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行业总体运行及展望200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03:3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范敏
内容提要:2006年,宏观经济高位运行,消费稳中有升,投资和出口增速回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三驾马车”共同拉动下,工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与此同时,行业增长格局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工业利润过度集中于上游行业的格局有所调整,采掘业的优势地位削弱;居民消费的回升奠定了消费品行业稳定增长的基础。2007年,我国产业增长仍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尽管不少行业受到经济降温影响增速将放缓,但调整将较为温和,总体特征将表现为较快稳定增长。
一、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行业增长格局有所调整
(一)企业效益持续攀升,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

2006年前10月,工业生产累计完成增加值69867.3亿元,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一路加速:一季度同比增长21.3%,上半年同比增长28%,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9.6%。在经过近两年的回落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再次回到30%以上,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增幅同比上升10.7个百分点。前10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7.29,比上年同期提高17.12点。从39个工业大类行业来看,1~10月份,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462亿元外,其他38个行业利润同比均有所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05.5%,石油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30.4%,交通运输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50%。(见图1)
在企业效益上升带动下,2006年大部分行业景气上升。通过各行业的利润增长变动情况,并结合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亏损面、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就业增长变化等几大主要经营和发展指标,我们对国民经济39个主要工业行业的景气水平进行了测算。测算显示,1~10月份,大部分行业的景气水平比上年同期有较大提高。在39个工业行业中,景气上升的行业共有32个,比重超过80%。
(二)行业增长格局有所调整
从行业景气变化格局看,2006年前10个月资源采掘类行业景气总体处于下降或回落状态,黑色金属矿、煤炭以及其他采矿业位列几大景气下降行业的前列,有色金属矿、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非金属矿开采业尽管利润增长仍较快,并拉动行业景气仍处于上升,但与上年景气上升的程度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原因来看,主要是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大规模投资涌向这一领域,偏紧供求关系逐渐宽松,部分甚至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原材料行业前10个月景气总体呈现出恢复或加速上升的特征,钢铁行业2005年景气深度下降,2006年景气水平尽管仍在下降,但在价格逐渐复苏条件下,下降幅度已经较大程度降低,化工化纤行业扭转了上年受原油价格影响景气下降的局面,在油价仍维持高位的情况下,景气出现上升,有色金属行业2006年景气上升非常快,比上年同期提高达10.03点。在政策推动和投资带动下,2006年以来以通用机械、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为主的中游制造业景气上升非常显著。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前10个月景气度比上年同期上升12.14点,是全部工业行业中提高最快的行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景气分别上升9.46点和6.67点,上升相当明显。
从消费品来看,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为主的下游耐用消费品制造业表现出了强劲的景气复苏态势,在汽车、手机、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销复苏带动下,1~10月份这两大行业景气水平分别比上年上升10.51点和5.32点,扭转了自2004年中期以来的景气颓势。食品、饮料、农副产品等日用消费品行业,在多年来扩大消费政策的累计效应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推动下,景气继续高位攀升,食品和饮料业前10个月景气上升都超过10个点,表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医药行业2006年以来受药品降价、成本提高和竞争加剧影响,利润增长由2005年的20.5%下降到前10月的5.2%,景气比上年同期下降1.29个百分点,是唯一景气下降的消费品行业。(见表1)

二、景气水平的变化,影响各行业在整体行业中的竞争力地位
(一)上游行业竞争力优势有所削弱
行业景气水平的变化,对各行业在整体行业中的竞争力排名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39个工业大类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显示,在运行状况较好的10个行业中,上游采矿业仍占绝对优势。但是,与上年同期相比,优势地位有所削弱。2005年前10个月,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有四个属于上游采矿业,分别是非金属矿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位)。2006年,在宏观调控和潜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行业竞争力已经大不如前,不仅落后于其他采矿业,而且在39个大类行业中排名比较靠后,名次较上年同期下降27位,降至32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开采业综合竞争力仍居前10位(分别排名第一、第五和第七位),但石油开采和非金属矿开采业的排名有所下降。
煤炭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行业成本加大。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产品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煤炭开采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与销售成本增速之间的差额不断扩大。2006年4月1日国家上调陕西、江苏、黑龙江和江西四省的煤炭资源税,近期国家又调整了电力、石油价格,提高铁路运价和港务费,这些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加了煤炭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2006年1~10月,煤炭业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0.4%,高于同期产品销售收入5.8个百分点。第二,价格增长乏力。受前几年需求惯性和利益驱动,煤炭行业投资快速增长,2003~2005年,煤炭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3%、60.8%和65.6%,产能迅速增加。1~10月,我国原煤产量16.73亿吨,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加快1.8个百分点。煤炭供求逐渐平衡,买方市场渐趋增强,煤炭价格上升动力不足。2006年以来,煤炭开采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渐趋稳定,10月份同比仅增3.1%,远低于上年同期24.5%的增长水平。价格下降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导致行业效益增长乏力。第三,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较慢也是造成煤炭开采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1~10月,煤炭开采业产成品库存达到282.26亿元,同比增长22.2%,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558.09亿元,同比增长19.8%。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煤炭业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也与前期行业利润基数较高有关)。
石油开采业竞争力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国际原油价格自2006年8月份下降以来,一路下滑,10月底更是创下了2005年8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每桶跌破58美元。受此影响,国内原油价格涨幅大幅回落。10月份,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9.2%,涨幅比9月份回落13.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工业品出厂价格仅涨9.2%,较上月下降12.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21.6个百分点。受价格下跌影响,石油开采利润增速不及2005年。1~10月,石油开采业实现利润3285.57亿元,同比增长30.2%,低于上年同期44.5个百分点,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石油开采业在行业综合竞争力中的排名,由2005年同期的第三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五位。尽管如此,石油及天气开采业实现利润额的绝对水平仍居所有工业行业的首位,占整个工业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1/5。

价格大幅上涨是支撑有色金属开采业景气持续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受国际铜、铝、铅、锌价格暴涨的影响,2006年以来,国内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上涨。10月份,有色金属采矿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6.9%和27.1%,其中,铜、铝、铅、锌的出厂价格涨幅在11.5%~63.1%之间。受供求紧张和价格高涨的支撑,有色金属行业利润长期高速增长,景气持续高位攀升。自2005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增速遥居所有行业之首,远高于同期企业整体利润增长水平。有色行业1~10月累计实现利润953.57亿元,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05倍;有色金属采选业利润在上年同期较高的基数水平上,同比又增长69.7%。
(二)政策因素推动环保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阔步迈入竞争力前列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环保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工艺品制造业是2006年前10月新进入排名前10位的三大行业。其中,工艺品制造业上年同期竞争力排在13位,因此排名上升不是很显著,而其他两大行业上年同期竞争力排名都比较靠后,排名上升非常显著。其中,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2005年排在29位,2006年上升达26位位列第3,是综合竞争力上升最快的行业之一。这一产业的快速增长,与近几年来政府提出创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密切相关。随着2006年以来相关的一些强制性和鼓励性环保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各经济主体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明显增加,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今后几年,我国在这一领域投入将继续增加,从而推动产业景气和竞争力维持高位上升状态。
通用设备制造业前10个月景气快速攀升,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12位,位居第9,排名上升非常明显。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以来,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以2005年为拐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景气直线上升,2006年1~10月,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超过20%。在钢铁价格反弹以及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行业利润仍保持了高速增长,分别为40.43%和50.28%,在2005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13.37个和41.12个百分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重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国家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预计设备制造领域相关制造业的景气周期持续较长时期,竞争力水平仍将保持高位。
(三)成本压力居高不下,重化工行业竞争力指数持续偏低
在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后10位的行业中,共有四个行业属于重化工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经过几年高速发展,钢铁产能快速扩张,在产品出口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的影响下,供需形势发生变化,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渐显现。加上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而钢材价格却持续走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进一步挤压行业利润,行业综合竞争力指数长期以来居39个工业行业之末,阶段性的调整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钢铁行业景气向好的势头已经开始显露。2006年1~9月份,钢铁行业扭转了利润下降局面,利润总额实现5.9%的增长;1~10月累计,行业实现利润达到1046.68亿元,同比增长13.5%,高于上年同期2.3个百分点。
除钢铁行业外,在综合竞争力指数较低的四个重化工行业中,其余三个行业均处于石化产业链的下游。其中,炼油业的亏损主要是政策性亏损。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健全,原油成本上涨成为导致炼油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家在3月份和5月份两次提高成品油价格,但仍然未能消化原油成本上升的压力。1~10月,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亏损462亿元。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产品价格传导能力弱,因此,行业效益受油价上涨的负面影响较大。2006年1~10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26.6%,销售成本增长28.6%,成本增长高于销售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化纤产业的成本传导能力强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但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61.2%),受贷款利率不断提高的影响,财务费用增长较快。1~10月,化纤行业财务费用达到42.03亿元,同比增长26.8%,高于产品销售收入6.3个百分点,成为影响综合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的下降,下游织造企业对化纤产品的需求将有所放缓,化纤业产能过剩的矛盾难以有效缓解,未来行业盈利状况难有大的改善。
(四)居民消费稳步回升,奠定了消费品行业稳定增长的基础
2006年前10个月,在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行业中,有一半属于消费品行业,分别是:烟草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皮鞋、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行业良好的销售状况和盈利状况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10月,除烟草业以外的其他上述四个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20%,利润增长速度均超过30%。另外,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政策调控的作用下,汽车制造业出现恢复性增长。1~10月份,汽车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国共生产各种汽车620.6万辆,同比增长25.1%,其中,轿车产量329.5万辆,同比增长40.9%。加之上年基数较低的影响,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速较高,1~10月,利润增速达到46.6%的较高水平,超过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16.5个百分点。在汽车制造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也实现了较高增长,增幅达到50.4%。
企业利润增加刺激了消费品行业投资积极性提高。1~10月累计,饮料业和工艺品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8.7%和55.8%,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4和10.5个百分点;皮鞋、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投资增长44.8%,超过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
从原因来看,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2006年1~9月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61.9元,同比增长1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8.8元,同比增长10%。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居民的购买力。2006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8亿元,同比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8%和13.5%,城乡增幅差距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小。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9亿元,同比增长13.6%。居民消费的稳步回升,为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见表2)
三、2007年我国行业总体依然具有较强的内在增长动力
首先,从经济增长的大环境看,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比以往显示出了更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消费升级逐渐由“点”到“面”,城市化进程基本趋势不变,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础的需求驱动力。此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技术更新推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更加成熟等原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肯定,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处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尽管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回落,但在中长期基本增长力量的支撑下,回落幅度不会过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模型,2007年我国经济仍将维持在9%以上的高水平增长。投资幅度将出现回落,但受新农村建设以及大规模国民储蓄的影响,回落幅度不会太大,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从消费来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预计2007年消费增长将继续维持向上趋势,带动相关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其次,2006年以来汽车、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消费升级先导型行业显露出回升势头,将对2007年上游化工、汽车机械、橡胶、涂料、钢铁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元器件行业需求构成支撑。房地产作为另一典型的消费升级产业,2007年投资景气虽然将有所回落,但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仍相当巨大,增速适度回落不会改变较快增长的长期趋势,预计2007年上游化工、建材等行业仍具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
第三,作为平稳经济的主要力量,2007年食品、医药、饮料等日用消费品行业景气趋势将得以继续。2006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内外需求的拉动,消费品行业总体保持了景气持续攀升的态势,纺织服装业等虽然受到国际市场的压力,在整体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有所下降,但本身的效益增长仍比较快,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比较优势突出。2007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继续稳步提高,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刺激内需尤其是鼓励消费政策的不断实施,消费品行业发展前景良好,行业综合竞争力有望稳步提高。消费品行业作为稳定经济增长、平抑经济波动的力量,将在经济调整期发挥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第四,出口增速回落,但出口结构的改善将提高出口的效益水平。2006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增长29.6%,比上年同期增速温和回落。二季度以来,受美国房地产市场滑落因素影响,美国和OECD国家经济周期领先指数结束上升趋势而拐头向下,预示着全球经济增长加速将结束,全球经济增速将趋向放缓,受全球需求增长回落因素影响,预期2007年我国出口增长将继续回落。不过,根据世界银行以及货币基金组织等几家主要预测机构预计,2007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速将趋向回落,但整体上仍处于景气周期,衰退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国出口需求急剧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另外,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取消煤炭、天然气等部分资源品出口退税;下调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纺织、家具、塑料等高耗能加工业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的下调将给这些行业的出口增长带来一定减速压力。除出口退税因素外,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加速也将给出口增长施加减速压力。不过,从出口退税因素来看,本次出口退税调整并不是简单的单方向调整,而是有降有升,在资源品和高耗能行业出口退税下调的同时,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的出口退税得到不同幅度的提高。因此,这些高附加值行业出口增长动力的增强,将为出口增速放缓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