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羽、诸葛亮的神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0:11
《三国演义》是否神化关羽、诸葛亮?其原因又是什么?
窃以为,除了神化的外壳,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非常令人敬佩的;除去骄横自满、刚愎自用外,关羽也还是挺可爱的,即使在暴露其毛病时,也是条汉子。但是,《三国演义》并没有真实地描写关羽、诸葛亮,而是神化了此二人。
《三国演义》美化一些人,如赵云,让读者觉得他是个可爱的人,如果可能,甚至愿意与之接近,成为朋友,这是美化。而对于关羽和诸葛亮,作者的意图看来是想让读者敬畏他们到五体投地的地步,并没有塑造出让读者愿意与之接近的可爱的形象,这是神化。神化的结果可能使可爱度下降,本文讲的神化而不是美化。
《三国演义》是否真正在神化这二位?
作为小说来说,不论学者认为《三国演义》是几实几虚,平心而论,它对历史是相当尊重的,至少比其它历史演义小说要强的多。在小说中大量地直接抄录历史记载,这在其它小说中是很难看到的。
当我们说《三国演义》是否在神化什么人时,必须把抄录历史记录部分和改写、虚构、故意漏抄诸方面分清楚。前者不能算在小说作者的帐上,只有后者才反映了作者的真实。
判定神化什么人应单看小说和历史记载不同的部分。
在《三国演义》中为关羽和诸葛亮虚构的故事最多,而且这些虚构的故事无一不是在抬高二位。其中关羽的故事质高,诸葛亮的故事量大。
为关羽虚构的主要有斩华雄、与张辽约三事、秉烛室外、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在麦城义正词严驳诸葛谨劝降、玉泉山显圣、破羌兵时显圣等。
为诸葛亮虚构的主要有三顾茅芦的朝圣气氛、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定火攻计、借东风、八阵图困陆逊、三气周瑜及吊孝、取西川及汉中起主要作用、七擒孟获,北伐曹魏被大大夸张、骂死王朗、上方谷困司马懿、临死前攘星、木制假诸葛亮吓坏了司马懿,定军山显圣、摩天岭下石碣,以及多次给出所谓的“锦囊妙计”等。
对于直接从历史记载中移过来的,有些有损于形象的历史记载,例如关羽败走麦城,是历史事实,无法回避,小说中有这类故事就不能说作者在贬低他。但是,作者仍是能避开的就避开。例如按《三国志》记载,关羽逃至麦城,“(孙)权使诱之,(关)羽伪降。”可见关羽曾假降孙权(不必因此指责关羽)。《三国演义》作者为了美化关羽,不但没抄这一段,反而平白虚构了诸葛谨劝降,关羽大义凛然的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的豪言壮语。
有人可能会提出,关羽虽然被抬高,但是,他的缺点在《三国演义》也很明显,如骄横自满、刚愎自用等。这些多是历史上记载的,并非作者创作出的,除了对形象影响较大的,如伪降外,不宜删节过多。
还必须注意,古代人的观念和现代人有很大差别,有些我们认为是不好的东西,在古代就不一定。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些小说,如《三侠五义》等小说中不少英雄都相当骄傲。在古代,似乎常把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和自尊心相混淆。后代较低层,如帮会组织中人,对于关羽的无限崇拜,这些缺点也是他们崇拜的内容。所以保留这些,和神化与否并不矛盾。
至于诸葛亮,鲁迅曾说这个形象近“妖”,这是近代有科学意识的人的观念,按古代观念,他则近于“神”,这正是作者虚构他的故事的意图。
为什么《三国演义》创作中要选他们二人来神化呢?
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窃以为作者的正统思想是主要的因素,关羽和诸葛亮都有着明确的维护汉室的事迹。
在许田围猎时,关羽就提出要杀掉曹操。和小说中不同,《蜀记》中并未说汉献参与许田围猎,曹操在围猎时谮越也就没有了根据。不过,当时曹操确在架空汉献帝,后来汉室确是由曹氏所篡夺,除掉曹操似乎就可保汉室。以此看来,将关羽塑造成汉室第一忠臣,也就有了根据。
诸葛亮在隆中策中,明确地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接着他提出一些措施,最后的目的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霸业”者,就是要行齐桓晋文式的事业,维持汉室。在魏篡汉后,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也是史有记载的。所以,选诸葛亮来高大化也是合理的。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的是鲁肃向孙权的建策。他对形势的估计、提出的措施和诸葛亮颇相近。但他认为:“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也就是不能去维护汉室;接着他提出一些措施,但其目的是“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和诸葛亮的立场明显不同。站在正统立场上看,鲁肃和曹操一样大逆不道,所以,在小说中只能尽力丑化他。
从整体上看,作者是在强烈的正统观念的影响下创作了《三国演义》的。以此就能解释为什么要神化关羽和诸葛亮这一问题。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有多种不同意见,如尊刘贬曹,歌颂统一,歌颂忠义,维护正统等多种说法。反对正统说的专家学者也不少。平心而论,正统思想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确实起了很重要的影响,无限颂扬关羽、诸葛亮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后来毛宗岗父子又加以修订。这种正统思想在毛氏父子之前的嘉靖本中就明显存在,毛批本就更明显了。所以,可以说,正统思想在《三国演义》中是贯彻始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