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风险的“过犹不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10:35

                       投资风险的“过犹不及”

 

  投资理财大众一个面对风险的正确态度及认知,第一步应该是“健康地尊重科学过程(一般来说,媒体与专家顾问的言论,普遍失之偏颇)”,其次是“相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第三是“控制风险牵涉到;‘交换’,并且要谨慎地考虑风险及成本”。

  最近读了一本满有趣的书—《贩卖恐惧—脱轨的风险判断(Risk: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Fear)》,作者是《渥太华公民报》的资深撰稿人及专栏作家Dan Gardner。

  表面上看起来,本书与投资理财无关,但却可以真实反应出投资人对风险的“非理性行为”。在投资理财的领域里,风险几乎是每个投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词。

  但是,本书的作者便是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与精确的数字,突显出一般民众对于风险认知的两极化荒谬现象,值得一般投资理财大众深思,并引以为警惕。

  例如车祸成为儿童死因第一位,只因其它死因(主要为传染病)的比例降低得更快;癌症的死亡率变高的原因,主要是其它死亡率大幅降低所致;恐怖绑架、受到枪伤或飞机失事死亡率,可是远远低于一般车祸的死亡人数;另以美国为例,每年平均有3万6000多人死于流行性感冒及其并发症,但肥胖却造成10万人死亡…。

  对风险过度恐惧的结果,就是将大笔的预算,花在不正确的地方。依据美国的研究显示,政府及学校为了避免发生性极低的校园枪击事件,把钱花在金属探测器、警卫以及教孩子们怎样逃离持枪歹徒顾问的身上,就不能花在书本、教师,以及所有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它需求上。

  作者认为一般人对风险的认知偏差,主要是来自于:当媒体、企业或政治人物对于某一种风险“过度重视”或“存心欺骗”时,会使人们“高估”风险,使该项风险变得更加恐怖;而在“刻意忽略”时,民众就有可能无法正确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其结果是:一般人越来越害怕相对微小的风险,而刻意忽视其它更大的风险。

  一般来说,风险是用“相对风险(与其它风险相比)”与“绝对风险(发生的机率)”两种方式来形容,这两者决定了个人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以及该不该花大成本进行风险的交换。

  只不过,一般人对于风险的认识,不是“太过高估”,就是“太过低估(也就是所谓的“乐观偏误”,人们容易比较乐观地看自己,例如在被问到开车技术、聪明与直长相时,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在平均水平之上”)”。

  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作者归因于一般人的“直觉判断”,而不是“理性思考”。作者指出,人脑不只有一个,而是两个思考系统—系统一与系统二,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直觉(感觉)”与“理性”。系统二的“理性”工作缓慢、检视证据、计算并思考。

  系统一则是“无意识的心智”,其特点就是“快速如闪电”。这样的特性非常符合处在蛮荒时代的人类老祖先的生活所需—因为当有东西在高大草丛中移动时,直觉让人不需要参考百科全书决定该怎么做,瞬间下决定让胃紧缩、心跳加速并让视线锁定目标。

  直觉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简单的经验法则评估状况,并且在瞬间做出决定。但缺点则是:经验法则可能会导出非理性的结论。而且最重要的是:直觉的刻板印象常常会因为有心人士或媒体的蓄意夸大、新奇、专注与重复的记忆(被想起来的容易程度),让风险变得更加严重及可怕。简单来说,“坏消息”会全面性提高风险的估计,而“好消息”则会降低风险的估计。

  由于直觉不认识科学,它只认识“范例原则”(亦即:如果想不起来最近发生的风险,就不用担心)。尽管头脑是人类得到精确结果的最佳工具,但有其极限。因为脑袋了解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但是直觉却不懂统计数字。头脑学到及经常使用的知识,会沉进无意识的心智中为直觉所用。

  但是问题是:头脑必须学习。如果头脑不懂得基本的数学、统计和逻辑,不懂得“增加5%”与“增加五个百分点”是相同的;不懂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那就会犯大错。

  因为当我们遇到“典型”状况时,直觉会被启动。而当我们“感觉对了”,通常就会依直觉行动,即使眼前明摆着证据和逻辑。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忘了一项背后所隐藏的事实—恐惧促进业务,并且带来商机。因为最善于运用民众恐慌情绪获利的,就是政客、私人公司、各种号称专家的顾问,以及靠背后广告支持的媒体。

  从这本书中的分析的中,身为媒体一份子的笔者,当然也要确实检讨是否会犯下“存心欺骗”、“刻意忽略”,或是“半真半假”、“一部分及一点点事实”的做法,但是,更值得一般投资理财大众深思的课题恐怕是:自己对于所谓的风险,是否真的有正确的评价?

  过去根据笔者对理财大众的接触,不管是投资股票、基金、其它金融商品,或是购买保险,似乎也总是存在着两极化的差异—坚信“吉人自有天相”与“自己艺高人胆大”的民众,不是完全斥保险为无用之物,就是把亏损风险抛到九霄云外去。

  至于个性谨慎、保守的人,则是一个劲地透过拼了命地买保险,以及“不做任何投资(只认定“钱放在银行”才是最安全所在)”的方式,表达出对任何一丝风险的不耐及忧虑。

  举例来说,许多民众看过太多意外或因为癌症身故,而买了距额的保险,却吝于投资在风险发生率更高的一般寿险及住院医疗险之上;要不然就是买了超过自己能力负担的各种保单…。

  至于许多宁可相信银行定存才最安全的民众,却常常因为银行行员一句“这个商品保证保本,就像银行定存一样”,而将原本至少有固定利息可拿的资产,转到只能拿回本金,却损失掉利息的保本型商品上……。

  尽管上述几种极端的作法回异,但是对投资理财大众来说却是影响深远。因为对风险“过犹不及”的评估,都将会使后续的投资理财行为,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惨败,或是将资金浪费在低效或无效的标的上,让每一元钱的杠杆报酬率降低。

  最后,笔者想套用书中作者的看法,提供投资理财大众一个面对风险的正确态度及认知:第一步应该是“健康地尊重科学过程(一般来说,媒体与专家顾问的言论,普遍失之偏颇)”,其次是“相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第三是“控制风险牵涉到‘交换’,并且要谨慎地考虑风险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