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20:57

10、胡瑷(993-1059)字翼之,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认真备课,以身作则。《宋史·胡瑷传》说:"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宋史·胡瑷传》说:胡瑷"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他在太学给学生讲《易》经时,为便于理解,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

注重实地考察。胡瑷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于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才"有益于学者"。

11、王安石(1021-1086)是我国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生于福建尤溪,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以穷其理",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不可躐等,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13.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治学和教学方面提出了不少主张。学须立志。他说:"人唯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他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并经常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抓住根本,立乎大者。他说,事有本末,物有大小,教学只有抓住根本,"先立乎其大者",才能"如鱼龙游于江海之中,沛然无碍"。熟读精思,优游涵泳。他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通顺的道理"。他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反对为贪多而不求甚解。"优游涵泳,久自得力;泛观博览,不如少读。"

14、陈亮(1143-1194)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教育家。

陈亮主张要培养一代"成人",这种人"慨然有经略四方志",懂得"伯王大略,兵机利害",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要有胆有识,要有真才实学。反对那种"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陈亮主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闭门读书,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他说:"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只有"东西驰骋",才能出"多可用之才"。

15、王守仁(1472-1528)是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一、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二、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主解化";三、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四、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16、王廷相(1474-1544)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说:"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彼以先入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矣,夫安能变之正。故养正当于蒙。"他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一是提出人掌握知识必须从"见闻之知"开始。教育者应使爱教育者接触事物、实地学习,才能认识事物,叫做"接习"。二是认为知识是思与闻的内外结合面得的。他说:"夫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三是主张思习结合以求会通。他说,学习要"思之精、习之熟","能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四是认为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不能单靠说教,必须"实历",即行的意思。他以为能"闭户学操舟之术"为比喻,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还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

17、戴震(1723-1777)是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在学习方法上,他反对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办法,要求自学、自得。他说:"苟知学问犹饮食,则贵其自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学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

18、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教育的首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劝学篇》一书中。《劝学篇》分内外两篇,用他的话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分九章,讲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十五章,讲益智,游说,设学,学制,广译,阅极,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政教。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把办好学校、培养人才看作是国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他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他引证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是无学、无力、无耻,人就会愚昧又柔弱,而有学、有力、有耻,人就会精明又强大。

19、严复(1853-1921)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名学即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

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引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名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20、张謇(1853-1926)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派,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他说:"一艺之末,学必有师,此古今中外之通义也。况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乎?"明确地把培养师资、兴办学校我和救国图强结合起来。多培养教师,这样才能为国家多培育人才。对于如何办好师范,鼓舞人们乐于从事教育工作,他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对教师应根据其教学成绩分别授予国子监丞、博士、学正、助教等名义,使其职名相符。从政治地位到生活待遇上解决教师的切身问题。

21、康有为(1858-1927)是向西文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强弱,完全决定于教育。他说:"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基于此,他以为改革社会必先改革教育。

他在1998年《请废八股试贴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说,"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他认为当时主要的祸害是"民智不开", "民智不开"的原因则是"八股之弊"。

22、蔡元培(1868-1940)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者,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他认为普通教育要"养成完全之人格",就是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和发展的教育。倡导"思想自由",以反对"数千年专制之积习"。他强调自由发展,积极支持新思潮。他采取网罗众家、兼容并包的学术民主的政策,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违背自然抹煞个性的封建教育。重视女子教育,反对封建的男尊卑。他不顾社会上的非难,冲破重重阻力,在北大破例招收女生,开创了我国男女同校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