电影制片厂、14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转制为企业。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推动了文化资源整合。全省17市均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时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新闻媒体改革加快推进,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山东把培育文化品牌作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出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闯关东》、《南下》等鲁剧享誉全国;《孔子》成为全球首部以动漫形象再现孔子成长历程、展示儒家文化的长篇动漫作品;一批图书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笑猫日记》系列童书已累计发行550 万册,销售额8250万元;齐鲁晚报位列2009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第二十二位,连续七年上榜百强;齐鲁频道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地面电视频道之首;“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叫响,山东省文博会、孔子国际文化节等文化节会品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省级规范化站点100个,在9万多个乡村社区基层站点安装了卫星接收系统。至去年底,全省共投入4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建设,目前拥有农家书屋2.5万多家,居全国第一,乡镇综合文化站1291个,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9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建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提前实现“村村通”目标。
在山东,传统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快速提升。自2004年以来,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新增近百亿元,年均增长20%。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跨入千亿元“俱乐部”。今年一季度,文化产业投资150.9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2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改善民生 缩小差距
城乡统筹稳步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持久动力。必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反复强调。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山东人口城镇化稳步快速发展,目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全省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06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9年的211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01年的152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726.9万人。
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全省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格局,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向村镇延伸,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84.7%,推行“村集、镇运、县(市、区)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山东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9年,全省污水处理厂达168座,提前实现“一县一厂”目标,设市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78.7%,居全国第三位;设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2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以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目标,山东把扩大稳定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今年一季度,山东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77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92元,同比增长22.4%。
随着合理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山东的东、西部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国各省区中,山东大中城市数量最多而且分布较为均衡,中等城市实力较强,城镇体系梯次明显、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山东西部的德州、滨州、聊城等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东西部差距逐年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