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活 社会要稳——记重庆构建“一体化大综治”工作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1:28
经济要活 社会要稳
——记重庆构建“一体化大综治”工作格局
本报记者 裴智勇《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7日   04 版)

重庆女子交巡警队员在护送小朋友上车。
新华社记者 陈诚摄
树多了,山青了。
初夏的重庆,绿树成荫,不再是酷热难耐的“火炉”。
令市民更惬意的是,“平安重庆”建设积数年之功也“树大成荫”:据国家统计局第九次全国群众安全感入户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重庆群众安全感达到96.62%,居全国四个直辖市之首。
经济要活,社会要稳。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之称的直辖市重庆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面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百万三峡大移民、城市大建设、城乡二元结构凸显带来的维稳“四大难题”,重庆市决策层把平安建设作为“地基工程”,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一体化大综治”格局,为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探出一条新路。
综治体制创新——
党政主导 重心下移
“因综治考核排在末位,有一位县长作了表态发言。这对我们是极大的警醒!”
6月29日,说起今年1月8日的全市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渝中区委书记刘强记忆犹新。重庆市推出了“末位表态发言制度”,对每年综治考核排名末位的区县,要求党政一把手在综治大会上发言。对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追究区县主要领导责任。
“无论怎么排名,总有落最后的,有些不近人情,但很管用,震动很大!”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刘光磊说。两年来,已经有两个区县负责人在全市大会上发言表态。九龙坡区委书记刘光全表示,干部要难当,群众才好过。综治维稳的“第一责任”必须层层落实。
建“内陆的开放高地”,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越是大开放大发展,面临的社会矛盾越多,越需要切实承担起维稳“第一责任”。重庆市把综治维稳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党委政府一把手牵头抓总,协调各方。市政府每年与区县、市综治成员单位一把手签订责任书。与此同时,重庆市严格实行综治实绩档案制度,建立了一票否决、干部考察任用和评先评优征求综治部门意见制度。依靠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重庆有力地改变了党政领导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综治工作重点在基层,弱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长期以来,基层综治工作管理体制不顺,领导责任不明,看似有人管,其实谁也不负责;基层综治成员单位只认“条条”,不注重条块结合,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
重庆市着力推进综治组织领导一体化,加强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领导体系建设。乡镇增设一名政法书记,专抓综治维稳工作,社区建立综治工作站,配备1名综治专干。乡镇以综治办为平台,整合综治、信访、公安、司法、安监、武装部门等力量实行“六位一体”;村(社区)以党组织为平台,建立综治工作站,整合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安监、民兵力量,实行“七位一体”。基层综治力量信访统一接待、矛盾纠纷联调、治安问题联合治理。
群众工作创新——
干部沉下去 民心回来了
两年来,重庆市和区县两级信访总量、群众集体上访、群众进京非正常上访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均在25%以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是重庆市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一体化大综治”的亮点。重庆市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班子成员入户走访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反馈。
“全市每天都有1500名干部在接访!”刘光磊说。近两年,重庆市组织干部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和大下访三项活动,了解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20万干部下基层,投入63.4个亿解决信访个案10.6万件,其中90%是积案,600万群众直接受益。有干部感叹说:“干部下去了,民意上来了,问题解决了,民心回来了。”
重庆按照“谁实施,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信访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从2008年起,重庆着力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将人民调解、行业自律、行政调处、司法审判和信访等矛盾纠纷解决形式有机结合,对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2009年,全市共调解民间纠纷37.7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
抓信访,不是“扬汤止沸”,把矛盾压下去,而是“釜底抽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重庆市着力研究群体性诉求,把涉及600万群众的问题分解成20类45项信访诉求,逐一研究解决。2008年,出台三峡库区淹没征地农转非移民养老保险等9项惠民政策;2009年,出台解决国企“双解”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8项政策,累计解决17项群体性信访诉求;今年,又排查出16项涉农、涉军、涉教等群体性诉求,力争解决。
治安联防创新——
警力沉下去 安全感上升
2007年以来,重庆市推进“两驻一巡”工作,城镇每个社区、农村每5000人建一个警务室,实现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他们规范保安力量,广泛调动社会积极性,组织了治安协勤队、社区巡逻队、护村队、护厂队,还有庞大的平安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治队伍,成为“一体化大综治”格局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如今,“街面有巡逻、小区有保安、社区有守护、村社有联防”,极大地提高了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
去年以来,重庆全面推行交巡警合一的新型警务模式,目前已在全市区县设立交巡警平台300个,配备8300名交巡警,24小时在主要路段、重要场所、重点地区实施巡逻执勤,群众见警率大大提升,对不法分子震慑作用明显。据统计,警务改革后,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0.4%,暴力案件和多发性侵财案件同比下降29.2%和14.1%。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最需要社会呵护。今年5月以来,全市投入12亿元,建立校园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区县公安局成立校园安全保卫支队,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派驻6000名校警,配备安保干部11000名,安装警校联动的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实现对学校及周边动态社会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覆盖,提升了校园安全整体管控能力。
打黑除恶,大快人心。去年6月,重庆开始的新一轮“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掉了一大批涉黑涉恶团伙,铲除了一批黑恶势力“保护伞”,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在打黑中,“严格依法公正办案、群众广泛参与、打黑与反腐败同步推进、涉黑资产有效处置”的做法被誉为“重庆经验”。日前,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盛赞重庆打黑“打得好、打得准、打得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