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舍往事》跟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9:33:44
《老八舍往事》跟帖 2010-05-07 作者:止庵
    ■止庵

    “老八舍”是武汉大学一栋学生宿舍,该校中文系一九七八级学生曾住过那里。多年后,他们常聚在“老八舍网站”聊天,抚今追昔,又“以几位同学当年的日记为基础,勾勒出四年校园生活的大致轮廓,再通过网上的随意跟帖,去丰富和还原当年的诸多场景”,编成这本《老八舍往事》。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回忆录,尤其那些跟帖,相互或补充,或订正,竭力挖掘细节,追溯原貌。只是多采用流行的网络语言,诸如“俺”、“偶”、“东东”之类,读来与回忆内容及回忆者的年龄不很相称,感觉有点“隔”。

    我读此书,勾起自己不少几乎忘了的大学时的回忆。我很想跟帖,但自忖没念过武大住过“老八舍”,怕没资格上那网站,那么写在这里好了。

    书中“武汉大学七八级新生开始报到……”一则日记下,“他乡人”回复:“七七级高考时,我作为在校生也有幸参加。出榜时也达到了体检标准(每门课及格),但平均分差一分未到在校生的录取标准(八十分)。”我是一九七七年作为在校生参加高考的,同校报考的共一百多人,学生为主,也有老师。班主任很看重我,两天考四门,上下午都陪我去考场,等在门口,然后送我回家。第一门考理化。平生头一次参加此类考试,只见题目一大堆,好容易做完,粗粗检点一遍没有漏答的,就到了交卷时间;第二门考政治,还算顺利;第二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头天晚上我不慎中了煤气,头昏脑胀,语文好歹对付过去,数学则答错了最主要的一道题。班主任正是教数学的,听我一说就沉下脸来,转身走了。此后一个来月,都不怎么答理我。有一天,他忽然在楼梯口把我叫住,说高考分下来了,全校学生只有我过了录取标准:理化八十三分,数学八十分,语文九十分,政治九十七分——这大概是我平生与“政治”关系最密切的一次了。暮色里他好像挺激动的,我就没敢问录取标准到底是多少。现在看了《老八舍往事》才知道。

    “莫德万”回复:“我是我们寝室第四个到的。寝室里六个人,有三张上下铺的床,木质的,很陈旧。部队的排房里也是这种床,倒没什么不习惯的。只是我在上铺,铺床时,右脚差点踩空了。”我在大学的宿舍也住六个人,四张上下铺,两个上铺空着,堆放箱子之类。宿舍里的趣事甚多,且说一件:有天夜里我失眠,忽然听见对面下铺的同学说梦话:“我没参军,干吗叫我退伍哇?”其声凄切,闻之不禁落泪。

    “清晨六点吹响起床号……”一则下,“老道”回复:“年龄最大和最小的舍友相差十五六岁,差不多隔了一代人了。”我们班上最大相差是“一轮”,那位说梦话者就是位老大哥,还有一位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全班同学中,我年龄倒数第二。毕业时,我和一位比我大十二岁的老大姐分到同一医院,科里同事颇感诧异。

    “Lzj”回复:“‘可教育好的子女’本身就是一个歧视性概念,意为这些人因其父母而负有原罪,是原本本质不好、根子不正、苗子不红的,因此需要特别的教育。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享有与其他人同样的权利,招生、招工、入团、入党、提升等等,都受特别的限制。”当时我也属于“可教子女”,是以分数虽然下来,却迟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班主任见到我就说:“再等等,再等等……”我有点不好意思,尽量躲着他。父亲好像曾经投书给谁,不知是否起了作用,反正我到底上了大学。《老八舍往事》不止一位作者提到本来报考别处,却被武大录取;我的情况也是这样,我报了外地某校药学系,收到的是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的入学通知书。待去大学报到,人家已经上了一周的课了。通知书上注明“走读生”,报到时给改成住读,得与同学同一待遇。

    我大学读的是理科,多年来对文科心向往之。这回看《老八舍往事》,遗憾得以稍稍弥补:假如当初我上中文系,大概就是这般经历。当然偶尔亦觉得“不过如此”。譬如有一则日记云:“上午在华师礼堂举行苏联当代文学讲座:《评柯切托夫》。主讲人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佟柯。讲座由华师中文系和武大外文系合办。”据“城根”回复,所讲计四个问题:苏联文坛上所谓“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从柯切托夫的主要作品,特别是斯大林逝世后的作品,如一九五八年《青春常在》、一九五九年《叶尔绍夫兄弟》、一九六一年《州委书记》、一九六九年《你到底要什么?》,看苏联社会是如何演变的;简谈柯切托夫和中国的关系;我们怎样评价柯切托夫的创作和作品。授者“认为柯切托夫是能坚持社会主义创作方法的有才华的革命作家,坚贞不渝的反修战士,在困难的条件下,为我们写下了许多反映苏联社会现实的作品”,同时“也谈到柯切托夫作品的历史局限性及艺术方面的不足”。这样的课,大概不听也罢。反观自己,好歹认真学过一门科学,不算白费工夫。

    书中还有一则日记:“上午考《文学概论》,两道论述题,每题五十分……次日,张老师通知班干部,说有人的答卷和讲义一字不差,有抄袭的可能,要违者自己去承认。”我看了也觉有趣,因为我们学医,几年里都是一大本接一大本地背教科书,岂止“一字不差”,我有一位同学,现在应该是“学科带头人”了,当初我们俩比着默写一整章《解剖学》,连标点符号都不带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