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的美中匯率摩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5:31
上世紀30年代的美中匯率摩擦


2010 年06月24日 06:06 AM

作者: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國際經濟主任 本·斯太爾 爲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上周末,在美國要求結束人民幣盯住美元匯率機制的持續施壓下,中國再一次表現出了搖擺不定的立場,先是宣佈將“增強”人民匯率彈性,稍後又補充道,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基本穩定”。美中關係受匯率問題困擾的時間,比大多數人認爲的都要長。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美中摩擦的一大緣由,儘管雙方當年的立場與現在正好相反。

《1934 年購銀法》(The 1934 Silver Purchase Act)是在白銀生産商、銀行業打壓者及通脹支持者之聯盟不斷施加的政治壓力下通過的。該法案強迫美國財政部大量購入白銀並推高銀價。這種做法給當時與白銀挂鈎的中國貨幣造成了災難——儘管本土並不産銀,但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儲備白銀。《購銀法》導致中國的白銀儲備被走私出國門並在海外出售,致使其國內貨幣供應下降,觸發了通縮、信貸萎縮以及經濟衰退。

當時的蔣介石政府懇請美國改變上述政策。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對此深表同情,因爲《購銀法》也讓他很是頭疼。但在政治上,他卻沒有多少可操作的餘地。

1935年10月,中國駐美大使施肇基(Alfred Sze)通告摩根索,中國打算放棄銀本位制,並提出將本國的白銀儲備賣給美國,而不是在國際市場上抛售。美國財長的主要經濟顧問哈裏•德克斯特•懷特 (Harry Dexter White)對此表示支援,但前提是中國要作出一項互惠性承諾:保證將法幣與美元挂鈎。

這無疑是今天美中兩國的貨幣僵局的“反版”。但是,目的都一樣:都是爲了讓美元貶值。上世紀30年代的問題是,中國大部分貿易都以英鎊結算。英鎊當時正對美元貶值,也就連累法幣跟著一同貶值。將法幣與美元挂鈎意味著法幣升值、美國出口商品更具競爭力。

與現在一樣,中國當時也不願做出讓步。摩根索向施肇基反擊道:“我們必須考慮我們的政治家、我們的公衆還有我們的未來。我們不可能拿出6500萬美元,然後你們繼續把你們的貨幣與英鎊挂鈎……你們這些人在耍詭計,而你在虛張聲勢。”

最後,在美國總統批准此事後,摩根索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他沒有接受中國希望美國購買1億盎司白銀的要求,而是答應購買一半的數量。兩國就此達成協定。

摩根索還是擔心:中國會和英國達成類似的交易,作爲交換,把法幣與英鎊挂鈎。1936年5月,中美雙方整月都在展開貨幣外交。中國特使陳光甫不斷要求摩根索收購更多白銀,而摩根索也一再抱怨法幣與英鎊的走勢完全一致。他強調,美國“感到,幫助中國本幣走強對於世界和平非常重要”。今天,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可能也會脫口說出同樣的話。

陳光甫保證停止以英鎊作爲法幣的報價單位,他承認這種做法給人一種法幣與英鎊挂鈎的印象。摩根索最終同意美中兩國財政部達成一項安排:前者將以按月分期的形式再購買7500萬盎司白銀,直至1937年1月。中國出售這些白銀的收益將留存紐約,只能用於穩定法幣的對外價值。安排的詳細內容將保密。

紐約州參議員查爾斯•舒默(Charles Schumer)是人民幣盯住美元機制的長期反對者。他再次威脅稱,若人民幣不大幅升值,就將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他和參議院林塞•格雷厄姆 (Lindsey Graham)在2006年一同解釋道,“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各國應該實行浮動匯率制”。對摩根索和懷特而言,這一原則無疑是不可理解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二人將大部分精力用於說服世界各國政府維持或採取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以擴大國際貿易。能夠把參議員舒默及格雷厄姆與摩根索及懷特聯繫在一起的,是那種對美元貶值的無止境追求。

本文作者爲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國際經濟主任、《貨幣、市場與主權》(Money, Markets and Sovereignty)的作者之一

譯者/何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230