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书里的故事:学会站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46:25
作者:(美)艾瑞克森 / (美)罗森 |  文章出处:网络

  我们在意识层面上会学会许多事物;而后却忘了所学的内容,只是单纯享用其中技巧而已。你们瞧,与别人相比较小儿麻痹,一度全身瘫痪,我占尽了优势。我曾罹患;由于当时发炎的情况很严重,有段时间连身体都失去知觉,唯一不受病毒侵扰的是我的事先与听觉。病发之际,我孤独地趟在床上,除了眼球可以转动之外,毫无行动力可言。拜这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所赐,我必须与七个姐妹、一个兄弟、父母,以及一位老练的护士,在一个被隔离的农庄中接受观护。我能如何娱乐自己呢?我开始观察四周人群与所处环境。我立即察觉到我的姐妹在口中说"是"的同时,意思却可能是否定的。她们往往伸手给对方一个苹果,却又同时扣住苹果不放。我随即展开有关非口语讯息与身体语言方面的研究。

  当时我的小妹妹正值学步年龄,我自己也恰巧必须重新学习站立与行走。你应不难想象我眼中所见给我的震撼。你绝不会知道你当时是如何学习站立的,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如何学习会行走。你可能始终认为自己可以直线走过六条街口--只要没有喧嚷行人或车辆的干扰,你却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无法以稳健不变的步伐循直线行走。

  你完全不明白你在行走之际,自身的运作过程。你想不通自己当初如何学会了站立,不记得自己曾伸直手臂将身体立起来。当时,你曾将压力置于双手,你意外的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将全身重量放在双脚上。此举说起来容易,过程却复杂无比,因为你的双膝可能不听使唤--而当你的双膝能保持挺立时,你的臀部却又可能扯你后腿。此外,你可能将双脚交叉而无法施力,这时,你的双膝与臀部又会同时下跌而站不起来。你的双脚交叉--但你立刻学会了将它们分开,藉以支撑身躯。你终于将自己拉了起来,却必须懂得如何保持双膝挺直---一旦逐步学会此招后,接着该注意保持臀部挺直。随后,你发现你还必须保持臀部、双膝挺直的同时,设法将双脚加以分开。最后你终于可以借着双手的辅助将双脚分开着站立。

  接下来的工作可以分为三阶段。你先试着将全身重量分布在一只手与两条腿上,另只手不再对你有所协助。这确实是很困难的工作---你得挺直站着,臀部打直、双脚张开,而利用一只手努力支撑着。顺着此一站姿,你开始学习如何改变身体的平衡姿势。你借着转头、转身以转移身体的平衡支点。当你试着移动手部、头部、肩膀与身躯时,必须学会协调躯体的各种平衡状态--待熟练一只手的协调动作后,即换手进行另一番适应。紧接着则是难于登天的一步,你得学着松开双手、让双手自由活动,仅仅仰仗稳健双脚支撑全身的重量。此时,你必须保持臀部挺直--膝也得维持双膝、臀部、左臀、右臀、头部与身躯之间的平衡。最后,当你技巧纯熟时,将会开始尝试以单脚保持平衡。这可是件惊天动地的费事举动。

  你如何能够撑住自己的全身重量而又同时保持臀部挺直、双膝挺直、以及警觉到手部、头部与身体的一举一动呢?接着你大胆尝试将一脚向前跨并随之移动身体的重心。未料,你的双膝一弯--整个人竟又跌坐在地上。你立即起身重新出发。一试再试后,你终于学会了如何向前跨步--这跨出的感觉真好。于是你重复相同举动---感觉真是好极了。随后,你开始跨出第三步---还是抬起同一只脚,结果摔了个四脚朝天。你着实费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懂得轮流左右、左右、左右跨步向前,现在的你大可以摇晃双臂、转动颈部、左顾右盼,以及行走自如,完全不必费神注意双膝与臀部是否始终维持挺直。

  艾瑞克森指出,"残障"也许能提供当事人某种利益,令他与别人相较"占尽优势"。他同时暗示大家,"学习"应是最佳的娱乐方式。当他全身瘫痪时,曾问:"我能如何娱乐自己?"他即描写自己如何借机发展敏锐的观察能力,并且进一步表达在深入学习后的喜悦---获知原属于潜意识领域的讯息着实令人快慰无比,但也以行走为例,详述了存储于潜意识范围内的行动步骤。

  当他谈及学习站立的具体过程时,会刻意强调肌肉运动知觉。听者很可能将注意力转向个人体内肌肉运动知觉。至于文中所描述的站立中种种笨拙举动(双脚交叉以及其他失措状况),与所有的人在尝试学习新事物过程体验的笨拙应如出一辙。

  借着描述婴儿时期学习站立与行走之际可能遭遇的逼真经历,艾瑞克森渐次引导聆听者退化至婴儿阶段。事实证明,几乎每位聆听此故事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置身催眠幻境、体验退化成婴儿的反应。这故事强调的重点在于,学习基本技巧的过程--先在意识层面努力,接着转向潜意识层面的运作。当这故事用作催眠的诱导语句时,它将有助于诱发求诊个案的退化历程以及自动现象。有趣的是,艾瑞克森一律选用英语过去式的文法句型,表达文中的负面陈述(例"结果摔了个四脚朝天")。当传达正面暗示时("你借着转头、转身以转移身体的平衡支点"),他则是刻意使用现在式文法句型。

  这篇有关"早期学习经历"的故事,在心理治疗初期相当管用。因为它将求诊个案带回精神症状产生以前的岁月,从而瓦解对方僵化的心智结构。也有助于提醒个案学习难非易事,但他终将克服困难---只要他坚持不懈。无论如何,他确知自己如今已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行走自如。

  艾瑞克森同时指出我们早已随着成长经验奠定了人生基础,而我们终将带着此一基础迈向未来。身为农家子弟的艾瑞克森曾努力播种,期待有朝一日得享丰收。在这篇文章中,艾瑞克森则替心理治疗铺设了基石--他谈论众人的基本学习过程,并将此历程描述得绕富趣味而不带任何威胁性。他也连带触及本书其他故事一再涉及的重点:他观察事物一向巨细靡遗。他借着观察他人而有所学习,暗示众人"你是来学习的",并且试图激发"学习功能"---开放的学习心态。生理方面的瘫痪是残障,但备受心理困扰的求诊个案同样具有某几种残障,艾瑞克森却乐于将自身残障转变成有利工具。孤独的他只能仰赖自己,进而选择以观察周遭人事自娱。

  当他说到他的姐妹可以伸手给另一个姐妹一个苹果却又扣住苹果不放时,他是否同时暗示他其实可以贡献一个苹果(学习经历)却又有所保留?或者身为听众的你虽可以有所贡献却也始终不放手?此处,艾瑞克森提供的并非只是一、两项单纯的讯息,而是多重层次的讯息。文中的苹果难免令我们联想到伊甸园---世界的最初、一切的源起。

  "你不难想象我自眼中所得的震撼。"他在此句中特别强调"想象"两字。当然,这正是他进行催眠工作的主要途径--利用想象以及各种意象引导对方进入恍惚状态。他随即趁着听者的想象之翼展开诱导,并且设法集中听者的注意力。

  杰夫.西格对这故事的评语是:"艾瑞克森相当懂得如何与你的注意力以及他自己的注意力玩耍。描述所用故事过程中,他均笑得很开心。他自己玩得愉快并且急于邀请你与他共同嬉戏。如果你毫无玩耍的兴致,那将是你个人的问题。他依旧会提出邀请,却不至于因你的拒绝而恼火。只可惜,我们不论如何用心,只能略懂这些故事的表面含意。我个人以为我已颇了解艾瑞克森的作风,但若有机会与他坐下讨论其间用意,我们将发现自己不过触及皮毛而已。他的心思往往至少深入表象以下两三层意义。当他提出苹果此一象征词时,他同时赋加两三层含意。例如:"小男孩会如何看待一个苹果?"或是:"身为稚龄孩童的你,将如何处置一个苹果?"你很可能会将苹果带给老师,而此举意味着渴望取悦他人。艾瑞克森对众人的潜意识状态知之甚详,一旦你表现出来某些语句或象征时,他往往对你即将产生的相关联想了若指掌。事实上,当你仔细观察某人时,你确实不难获知对方心中的各式联想,你因此可以针对这些联想追根究底。这类内在讯息的深度,却很难令当事人具体加以掌握。因此,你无法确知自己当初如何学会站立。虽然你拥有一切相关资讯。"

  这正是艾瑞克森一项重大治疗原则---众人在属于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早已拥有解决困境的丰富资源。在前文故事中,他即提醒众人正视他们不曾意识的重要内在讯息。

  当他运用"你将压力置于双手---而意外的,你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将全身重量放在双脚上"这类语句时,他传达出心理治疗过程中使用"设定式意外"的观念。你不访将求诊个案置于注定有所发现的情景中--只要对方能够用心加以体会,必定收获丰富。

  "此举说起来容易,过程却复杂无比,因为你的双膝可能不听使唤--而当你的双膝能保持挺立时,你的臀部却又可能扯你后腿。"在以上这番叙述中,艾瑞克森借着诸如"挺直"与"站立"等字眼,针对听者的潜意识进行重要暗示。稍后,当这些字句在治疗过程中加以引用时,对方的学习功能与态度将自动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