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海外未归英魂引起海峡两岸强烈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3:50:46

【远东述评】“八百壮士”海外未归英魂引起海峡两岸强烈关注

2009-03-29 15:14:04

归档在 时事述评 | 浏览 6320 次 | 评论 14 条

      华侨意外发现海外英烈墓地

一位海外华侨意外发现,在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处荒凉的山坡上,埋葬有600多名中国抗战将士的遗骸,其中包括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由谢晋元领导的“八百壮士”、中国缅甸远征军将士,还有新四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战士的遗骨。

这次中国抗战殉国军人坟墓的发现,最早缘于一位前澳大利亚飞行员。由于二战时期盟国与日本在当地曾有激烈交锋,许多战机一去不回,至今美国与澳大利亚仍派员在当地寻找残骸,试图寻找失踪官兵的下落。澳洲这位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意中发现密林中有几座刻着中文与国民党旗帜图案的墓碑,这位好奇的飞行员没有忘记这件事,后来他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把看到的情况告知了当地的一位华侨。

这位华侨闻讯后立即自掏腰包请当地的居民带路,果然在山坡荒草间找到三座中国军人的墓碑,其中两座墓碑可模糊地辨识碑文,分别是陆军六十七师二百团的上尉吴坤、陆军新三十师上士孔宪章,另一座墓碑破坏严重难以辨识,死亡时间都是1945年。他们都是抗战期间被日军送到当地的劳工,来不及等到胜利返乡就客死异乡。

 

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

二战期间,拉布尔成为日军的海空军基地,先后约有1600多位被俘的中国军人被解送到拉布尔战俘集中营当劳工。在运输途中死亡的不计在内,先后在俘虏营中死亡者达653人,剩下约1000人,到1946年被美国海军送回中国。这600多名抗战英魂的遗骨从此流落海外。

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实际人数只有452人),退入上海租界后,被英军软禁成为“孤军”。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英租界,“孤军”成了战俘。1942年,除成功逃脱的战俘外, “八百壮士”中的50名官兵,由二排长四川人薛荣鑫带领,被押解到西太平洋上的拉布尔岛,过着非人的苦役生活。

据当年担任战俘营译员的华侨张荣煦回忆:幸存官兵回国前,曾与当地侨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259位官兵遗骸。但十几年后,墓园失修荒废,被夷为平地。

随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独立,大量华人迁居澳洲。后来,拉布尔市区毁于火山爆发,留在当地的侨胞更少,埋骨于此的抗日将士也更加鲜为人知。这次被发现未被破坏的墓碑,便属于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抗战英烈其实已经埋骨火山灰下。

湖北籍的“八百壮士”之一田际钿老人,是当年拉布尔战俘集中营的幸存者。据他回忆,部分“八百壮士”被送到岛上后被拆散,田际钿所属的“中国军人勤劳队”共有160人,其中包括部分新四军战俘。战俘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住的是岩洞,吃的是地瓜,生病得不到医治,就眼睁睁地等死。

1945年8月,他们看到日军垂头丧气,整天酗酒,才知道日本已经战败,反过来把看守的日军抓起来当了俘虏。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接管拉布尔的盟军澳大利亚第十三师所属军舰来了,岛上的战俘争相跳下海迎接,游了近半公里爬到舰上,和舰上盟军士兵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

但存活下来的战俘所剩无几,田际钿所属的劳工队,两年后仅剩38人。

1946年3月18日,“八百壮士”被遣送巴布亚新几内亚的50名官兵中,只有34名壮士回到上海,14人客死他乡,另有两人,一人被日军殴打致伤罹病,一人精神错乱,留在当地治疗而暂缓回国。

“八百壮士”幸存者的伤痛回忆

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的幸存者目前尚有两人在世,一位是杨养正老人,目前住在重庆,另一位幸存者王文川老人则住在北京。

杨养正老人已有94岁高龄,已经双目失明,但听说部分“八百壮士”和抗日英魂的遗骨至今流落在异国他乡后,老人的表情十分激动,“我的战友们……守四行仓库的同志们,你们的遗骨流落国外,我希望能把勇士们的骨灰运回到祖国来,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家乡……”老人的声音铿锵有力,说完已是热泪盈眶。

现在,老人每天坚持收听新闻广播,“最关心的还是中日关系、两岸关系。当他得知当年参加淞沪会战的老师长孙元良在台北去世的消息后,是多么的伤心。”杨养正的妻子赵孝芳告诉访问者王卯卯。

尽管视力完全丧失,听力也越来越衰退,老人对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然历历在目。“其实那个时候,我们部队的战士也就不过400多人,但是我们不能让小日本得意,兵不厌诈嘛。那时,有媒体采访我们的团长,问还剩多少人。我们团长就骄傲地说,我们有八百壮士。”杨养正的左眼在那场保卫战中,被炮弹碎片炸瞎。“民族存亡到了最危急的关头,那时,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坚决与日本人对抗。他们想用三个月占领全中国,而光是我们这‘八百壮士’就能拖他几个月!” 60多年过去了,杨养正老人仍然豪情满怀。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的结束。

东边是租界,南边是苏州河,四行仓库形同孤岛。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军队被称为“八百壮士。”第88师524团的452名官兵(为迷惑敌人,当时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战至30日,接到撤退命令,中国守军冲出重围,退入租界。

海外英魂未归,牵动两岸人心

这一发现,再一次牵动了两岸人心,台湾军方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2月28日抵达拉布尔,进行数天的探勘、清点和抄录抗战将士姓名,并举行了简单的招魂仪式。3月7日,项目小组带着忠魂牌位返回台湾,在中正(桃园)机场举行简单军礼迎灵后,将忠魂牌位送到大直忠烈祠安位。

 3月17日下午,大陆的海峡两岸和谐发展基金会在京宣布正式启动“迎接抗日将士遗骸回国活动”,争取在年内完成流落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抗日将士们遗骸的身份确认,其中包括当年在淞沪战役中保卫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部分官兵遗骨,并力争将将士英灵接回祖国,在国内为其举行隆重的迁葬仪式。

此项活动得到大陆官方的积极响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3月24日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将以隆重、庄严的方式纪念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抗战将士。中国外交部已紧急安排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中国大使馆对墓地位置进行实地察看,对被安葬的抗战将士的名单、籍贯、人数等情况进一步核实。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也通过走访老华侨和当地老人,初步确定了一个墓群区域,并对坟墓周边的杂草进行了清理。

台湾军方发言人虞思祖表示,防务部门规划配合3月29日台湾春季祭祀大典当天,为忠灵在大直忠烈祠举行隆重的入祀仪式。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台湾方面表示更愿意就核实这些将士的身份和后续安置方面与大陆进行合作。台军方发言人说,正在规划将抄录来的500多人名单经比对史料确认后,通过两岸两会的协商机制转给大陆,进行身份核实。

而由大陆各界机构、媒体、网友组成的“迎接抗日壮士遗骸回国筹备组”将寻找抗战将士家人,并前往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继续查找“八百壮士”相关线索,还将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实地考察,查证抗战英烈遗骸。

筹备组目前已拟定了有关这项行动的日程表,待时机成熟后,将申请在苏州河岸建造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念碑;征集英烈墓地设计方案,确定墓地地址,建立陵园;最后将抗日壮士遗骸运回祖国,将他们永远地安葬在故乡。

国共共迎英魂回国,两岸永远不忘先烈

这次台湾军方项目小组返回台湾带着的忠魂牌位里除了有“八百壮士”、中国缅甸远征军的牺牲将士,我想还应该包括牺牲的新四军将士,其实,新四军的全称正是国民军命军新编第四军,实际上也是蒋介石任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

这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无论是属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军队,他们都是在“国民革命军”的大旗下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浴血奋战,英勇献身,他们的忠魂牌位都理应被请进台北的大直忠烈祠,接受2300万台湾同胞的顶礼膜拜。

这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无论是属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军队,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利益的捍卫者和捐躯者,他们的英名也理应刻上大陆任何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并被13亿大陆人民永久铭记!

我们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把国民党的死难将士作为民族英烈,将他们的遗骨隆重迎回,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次两岸军方、官方和民间如能共同推进迎回异国抗战将士遗骨的行动,或许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岸和解、民族复兴的里程碑。这也许更能告慰那些几十年前为国家民族牺牲于异国他乡的抗日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最后让我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来寄托我们对所有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们的追念: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远东巡洋舰2009年3月29日

远东文摘:http://q.163.com/goodmanhms/edit/

网易远东:http://goodmanhms.blog.163.com/edit/

凤凰远东:http://blog.ifeng.com/1227478.html    

附:四行仓库保卫战后的故事—幸存者王文川的回忆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幸存的不足200名官兵退入英租界。在之后四年时间里,他们被英租界当局囚禁在上海胶洲公园的“孤军营”里。

在孤军营,“八百壮士”被铁丝网围在一个约15亩大的空地上,由租界的白俄士兵监守,不许走出半步。

在孤军营,壮士们学会了吹口琴

 虽然身陷孤军营,可官兵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王文川说,“谢团长鼓励大家学文化、学技术,把身体锻炼好了,有朝一日重返战场。”谢晋元团长带领战士们自盖营房,建起了礼堂、宿舍、厨房、篮球场、排球场和足球场;又开办了制皂、织袜、织毛巾等工厂,孤军的生产收入除用于补贴生活外,全部拿来支援抗战。

王文川记得,全营每天4点半就起床,5点准时出早操。学文化的时候,士兵们还被编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班级,有算术、常识、历史、地理等学科,爱国教育则是孤军营里每天的必修课。课余大家还组织篮球队、排球队和戏剧组,开展文体活动。

“复旦大学的李老师教我们学文化、技术。”没念过几年书的王文川在孤军营不仅学文化,还学会了织袜子、制肥皂、吹口琴。至今老人仍对当时在孤军营中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能把“basketball”(篮球)和“football”(足球)等简单的英文单词清楚地说出来,还会吹口琴,许多曲子都是现在人们很少听过的。

另外,谢晋元团长还曾送给王文川一架照相机,王文川用它拍过许多珍贵的照片,包括谢团长和外国人在孤军营中打网球的照片。可惜多年之后,这架相机早已不知去向。在谢晋元孤军营时期的日记里,就提到过王文川喜好摄影。

目睹谢团长遇刺,对汉奸恨得直咬牙

1941年4月24日,王文川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他亲眼目睹谢团长遇刺。谢团长的死让王文川触动很深,每每想到当时的惨景,他就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愤。“早上5点,大家出早操,有四个人来晚了。谢团长上前问‘为什么这么晚?’,这四个人却突然掏出匕首,一起朝谢团长刺去。当我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谢团长已倒在地上了!”提起谢晋元一声没吭就倒在血泊中的惨景,王文川再度掩面而泣,久久说不出话来。

王文川说,后来,谢团长被战士们送到附近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含恨而死,“那年他才37岁啊!”据说,杀害谢晋元的四个人都是王文川的战友,可当时已被汪伪政府收买,“这四个叛徒、汉奸!”虽已事隔多年,老人说到这里仍恨得直咬牙。

沦为日军战俘孤军营战友被拆散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8日,日军突入孤军营,被困“孤军营”四年的“八百壮士”又沦为日军的战俘。

不久,他们被日军分成了几部分,王文川等人被送到安徽芜湖做装煤工,还有一部分人被送到遥远偏僻的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奴工。

王文川说:“当时情况很乱,孤军营的战友们一下子被日本鬼子拆散了,从此大家就走散了,不知道谁去了哪里,多少人和我一起去了安徽做苦力。如果不是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逃了出来,我肯定也被送到海外当奴工了!”

在老乡帮助下逃脱日军“魔掌”

说起这段经历,王文川提到了一个他这辈子最想感谢而又无法感谢的人。当年,王文川在安徽芜湖裕溪口做装卸煤炭的苦力工时,在一个老乡的帮助下,逃脱了日军的“魔掌”,最终重获自由。而王文川至今都无法知道这位老乡的名字。

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当年这段“虎口”脱险的经历。一天,这个老乡把王文川藏到了自己家茅草屋的顶棚上,想趁日本人不注意的时候帮助他逃跑。日本人收工点名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就派出一个连的队伍到处搜查。晚上,趁鬼子不备,王文川逃出了村子。

“如果被日本人查出来,这老乡全家人的性命就没了!他用一家三口人的性命,保护了我的逃亡啊!”这救命之恩让王文川永生难忘,“可是后来我再也没机会报答那个老乡了。”说到这,老人有些激动,声音颤抖起来。

从芜湖逃出来后,王文川一路讨饭,一路打听,寻找国民党的散兵收容所。仅凭两条腿,他整整走了三个月,最后终于到达重庆大坪的国民党散兵收容所。

秘密埋心底 尘封大半世纪

投奔重庆散兵收容所几个月后,王文川被调到北平的国民党陆军总院做了一名军需官,并结婚育子。解放后,王文川留在了北京,成为机械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王文川有5个子女,如今都已年过半百,而对父亲这段身为“八百壮士”的经历,他们此前却从未听父亲提起过。直到2007年,这个埋藏在王文川心里大半个世纪的秘密,才被儿女们发现了。

因为自己曾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士兵,“文革”时期,王文川怕受到影响,一直将自己的这段历史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37年前的一次突发脑溢血导致瘫痪,使王文川再也离不开轮椅。在许多人眼里,这位老人就是一个少言寡语、瘫痪多年的退休工人,谁都不知道他的过去。

七十年后重返四行仓库

2007年3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谢晋元儿子家中保留的花名册和谢晋元的日记中找到王文川的名字和点滴记录后,副馆长沈建中亲自来京,才为老英雄验明了身份:王文川正是当年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之一。老人这才提起自己当年作为“八百壮士”的经历。

2007年8月13日是上海淞沪抗战70周年纪念日,8月11日,王文川特意从北京赶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看看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四行仓库,这是他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七十年后,首次重回故地。 

在淞沪抗战纪念馆,王文川见到了当年的战友——目前在上海的郭兴发,两位老战友重逢百感交集。王文川还到谢晋元的墓前献花。这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都被记录在了照片中,老人一直小心保留着这些照片,并时常拿出来看。

最后心愿海外壮士魂归故里

然而现在,老人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让牺牲在海外的“八百壮士”的遗骨早日回家。

“他们活着的时候背井离乡,死了总该魂归故土!”王文川说,当年不知道有多少战友被送往海外做苦役,也不记得他们都是谁,但感谢海外华人华侨和两岸热心网友发起的活动,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尽快查实葬在海外的“八百壮士”的名单,让他们早日魂归故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