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新举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16:30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的探索实践 作者:潘世伟 卢汉龙等  发布时间:2010/07/05   点击率:38

社会建设的创新之举

在社会建设上的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无疑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社会领域展现才华、创建新业,莫不是党的社会建设人才汇聚、群英辈出的端倪。

冯小敏

正在浦江两岸绽放的世博会画卷,演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彩:城市和环境,展示了可持续的美好生活;城市和智能,展示了便捷舒适的日常美好生活;城市和人文,则展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带来的发自身心和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考察“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启迪和震撼,创新孵化园不啻是世博园外的生命阳光馆。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残疾人群体的社会地位,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充分尊重、深层关怀这一特殊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探索残疾群体就业及价值实现的新模式,推广公益理念,培育公益人才和社会公益组织,并用租赁、招标、委托管理、项目化运作等新方法,让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依靠自身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面地、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同样享受我们这座城市发展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不仅如此,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奉献体验公益活动、培育公益理念,也可以通过消费帮助残疾群体感受实现价值的愉悦、提振融入社会的信心,还可以在社会领域创新创业、实现自我的新发展。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实践,在令人赞叹之余还多了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

社会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领域,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值得欣喜的是,主导这项探索的是承担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执政团队,具体承接这一项目的领军人物,是热心社会建设的社会活动家、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在社会建设上的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无疑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社会领域展现才华、创建新业,莫不是党的社会建设人才汇聚、群英辈出的端倪。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必然会结出丰硕成果。为此,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理应更多地关注关心,广大共产党员亦应更多地参与。在这里服务奉献、创新创业,收获的除了有成就的惊喜,必定还会有心灵的升华。秉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群众、格外关心相对弱势的群体,继续探索党在社会领域的工作方式、活动方式,通过党建联建实现在基层社会的资源整合,放大工作效应,满足社会领域多样性的需求,使之各得其所,这样,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当更加美好。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社会创新工作要扎实推进、持续发展

希望项目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我们的探索尝试不能停留在展览上,而是要真正解决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潘世伟

今天,我们在“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非常高兴地看到,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们,在上海市民政局、社团局支持下,用创新社会组织的方式,以富有新意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的形式,在一个园区中通过规模集聚的组织效应和政策指导来推进上海社会公益事业的创新,这是非常让人感动的。你们的探索努力超出了个人的意义,具有社会广泛影响。我们理论界今后应该深入调研,跟踪分析研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期待你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发扬并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公益项目,形成社会公益组织生存发展的路径与模式。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战略性问题、全局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

今天慕名考察了这个项目,觉得有几个值得充分肯定的特点:一是它的领域特点,大家在这样一个刚刚开始发育起来的社会领域作出探索创新,提供了公益服务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新生事物,我觉得尤为可贵。二是这个项目的立意富有新意,运作的方式切实有效,这些公益性项目的设计,跟过去传统的解决残疾人工作的思路、样式都不一样了,我相信会有很好的发展。三是这个项目的团队组合特别让我们感动,有些人是从国外回来的,有些人具有高学历的资质,但是都放弃了个人利益的考虑,大家一起来做公益事业,通过创办社会企业和社会项目,推进了上海社会组织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四是我们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公益事业创业者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期待这种关系有一个持久稳定的维系和发展。这个项目、这个园区在这方面的探索非常有价值。

同时,结合人们可能存在的忧虑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希望项目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性。我们的探索尝试不能停留在展览上,而是要真正解决发展的普遍性问题。第二,希望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组织方式、路径选择、运行模式、生命周期等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体现。第三,希望政府的扶持是阶段性的,创立初期政府提供场地,提供启动资金等,但是政府扶持不能成为唯一的依赖,应该形成自主性发展的方式。第四,希望解决好园内和园外的关系,我们期待园内的项目能够走向园外,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扎根开花结果。第五是国际性和本土化关系,有些项目的创意来自于国外的经历,国外的案例和国外的经验怎么本土化?这是一个涉及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无所不至的以人为本

孵化园孵出的是公益,在公益事业中培养出来的是公德。只有公德高尚的人才热心于公益。公德是公益的灵魂。

邓伟志

地处卢湾的“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孵出的是公益,是为残障人士谋利益,为公众谋利益。孵化园满腔热情地关怀残障人士,做到了“残有所为”。很多残障人士有残的一面,也有不残的一面。他们不残的那一面,往往可以超过正常人,为正常人所不及。聋哑人的视觉特别好。看了他们的视觉艺术品,感佩不已。有人说,孵化园里会出“凡高”。我相信。事在人为嘛!凡高也是苦练出来的。孵化园的年轻人路还长着呐!盲人的听觉也往往比常人好。即使是智障儿童,也有一个优美的动人的歌喉。古人形容歌声,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孵化园的歌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扬长避短,孵化园把残障人士之长,高高地扬起,是因材施教,是最好的关怀。

孵化园孵出的是公益,在公益事业中培养出来的是公德。只有公德高尚的人才热心于公益。孵化园是多个社会组织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是由公德粘合起来的。公德是公益的灵魂。建议孵化园适当吸收一些在校的大中学生来做自愿者,来提升他们的公德。有了社会公德,容易有家庭美德。对从事公益并有公德的,实际部门应当优先录用。有公德的人在就业后也往往会有职业道德。上下左右都应当为公益事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孵化园的产生和普及的状况是衡量中国“以人为本”的广度和深度的尺度。“以人为本”决不是以一部分人为本。坚持以包括残障人士的人为本,标志着以人为本的无所不至。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现代公益的互惠与分享、合作与共生

中介性的社会组织必须避免成为“二政府”,要学会用社会的机制来做好公益组织的服务工作。

卢汉龙

社会创新孵化园是上海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一个新的亮点,它本身就是一件创新事物,值得关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社会事业单位有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在这里,两种不同的需求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得到满足。一种需求是来自残障人士的就业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另一种是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的创业者用一种“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工作的价值。这改变了过去那种“施”与“受”的慈善关系,体现了现代公益的互惠与分享、合作与共生的关系。这是上海市民政与社会管理部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值得关注和推广。

在创新孵化园里有三个组织创新点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一是吸纳残障人士创业、就业的服务机构。如盲人推拿按摩、聋哑人创意设计、弱智者的美术创作、残障人士提供服务的休闲咖啡厅等等。这使我们想起过去政府民政部门主管的“福利工厂”那样的福利企业。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存在过的民政福利事业,属于全民或集体事业单位,实际上是各级政府所有,改革开放以后很难适应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大部分解体。在创新孵化园里,一种新机制促发的新事业单位产生了。这就是以民营非赢利机构为主的“社会性企业”。它们用市场的眼光来捕捉项目,尽力发挥残障人士的优势和才能。项目采取市场价值比较高的创意和服务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的制造业。第二是政府组织行为的创新。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提供园区和政策扶持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参与园区单位的管理。这和过去的福利工厂制度相比是一个重要的改变,也使我们看到并感受到它们摆脱行政束缚之后的活力。第三是园区采取独立的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来运行管理。这是一种支持性的公益服务组织,它们本身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但同时具有专业的服务能力,成为社会企业和政府的中介。在创新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它们的专业性技能密切相关。我们也认为,这些中介性的社会组织必须避免成为“二政府”,要学会用社会的机制来做好公益组织的服务工作。否则,很容易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依然原地踏步,甚至走回福利工厂管理制度的老路,或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在这里,我们确实能发现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并和市场与政府保持良性的互动。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10-07-03(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