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未必无缘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0:06
  说到多情,人们似乎都把它归给年轻人,其实不见得如此。辛弃疾在词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年轻人多情似乎很勉强,这个说法未必全对。他们本来就有权利享受多情的嘛!哪怕有的时候有点作秀的成分,又未尝不可。至于过了年轻时代的人,却要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而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倒真有点过分了,岂不知“识尽”后的滋味才更有感染力,说到多情,何必“王顾左右而言他”?大可以理直气壮!
    
    我自以为自己是条硬汉子,用我妈的话说:“心很硬。”我自己想,也许是这样的。有一次,看到父亲看小说,他看着看着就流泪了。我很不以为然,就把他看的小说拿来看。原来他读的书是《佛罗伦萨的小书记员》:一个孩子为了减轻父亲的生活压力,天天半夜起来,代父亲抄书。因为睡得少,学习成绩差了,遭到父母的埋怨,够委屈的了。后来真相当然清楚了。我很感动,但不至于流泪。哎,父亲太多情善感了!
    
    成家之后,有一次我牵着六岁的儿子上街。正是秋风萧瑟的时节。在街的拐角处,一位妇女跪在地上行乞,我没当一回事。她身边又跪着一个小男孩,也是六岁光景,衣衫褴褛,拖着浓鼻涕,光着屁股,在寒风中瑟瑟地抖着。我的心像遭针扎了一下。我看看儿子看看小男孩,顿时心酸极了,我不像过去那样总昂首而过,而是低下身子把钱放在乞儿的瓷盘里……
    
    我是当老师的,我总认认真真地告诉学生:对美要学会欣赏,美的形态虽然不同,每个人的审美倾向也有不同,但是我们不能拒绝欣赏。比如电影中的一些场面,既然是艺术,你就得学会欣赏……这些话我不知说过多少遍,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可是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却渐渐地变了。看电视每看到伤心的情节,就会流泪,特别看到惊悚的场面,我居然会把节目移过。我问自己:你是怎么了?你居然拒绝欣赏艺术。看虚构的会不经意地流泪,看真实的,泪就更多了。汶川地震我整整看了一个月,流了不知多少泪,可还是要看。此时我虽然看到的是生活中的悲剧不是艺术,我是为中国人的精神而感动、感慨、激奋!
    
    我现在理解父亲为什么读小说会流泪的缘由了。我曾暗中笑话他多情善感。哎,多情未必无缘由。经历多了,所触发情感的机遇也多了。除非心里已经麻木,除非你故意撇开情感,否则,触景生情的机会是很多很多的,当然常常是“欲说还休”。少年也好,中年也罢,就是老年,可贵的还是心中有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