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是“长三角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1:48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获批的东风之下,历史机遇倏然而至未来我们将是“长三角人”

2010-06-04 00:11:00 来源: 《江南时报》(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前天,徐州一家投资风能发电的齐姓老板火急火燎地赶往南京,目的地是江苏省发改委。“这个项目停滞了好几个月,现在有了历史性的新机遇,不能不抓啊。”齐老板所谓的历史性机遇是指,酝酿多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长三角地区,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被提上新高度。更为令人兴奋的是,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似乎并不遥远。

规划为苏北振兴埋下伏笔

齐老板抢抓机遇并不是孤例。5月26日,南通在上海启动南通(上海)投资环境推介活动周,这是长三角区域规划获批后上海迎来的首个大型招商会。仅在开幕式上,南通便从上海带走了40个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42.4亿美元。

苏北的心态显得更急切些——在各地近日活动中,苏北官员频频提及长三角区域规划。在他们眼中,目前长三角发达城市的不少产业都在向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转移,苏北城市应该抓住这次机会。

盐城市长李强说,盐城具有后发优势,资源优势明显,1.69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上海的2.4倍,沿海滩涂4550平方公里,占江苏省的67%,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这些说明盐城在长三角具备开发潜质最大的空间。”

“大好机遇,但是我们坚决反对‘饥不择食’。凡落户盐城特别是沿海的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环保、安全、资源节约利用和投资强度的要求。”李强认为,目前苏通大桥与36公里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连成一线,在上海与南通、宁波之间,架起了一条最短的陆路通道。这使长江北岸和杭州湾南岸城市与城市群域的核心贴得更近,更会带来区域关系的改变,让盐城更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沿东陇海线发展带写进《规划》,为江苏未来区域经济埋下了伏笔。”省发改委区域处处长陆建康说,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涵盖东陇海沿线的苏北市县,产业方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对外贸易,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该区域必然能成为振兴苏北,带动我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沪宁城市带南强北弱待变

除了沿东陇海线,江苏在长三角全新的战略定位中显得至关重要。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告诉记者,长三角区域规划提出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其中与江苏相关的就有“六带”。

南京市住建委研究室主任陆玉龙指出,沿沪宁发展带、沿江发展带都给南京带来历史新机遇,“南京应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建设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彰显城市特色,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科教名城、国际产业名城。”

在陆玉龙看来,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以沪宁、沪杭、宁杭三个城市发展轴,仿佛三角形的三条边。沪宁、沪杭两条较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但沪宁城市带的发展也面临南强北弱的局面,“沪宁城市带南线即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较发达,未来的重点是推进沪宁城市带北线的发展,这就需要南京加快跨江发展,加快与南通、泰州等地区的合作。”

按照经济实力、人口总量等指标,南京、苏州、无锡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功能定位又各有不同。南京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定位非常明确,作为泛长三角门户,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南京都市圈。

南京财经大学物流营销学院院长乔筠认为,南京早有打造江海物流枢纽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推进力度远远不够,本次规划恰恰赋予了新的动力。规划中提出的“股权多元化、投资国际化”的组合港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模式,这种航运物流航母的出现将大大提升南京以及南京都市圈国际航运的战略地位。

就打造南京都市圈,乔筠建议,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龙头,南京还需联手都市圈其他城市尽早打破在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壁垒,因为南京都市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将在长三角中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长三角人”概念呼之欲出

随着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同城效应”凸显。白天在南京上班,下午在镇江赴宴,晚上去上海看演唱会,将不再是梦想。

除了即将开通的沪宁城际铁路,同为今年建成的沪杭城际铁路,以及2011年底通车的宁杭城际铁路……一小时的都市交通圈将让长三角的城市之间变得“触手可及”。非但如此,《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获批,还将让更多的城际铁路得到批准建设。苏北地区的城际铁路,如徐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海安城际铁路等的建设将让苏北的交通更趋便利。南京-安庆、南京-合肥等城际线的规划建设,也将安徽省拉入了长三角城铁圈。

今年3月,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0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江苏的盐城、淮安,安徽的合肥、马鞍山以及浙江的金华、衢州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群,让长三角城市群从原有16个城市扩容至22个。长三角各城市居民的活动半径进一步扩大后,“长三角人”这一新概念不久也会应运而生。因为在这里,城市的界限已变得模糊。

《规划》无疑放大了经济圈内的同城效应,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选择异地上班、异地买房、异地养老,城市间的鸿沟被打破,加剧了人口和资金等各种要素的流动,资源也能得到更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而原有行政区划的管理约束将会越来越小。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甚至认为,未来的“长三角人”的性格将是遵守规则、有秩序、精明,而且有国际视野。

长三角离世界级还有多远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区域规划作出了全新的战略定位。世界级城市群,堪称最大的亮点。

其实,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经济、人力等许多方面对全国的贡献都是第一,江浙沪对全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占到了20%。长三角之间的区域合作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制度合作的层面上有历史,合作机制上有成法。同时,长三角同周边省市,如安徽、江西也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对中西部、东北部都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但与世界著名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地区在运行机制、发展形态、空间构架等方面还有不少需要学习的地方:粗放型经济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各城市经济增长仍基本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生态环境脆弱、水体污染、土壤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堆积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挺进世界级城市群的步伐。

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长三角的发展是动态的,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必然会带动经济联系的紧密,资源、人口、资金等经济要素流动加快,长三角各城市的格局和发展状态都会改变。

“需要格外当心的是,千万不能让强势的、不正常发展的大城市模式去破坏、侵犯不设防的二、三线城市和美丽的农村。”有评论人士称,长三角区域发展不能唯GDP论、唯市场总量论。

记者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