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钱币将继续增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8:48

历代钱币将继续增值

(发表日期:2008年1期)


  笔者一直认为当代纪念币和金银币的购销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其目的很清楚:就是增值回报。当然其中的运作过程,也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总的文化技术含量是很有限。由于其发行量及渠道常常缺少,透明度与规范性,因而与股票、房地产等商业行业一样,其市场风云变幻无常,回报率与风险率都很高。出于可操作性强,仍吸引相当一批投资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有所斩获者不乏其人。

  但是历代古钱币则不然,首先涉学科分类学来说,它属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古钱收藏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金属冶炼、书法、美学甚至化学等方面,其历史涉及四千多年,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而钱币收藏学从南北朝发端,清代至民国形成高潮。近百年来,在传统收藏项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早在民国时期,珍稀钱币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杂项,一枚珍钱价值数十两黄金或以巨额房地产求易珍钱者亦传为佳话。

  历代钱币收藏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与知识蕴含,而古钱本身又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实证与载体,它本身带有强烈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又有不可再生而不可复制性,更富有中华传统色彩与国学气味的一项高文化层次的收藏活动,所以是多年来我所更为关注的焦点的。

  2007年钱币价格的飚升,是06年强劲势头的继续冲高,民国孙中山背嘉禾金样币拍卖价超过600万,而金代古币、孤品天眷通宝折二也拍到134万元,其实这些都是意料中事,6年前我曾著文预测古币中的中档币增值可能性,其中提到加大观通宝、王莽货布,北周三品,齐三字刀等现在都翻了翻,“大观”货布,涨了三、五倍,三字刀价格竟上了10倍。高档古币更不说了。


  以钱币收藏的队伍来看,情况也有着千变万化,上世纪末许多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收藏古钱一夜致富的虚假”宣传广告,已销声匿迹,很多被“凡是古钱均可发财”观念误导的人群也逐渐从“熙熙攘攘”的大军中退出,而现存的收藏者也在逐步发生转换与更新,更趋于理性化,更着重于依靠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来从事收藏活动者,已逐步成为钱币收藏的主流。

  应当说这样的变化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一种正常的收藏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已经在2007年前后趋于稳定,是中国钱币收藏队伍成熟的表现。

  那么,2008年或者再说的远一点。其后的钱币收藏增值前景如何呢?我认为是乐观的,稳步前进的,其市场泡沫也会越来越少。我这里只举民国时期的一个例子,抗战初期,国民经济相对稳定,收藏规模与市场虽不很大,但较为规范。

  那时,一枚“贞观通宝”或“建炎元宝”均价值时范077     1000元,而雍正粉彩缠枝5寸盘值200元,普通的官窑清瓷四、五百元,而三代青铜器物无铭文、花纹工艺佳者最多数千元,平庸者数百元。清初“四王”的书画精品亦以一、二千元为普通行市,这是赵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中叙述的行情,当然随着时间推移,现时的收藏市场,又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变化,不能简单比照,但其中仍可让我们看出历代钱币在传统藏品中可观的潜力。

 

 

作者:董大勇(著名钱币鉴赏专家、《收藏界》杂志名誉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