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海外金融投资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12:40
提防海外金融投资风险2007年08月20日

  提防海外金融投资风险

  在美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前景变数增加的敏感时期,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中国金融市场能否独善其身?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金融机构如何避险?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8月13日,针对“美次级债危机影响招行亏损”的传言,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香港公开回应,“招行去年8月就卖出了所有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相关金融产品,并投资获利丰厚。 ”此前,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也表示,该行估计损失只为数百万美元,“影响非常轻微。”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秘书潘功胜承认工行有资金涉及,但“金额非常少,不会影响公司利润。”

  在国内金融界庆幸中国金融机构“轻微受伤”的同时,一直关注中资机构海外投资的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没有受损或受损不大并不证明我们面对的风险压力就不严重。”

  “这只说明美次级债在国内金融机构的海外资产组合中所占比例太低,而非其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相比,有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在他看来,对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国内金融机构而言,海外金融市场投资风险日益提高的现实,在未来将对其形成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美国房贷风险“狼来了”的呼声已经喊了多年,但美国房贷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仍然突袭了全球金融市场。当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短短一周之内拿出近4000亿美元、实施9.11事件后最大的“危机舒缓工程”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将可能出现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海外投资市场正在变成“勇敢者的游戏”。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突然加高,对正在准备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机构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夏银行战略研究部经理沈小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如果国内金融机构不能通过此次美次级债危机深刻认识海外风险,加强和完善风险自控,不但可能以后在遭遇类似风险时难以再次幸免于难,而且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的过程也可能难以实现平稳健康。”

“走出去”步子大风险意识不足

  5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06年以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为主的对外证券投资(证券投资资产)大幅增长,境内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出1104亿美元,是2005年的4倍多;证券投资项目逆差676亿美元,是上年的12.7倍。

  与此同时,在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尚存管制的情况下,为了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繁荣带来的财富增长,去年8月1日推出了QDII(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一年多来,外汇局累计批出的19家银行系QDII总额度达到150亿美元。摩根大通中国市场董事总经理李晶近日甚至预计明年内地QDII投资额度将达到900亿美元。

  沈小平指出,“这些数据已经足够说明当前国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大幅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

  国内金融机构加大了海外投资步伐的原因,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看来,主要来自三方面压力:其一,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大了海外投资的需求。我国获得的庞大经常账户顺差,加上源源不断的FDI流入,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为了缓解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已经成为当前政策之所向。

  其二,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需求促其进行更多的海外投资。由于承接了大量的外币业务,国内金融机构就必须求助于海外资本市场来对冲汇兑风险。为了降低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和追求稳定的收益率,这些金融机构有很强的动机投资于海外市场。

  其三,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使国内金融机构融入国际资本市场。随着中国履行加入WTO时的金融开放承诺,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大量涌入中国,并逐渐在各种业务上向中资机构发起进攻。中国金融机构则选择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就此,张明分析说,在过去,国内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美国国债和机构债。但是,这类债券不仅收益较低,而且受利率影响太大。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金融机构逐渐增强了提高整体投资回报率和降低投资系统性风险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意识地实施资产组合的多样化。因此,货币市场工具、企业债、股票和房地产金融产品就成为国内金融机构新选择。

  “但与‘走出去’的积极意愿相比,我国金融机构不但对海外市场风险的判断和控制能力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而且对国际市场中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认识也不是较为充分。”沈小平举例告诉本刊记者,正是因为我国监管机构对国内金融机构正在开展的海外投资活动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才使得其甚少涉及风险复杂的美次级债,否则现在情形可能大为不同。

  “毫无疑问,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中还只是一个涉世未深、在浅水区的游泳初学者。”他不无忧虑地指出,随着我国对金融机构海外投资限制的不断扩大,如何对较高风险投资品进行有效避险是一个大难题。 陷阱丛生的国际金融市场

  在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眼中,海外投资市场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陷阱丛生的世界。 采访中,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为例,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类贷款是美国金融机构向穷人和新移民提供的房地产贷款,条件非常低,甚至不要收入证明,月供却达到收入的55%以上。在2007年3月以前火爆的美国房地产景气背景下,这种高风险贷款被华尔街投资银行通过技术手段包装成投资市场中的“抢手货”——美次级贷债券,在全球投资界对赌房地产高风险资产看涨中,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追捧。

  由于炒作次级抵押贷款债券都有杠杆比例,撬动的炒作金额可能要远远地大于次级抵押贷款与次A级贷款之和的13000亿美元。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在制造业领域出现衰退,大多数购买住房的低收入者无法继续支付“月供”,因此出现大面积的拖欠,逐渐将炒作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机构套住。于是,帮助“穷人”的初衷最后变成了一场“博傻”的“击鼓传花”游戏,最后接手的机构只能接连破产。

  “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垃圾债券横行华尔街开始,一家金融机构如果要在国际市场得以生存,没有比对风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更重要的事情了。”沈小平告诉本刊记者,“过去20年来,华尔街的‘炼金术士’们已经找到了将垃圾抵押贷款、债券和贷款转换成AAA级信贷的办法:把债券打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把贷款打包成贷款抵押债券(CLO)。”

  他举例介绍说,1993年,美国华尔街一家顶尖投资银行将一家墨西哥银行手中一些已减值又缺乏流动性的墨西哥垃圾债券,经过在百慕大注册公司以及从某著名评级公司“购买”来的信用评级,包装成为AA-级债券(仅次于美国大公司的AA级和美国政府的AAA级),向全球发行了价值10亿美元的这种债券。

  而购买者包括,安联、美林资产管理这样的美国最大投资基金,北美通用保险公司、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这样的保险和养老基金,阿尔卑斯、阪和、青山这样的欧洲和日本最大的机构,甚至还有美国威斯康星州政府。

  “如果投资者知道自己购买的这种高信用级别债券,实际是由百慕大避税公司发行、墨西哥垃圾债券支撑的投资品,除了气愤别无办法。”沈小平说,“只要墨西哥垃圾债券风险不爆发,其实投资者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钱被用于墨西哥赌博。”事实上,第二年,美国加州奥兰治县政府就因为投资这种类似债券亏损超过10亿美元而破产。

  何志成告诉本刊记者,此次美次级债危机可能被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以保守风格著称风险意识最强的欧洲是“重灾区”,“欧洲央行一周之内注入2700多亿美元稳定市场,美联储投入不足700亿美元,暗示这次市场危机对欧洲、英国等地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远甚于美国市场。” 稳扎稳打有序进入

  “其实,2004年中航油折戟石油期货亏损5.5亿美元一事,已经给中国企业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训课。 ”张汉亚告诉本刊记者,我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仍然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投资环境的深入了解。海外投资,面对的是与我国政治、法律、文化、风俗等等有很大差异甚至完全不同的环境,涉及所在国法律问题很多,处理不慎会带来不少麻烦,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使投资顺利进行并获得预期的效益。

  其次,对投资方向缺乏认真的分析。很多机构到境外投资,对境外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劣势及竞争风险缺少客观的分析,特别是缺少对未来发展的分析,急于求成,什么赚钱干什么;或者出于多元化扩张的需要,背离自身核心专长而盲目投资。结果导致对“热点”地区或“热门”金融产品趋之若鹜,形成所谓“寻热效应”,这是“走出去”的最大陷阱。

  其三,缺乏前期的准备程序。这是国内机构海外投资的通病,在对境外许多情况不了解,各种关系和渠道没有疏通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往往遇到很多的困难。而且,不按工作程序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则往往欲速不达。

  再有,缺少专业人才。金融机构海外投资能否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批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财会、资产管理、市场分析和营销、公关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目前国内有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奇缺,不得不过多地依靠境外的人才。有些机构急于求成,缺乏或无法对境外人员进行深入考察就委以重任,难免出现上当受骗的事件。

  针对这些问题,张汉亚建议国内金融机构“稳扎稳打有序进入”。从金融机构自身而言,要做好投资的前期调研,要知道对方的想法与利益所在,要充分了解法律环境,要研究投资产品和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所限,要预先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防火墙”。

  从支持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为金融机构到境外投资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关注整个金融体系中海外投资的健康,防范个别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对整个体系的冲击,注重分析和监控金融机构海外资产的资产风险、市场风险和营运风险,并加强海外资产的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